心经问答网

宏圆法师心经讲解 第二讲(视频)

发布时间:2019-01-21 17:35:55作者:心经问答网

第四是慢,傲慢,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傲慢的人,我执是非常重的,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好,把自己看的比别人高,处处瞧不起别人,不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总是放大别人的过失,而别人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被障碍住了,一点都看不出来。因为我慢的缘故,就不谦虚,就学不到东西了。尤其我们佛弟子,不能因为你稍微懂了一点佛法上的文句,文字相、语言相,你处处就看不起别人,就想去教训别人去。这个师父一定要给大家提个醒,我们挂在嘴边的是什么话,都是别人堕地狱,我到极乐世界去,这没有一点慈悲的。众生有过失,我们起慈悲心,潜移默化,用我们的身体力行去教化他们去,而不是给众生授记你将要堕地狱,我们可不能这么做的,我们也没有这个资格,我们也是生死凡夫,也在修学的凡夫,最多算个大心凡夫。我们一定要多看众生的优点,把众生的优点转化到我们的行为当中来,众生不好的地方,作为我们的教诫,我们加以改正,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师父看到好多,包括师父跟前的也都是这样,看不到别人一点点的优点,而且一找缺点一个准,看的特别明显,都快成检察院的了,看的非常准的,你说耽误了谁?耽误了自己,自己的心不平等,没有平等心的,这就是慢。最后把我们就给害了,学不到东西了,别人的优点你一点都看不到。

第五个就是疑。疑惑,不相信。疑是最坏的东西,我们知道,要证佛果必须要正修,要想修行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没有信,就根本谈不到修,净土中的三资粮信、愿、行,也是把信排在首位。做世间任何的事情,都是以信为第一,不信则疑,你一起疑,就不能竭尽全力地去付出、去修正,那就更谈不到成就了。现在的人疑法、疑师,就像有的人,刚念了几天佛,就觉得我念了这么久,怎么还没有感觉?怎么还没有清静下来?好多的居士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对这个法门产生了怀疑。有的稍微坚定一点的还接着修,有的就去学其他的法门,学其他的法门学了两年三年,一看也没有效果,又来找师父,又来接着念佛,好多这样的。师父也给大家讲过,给大家做过比喻,好比我们去到金矿挖黄金挖金银珠宝,不是说你一天两天就能挖得到的,你才刚挖了几尺,挖了几尺见不到金子,你就不耐烦了,不对的。他要长时熏修,你信心坚定接着挖,很快就挖到金矿了,这是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你挖着挖着见不到金矿就丧失了信心,就会去改变别的修法,然后又没有成果,又再回来,这一世很快就到了,这一世很快我们就到临欲命终了,没有时间的。我们一定要深信,然后一门精进,一定要专一、深入下去,这样你才会得到宝藏。修行没有个几十年的功夫,见不着成果的。包括到师父现在,事情来了以后,赶紧静下心来念佛,心才会静下来,在前几年根本不可能的,再念佛也很难伏的住的,现在差不多,事情一来,障碍一来,念佛、念佛,什么都不去想,都摄六根,一门心思的放在四字名号上面,任何的事情都不再想,几声佛号下来,心马上就能静下来。不是随缘而走,而是随着自己所修的法门来摄心,必须要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

