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弟子规》参学班有感:体验真理的快乐

发布时间:2023-09-25 01:20:01作者:心经问答网
《弟子规》参学班有感:体验真理的快乐

今年3月到6月,末学有幸参加了在北京通州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弟子规》践行学习班,师资核心由杨淑芬老师、北大法律硕士生导师李毅多老师以及虞向阳老师组成。教学核心目标是依据《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此来长养一个人的孝心爱心和定心。课程设置了太极、传统文化经典和书法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在三个月的学习中,结合田园菜地劳作、厨房帮厨、卫生内务等方面倡导身体力行,体验隐藏在平凡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真理。

说到《弟子规》,在几年前就有朋友向末学推荐了,当时看了一眼封面,顺手翻了一下,认为那只是幼儿启蒙教育的书籍,没有兴趣再深入。这一成见,让自己在圣贤的门外多徘徊了很久,几年时光就这样荒芜在圣贤文化的润泽之外,也由此随波逐流,做了许多违背仁义之事,实在是可惜可叹。直到听了净空老和尚一席话,他老人家说学习大乘佛法而没有根基是不能成功的,小乘佛法是根基,儒家的文化也是根基,《弟子规》就是根基。这才改变心境重新去认识《弟子规》。


这一次学习共有来自海内外以及全国各地的同学72人,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和台湾的各一名同学。学员年龄差距也大,20岁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到花甲之年的长辈共聚一堂,共同学习和实践。

学习之前,以为只要一个人的心好,就可以算是有道德的人了,但是具体在生活中怎样体现,却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标准,常常很多做了错事、坏事的人,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后方知,自然规律为道,循道而行是德。宇宙中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从容有序,丝毫不乱,这是天道;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必须遵循的伦理规律,五伦关系就是人类文明运行的正常轨迹,是人类社会的道,不可丝毫紊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在各自的岗位上能有所作为,首先是修身,传统文化的学习就是认知这个道理,并依据先哲在岁月的长河中淘洗出来的金子般的生活智慧,来反观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是否偏离了自然的轨道。圣贤们总结出来的智慧,就浓缩在《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看似简单的儿童启蒙经典中。

在三个月的学习生活中,主要还是根据《弟子规》来践行,学习《孝经》、《论语》等典籍来明义。比如《弟子规》“入则孝”篇章里“冬则温、夏则凊,晨则醒、昏则定”那份对父母细致呵护的存心,《论语》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学习之后末学感到惭愧万分,原来仅仅把钱物交给父母以维持生活而没有发自内心恭敬的态度,和养宠物没有任何差别!难怪从前把钱给了母亲之后,常常还能看到她充满期待的眼光,可是,又有多少人才如末学此时一样,又陷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恼之中呢?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养成很多言行习惯,大多数人是坏习惯多,好习惯少,还有很多人认为一些行为习惯是无伤大雅的,不会给人带来伤害,比如坐的时候喜欢架脚、斜靠,这样的小毛病在家里或许不会觉得怎样,但习惯养成了,坐着不架脚就会浑身不舒服,所以我们就会在候车厅、候诊室等公共场合看到一大群东倒西歪的人在漫不经心地打发等待的时光,这个场景如果移到国门之外,会让很外国朋友对“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这句话心存怀疑,而那些习惯架脚坐着的人,也许事业有成并且心地善良,却不小心成了让人不喜欢的人而不自知,甚至让人误以为现在的中国人都是这样。也许他们的父母在家里就是这样的坐姿,现在他们还会继续把姿势传给孩子。末学也曾是这样的人。人不学,不知义,“步从容、立端正…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本是儿童启蒙的书中就教导了,而为人父母甚至公婆的人还没有被启蒙。这是末学学习中的另一个很深的体会,防微杜渐是在生活言行的每一个方面,而不是只对于那些重要的和危险的事。

洗衣、洒扫、内务整理也大有学问,洗衣尽量少用洗衣粉和肥皂,头两道的脏水倒去不用,荡洗衣服的水、洗脸水、洗碗的最后一道水都收集到放在各处的大桶里,留着冲厕所、浇地,所以,厕所中的冲水阀门基本是没有被动过。平时的公共区卫生、宿舍卫生也是做得很仔细,连宿舍的日光灯架也是擦得很干净。叠放被褥和衣服也是要仅仅有条,被子不一定要叠得部队那样棱角分明,却一定是规矩有序,至于叠衣服,末学还从来没有那样做过,每一件都和店铺卖的衬衫一样的叠法,并根据颜色从深到浅顺序放置,刚开始很不习惯,不认为有这样必要花时间,甚至说男人不需要做这样的事情,实践后就如老师说的,其实时间并不会多花多少,主要是我们的心太久都处在浮躁的状态当中,到了没有静下来的意愿。真正静下来做了,确实能感受到内心的清凉,而且每次打开衣橱,总有赏心悦目带来的成就感。普通的生活,只要用心,用安静的心去做事,就会有收获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方式带回家中,也会让一家人都收获同样的感受,让家变得温馨其实不一定要多多的花钱。

要是在平时,末学想自己还没有到练太极的年龄,公园里都是大伯大妈的专场啊,既来之,则安之,太极课程学到最后,最大的感受是学会了身体和心理的放松,心要定静下来,身要舒缓动作,保持相对和谐的状态,每一堂课结束后,都会感到身心舒畅,行动轻盈。

书法的练习,也是出乎意料之外。内心很期待原来有些书法基础的自己能有大的提高,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没想到三个月的练习以写“点”为主,以此来培养定力。也没想到这点确实不太好写,前面一个月基本上找不到感觉。这种写法是杨淑芬老师几十年书法总结出来的经验,要站着写,全身放松,基本上就是太极的无极桩姿势,最后的顿笔更是用身体的力量爆发顿出。三个月下来的书法课,大家都沉浸在写点的安静里,一招一式地读过了一天又一天。最后大家发现自己有的变瘦,有的变胖,一致的感觉是腿力提高了许多,当然笔画书写的进步也获得老师们的表扬和鼓励。

教育基地有很多空余出来的土地,其中一部分种植了小麦,另一些就由同学们开垦来做菜地,黄豆,小白菜,西红柿、黄瓜等,除草、整地、播种、浇灌到收获,然后再送到厨房加工饮食,每个人都可以是绿色食品的创作者,劳动的汗珠献给大地,收获的果蔬留给自己,如果那两片麦田收割后,就可以供养很多人的生命,有饭吃,有菜配,有水喝,一个人活着就可以这样的简单。

儒家的经典文化,重在落实,而不是停留在阅读或者背诵的层面,诚如《弟子规》所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落实的过程当中,致知在于格物,不被贪婪的心左右去追寻虚幻的欲望,而是学会将心定下。太极、书法课程的目的正在于此,日常生活实践与圣贤教诲行解相应,体会就会更加深刻,只要坚持力行,自身的德行会日渐提升,学以致用,自己做好了,家庭生活自然会美满和谐,若人人家家如此,社会这个大家庭也一定美满和谐,所以学到最后油然而发这样的感慨— —生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为什么今天才遇到? 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用错误的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他们什么时候才能遇到并接受圣贤文化的教诲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