我们世间人讲功夫,什么叫功夫?就是你用的功。不是说你的成就,你的功夫和你的成就是一个正比,就像我们种麦子一样,大家都见过种麦子,从秋天播种,你的功夫是什么?就是这半年的播种和耕耘,那最后什么是成功?你最后的收获,你的功夫和你的收获是成比的,而我们不去耕耘、不去用功夫,只想到来年六月份去收获,你想想可能吗?不可能的。你想要有成功,不要管它的果,你就去用你的功夫,功夫和你的收获永远是成正比的。而我们现在人都喜欢吃快餐,好高骛远,种下去了就想得到这个效果,不对,要下功夫。千万记住什么叫功夫,功夫就是我们用的力,你用力了多少、你付出了多少,和你最后所得的果是绝对的正比,丝毫都不会差的。我们一说功夫,都想到果上去了,而不是想到自己去用功。我们今天念佛的这些大德居士们,一定要记住师父这个话,不要在果上去找,这也是妄心,在你用功上去深入,持之以恒,你所用的功和你所得的果是正比,这是疑法。还有一个疑师,对自己师父缺乏信心,对师父传的法不能全力以赴的去修行,那就什么都不会成就的。现在真的就像我们在忏文里面说的,弟子嗔师,师嗔弟子,徒弟不跟师父学法,而天天在找师父的毛病;师父又怕弟子超过师父,也不肯传弟子真正的(法),我们说不负责任,对徒弟不负责任,每天哄着弟子,而不是对弟子尽心尽责。像师父对他们要求是非常严的,所以现在根基不太行的徒弟们,背后还在给师父消着业,师父用非常好的心态,认为他们在给师父消着业。师父就觉得,既然跟着师父一起来学佛了,来学讲经了,师父一定要严格。做人你要先做好,能够自律以后,才有资格深入到经藏里面去,要不你妄自为大,最后学了佛法了,学的也是自大。就像师父刚才说的,自己心里真没有东西,只在表相上去下文章。有的徒弟学师父的行为,学师父的走路,看师父走路非常庄严,看师父拈香,管理都非常庄严的,他们就只学师父的外相,而不是去学师父的心里。真正的素质,我们人的威仪是从哪儿来,是从你的内心,你的内在,最起码要生起一颗平等的心、慈悲的心,不是说在一举一动,这变成什么了,东施效颦了。虽然说学的像,但是没有人家的那个心性,你学不到东西的,我们要学人的内在,一定要学人的内在。就像现在师父想到的,大家都看某些企业家成功人士,他是怎么走过来的,都是在事相上去看,这个企业家几天没有吃饭,这个企业家几个月就只吃烧饼,几天辛苦,没有睡觉,我们都是学他们的这种相,而没有学他们的精神。他们出了一本书,我们就看他们这些表相的东西,而不学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发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缘,你学他的动作、他的行为那是适合他的因缘,并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是什么?每个人的心性。学别人的内在、学别人的坚韧不拔、学别人对成功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而不是人家饿了几顿你也饿几顿,你饿一百顿你没有这个心性,你也成功不了。世间不是有一句笑话嘛,长着马云的脸,没有马云的命。你没有马云的心,师父就这么说,是不是。所以说,你虽然有他的那些行为,但是因缘不同,因缘都在改变,那是什么创造因缘?心性创造因缘。我们一定要学到别人好的心性,把别人的素质一定要学过来,这是我们讲到了疑法、疑师。

第六个是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这个末法时期是非常严重的,不但是居士、社会大众,甚至有的法师的见解都是邪知邪见。师父从现在发行的光盘看到,真是佛的授记真是千真无误的,邪师说法真的太多太多了。而我们往往好多居士还就信这个邪的,好多居士找我,师父他那地方听课的人为什么多?我就给他说了,成佛的才几个人,不能以人的多少、数量的多少来决定,而是看看我们依法没有,依法不依人的。我们现在社会大众,又有几个有辨别能力,很少的。所以师父希望,在座的法师都能发起心,我们吃点苦,把正法、把正能量传播给社会大众。师父现在为什么前一段时间,都在讲净土法门,现在为什么要讲《心经》?因为《心经》涉猎佛学的中心,非常广博的,师父现在回头一看,先把正能量、正知正见的东西,从心性上的真理传播给大家,明白了以后你们别误入歧途,别入邪见。你入邪见了,你念佛也是邪的,不对的。修行修偏一点,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修来修去修哪里去了?修地狱道去了。现在我们好多居士,一听说哪里讲神通讲的好,哪里能看病,都特别多的去了,这个就是说,在事相上、在不正见上来愚弄众生,而我们正好有这个业力,就被这个邪知邪见转了。邪见有常见、断见、拨无因果,都是邪见。常见就是指人死以后转生还是人,这叫常见,永远都是人。就像我们说的天主教,就两道,一个地狱道、一个天堂道,这是常见。断见就是认为,人一旦死了以后就断灭了。我们世间这些愚痴的人经常说,只见活人受罪、不见死人翻身,这就是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就烟飞云灭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一个是拨无因果,就是否定因果报应的道理,这个是非常多的,不畏因果、拨无因果。地藏十轮经中说,拨无因果,断灭善根。所以否定因果也是大邪见,这个就是烦恼障。

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佛说一切法都是让众生离苦得乐,如果能把《心经》的义理彻底领悟了,报障、业障、烦恼障自然也就破除了。三障一除,一切苦厄也就消除了,也就离苦得乐了,这个就是《心经》的作用,我们说它的大力用。

我们再看第五个判教,就是判别一经所属的教相。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集结为三藏十二部经典,这些经典分大小权实,顿渐偏圆。我们现在所讲的这部《心经》是顿教还是渐教呢?是实法还是权法呢?所以要判教相的。天台智者大师把佛成道四十九年,应机说法,按先后顺序分为五时教法。

第一是华严时,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为大菩萨们所讲的法,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转根本无上法轮,度大菩萨。《华严经》是佛称性极谈,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萨,把第一时说法比喻为生的牛奶。我们知道,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子消化弱,吃了容易拉肚子,比喻小根性的人接受不了大法。

第二是阿含时,佛看到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大法,消化不了,于是就在鹿野苑等处,用了十二年的时间,为小根性的人说小乘《阿含经》,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教理,度声闻、缘觉乘人。阿含是无比的意思,汉译无比的意思。就是说,世上一切法再宝贝、再宝贵也比不上佛法。为什么呢?因为世上任何的宝贝,只能暂用一时,都是虚幻不实的;而佛法是无上之宝,众生听到、受持以后,能够照它修行,就能超越生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无上大宝贝,这是阿含时。教下的菩萨把这个比作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酿制成乳酪,适合小孩子们吃,这个是阿含时,比喻这些小乘根性的人能够得到受用。

第三是方等时,方是方便、广大,等是平等、均等的意思。意思是说,广说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这是方等。佛在说《阿含经》之后的八年时间,引小入大,为大乘初门菩萨讲《维摩诘经》、《金光明经》这些经典,这时说法比酪更进一步了,由酪转成了酥,这个酥比喻为生酥,虽说是酥,但是还是生酥,味道还不太好。

第四是般若时,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多卷,《心经》就是从这六百卷《大般若经》中节选出来的,文字虽然很少,但是义理非常完备、深刻,内涵非常的丰富。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都收摄概括在了《心经》里面了,所以《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心髓。因为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不能以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所以佛在讲般若法时,用二权一实来说教,也就是用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权就是善巧、方便,两种权法:第一是随着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第二种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怀善巧地、畅所欲言地宣抒出来。也就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东西,来比喻这个不容易理解的东西,而善巧方便地演说。实就是真实说法,说真实佛法,说一乘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诸法空理。华严时属于实法;阿含时、方等时是属于权法;法华涅槃时属于实法;只有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说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因为般若是佛法的心髓、成佛的指南,佛在一代时教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所以般若法既通前又启后,教下把般若法比喻为熟酥,这个酥由生转熟,味道就更好了。

第五是法华时,这个时候法运将要圆满,就像日落西山,佛即将涅槃,教下把这时说的法,比作是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的珍品。为什么比作为醍醐上味呢?因为佛在最后的八年中,说《妙法莲华经》等法,纯实无权了,不讲权法,唯有一乘法。佛在法华会上,说诸法实相之理,会三乘归一乘,不管与会的大众根性如何,不问他能否接受,佛称性极谈,畅宣本怀,说真实佛法,佛法才能圆满。这是五时教法。

《心经》是属于第四时说法,般若时,用了两权一实来说教。释迦牟尼佛一代教化,说了无量法门,归纳起来共有八种教相。化仪四教: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华严时属于顿教,是别教所摄;阿含时属于渐教初期,是藏教所摄;方等时是属于渐教中期,是通教所摄;般若时是属于渐教的末期,是别教所摄;法华时是属于圆教所摄。《心经》是属于般若时,判为别教,这就是对我们这部经典,在五时教化当中的判别,它是别教。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译经人。翻译心经的人很多,有七种译本,现在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玄奘法师,我们知道是唐朝人,唐朝最鼎盛时期,唐朝人,他精通经、律、论三藏,世间人都称为他唐三藏。玄奘法师少年出家,勤奋学习经典,到处参访名师,他发现当时的中国的,我们的经论还不完备,而且当时所译的经典各宗其说、见解不一,让人无所适从,为了求佛法的真谛,他发愿,到佛学的圣地印度去求学、取经。玄奘法师在西行途中经过益州的时候,晚上住在空慧寺,在寺院里遇到一位老比丘,这位老和尚就问他,你要哪里去,他说我到西域去取经,老比丘就说了,你不要去了,路途艰难遥远,危险非常的多,我劝你别去了,就开始劝他。玄奘法师说,我发了愿,一定要去,宁死也不后悔,宁可往西走而死,也不回头往东再回一步。老比丘就说了,你这个心太难得了,为了保你平安,我现在把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传给你,你如果受持,可保你来回平安,于是就口授他《心经》,并且说你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诵这部《心经》就可以脱难。以后玄奘法师平安地到达了印度,在那烂陀寺的时候,又见到了这位老比丘,老比丘说了,你能平安来到西域,全仗我传授给你的那部《心经》的功德,说完这句话以后,老比丘腾空而起,在虚空当中,他所显现的是观音菩萨的法相。玄奘大师马上顶礼下跪,回来以后他把《心经》翻译成中文,并且大力推广流通,玄奘法师组织的译经规模,是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据史书记载,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共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为杰作,并且他还著有《中论》、《破恶见论》、《真唯识量》等传世。玄奘法师绝对可以称为我们中国佛学的第一功臣,玄奘法师曾经出家的一个大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是他老人家的大志、大愿,也应该作为我们现在修学者的一个力量,作为我们对佛法的一个担当,我们今天学佛了,绝不能为个人的名利去搞一些邪法,我们应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推荐阅读:
首页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讲解

  • 心经注音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