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训练放下自我

发布时间:2023-03-21 17:49:45作者:心经问答网

  《佛法的知见》之二十二 达照法师

  三、训练放下自我

  当你把这个“自我”稍微放下一些,你就会发现痛苦也因此放下不少。有时候我们个人的烦恼,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的痛苦,事实上很多都是因比较而产生的。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如果你没有比较,恐怕就没有痛苦。比如说,生病的痛苦是跟自己没病时比较而产生的,你以前身体很好,现在突然变坏了,就会很痛苦;如果从小就吃药长大的人,他可能也不知道健康是什么样子,也就不会觉得太痛苦。如果你没有“我”了,你就没有东西可比较了,不会拿一个没有“我”的东西去跟人家比,你看人家也是没有“我”,所以无我后消除的只是在这个世间的痛苦。

  我们大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里面,两个人一起生活,你可能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有时候你会说:“没有,我都是为他考虑。”为他考虑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你喜欢他,他好了,你才更开心,所以还是为自己;如果他好了,你很痛苦,你绝对不会一心为他。有很多夫妻开始爱得死去活来,后来其中一个有外遇了,不会再为他了,反而恨之入骨。

  佛法告诉我们要回小向大。有一个简单的观察无我的方法: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你把为“我”放大一些,变成为两个人,从为两个人到为一家人,从为一家人到为一村人,从为一村人到为一个镇的人,这样就把小的“我”慢慢摄小归大,即回小向大。通过观想,把为“我”的这颗心变成为一切众生;到你为一切众生的时候,你的心就包含了一切众生。就像佛陀,“等视众生如罗睺罗”,他把九法界的一切众生都视如自己的子女。我们要是能够做到这样的话,看到别人在造业做坏事,最多就是比较难过,希望他们赶紧改过来。就相当于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会想办法将他的病治好,绝对不会责怪他生病。许多人害怕“无我”,把这个“我”抓得很紧。当看到内在“无我”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得解脱了。希望大家现在就能够这样观察一下,哪怕只是先在思想上慢慢认识。佛在世时,通过《阿含经》讲述了一切法无常。我们要观察无常背后没有“我”,继续分析,其实身体也没有“我”,思想也没有“我”;一旦确定了“无我”,就到达了涅槃的彼岸。由于妄想构成了这个世界,当妄想熄灭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涅槃。

  四、剖析无明的境界

  1.无明是什么

  无明妄想导致了心和物的分离,构成了世界。佛法的世界观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所感知的这个世界是妄想造成的。《楞严经》里面说:“世界本空,空生大觉。”世界的本质是空的,不是真实的,没有一个实相。而那个真实的实相世界,不是我们现在用第六意识妄想去分别的世界,它是另一个世界。是什么世界呢?就是涅槃世界。若欲证得涅槃,需要我们的心能体悟到无分别的智慧。

  在十二因缘法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无明就是最初不了解事物真相的那个样子。无明还是生灭法,还不是不变的,这种状态是会有动摇的。有些同修,打坐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会有些体验。有一天,突然一下子觉得没有妄想了,停在那里了,心也很清楚、很明白,也感觉不到有这个世界的存在,都是空空的,好像一切都空掉了。但是到底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呢?他也说不出来。是什么境界呢?好像也没有什么境界。其实这个境界就是无明的境界。有许多修行人到这里,会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已经知道心空掉是什么样子了,实际上,他只是感觉到这个世界空掉了,但还有一个空的相。在这种空境中,他会觉得好像挺明白的,脑子很清楚,就让自己处在这种空的状态里。当然这比烦恼的世界要好得多,至少他不会烦恼。可是如果定力不够的话,这个状态并不能维持很长时间,几乎进去后马上就会出来;定力好的人也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像四禅八定的非想非非想定。他虽然可以处在这个境界里,但是最后的我执还在,执着有一个“我”。

  他在这个无明的境界中感觉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很轻松。有时候会觉得好像身边的一切都很圆满,没有什么缺点,但也说不出什么好处。在这个状态下,唯一的一点,就是——他正处于这种状态中时,还没觉得不安,但转念一想,又会觉得不安,因为他还没有看到佛,也没有看到涅槃,也不知道佛经里讲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种神通是怎么回事。但是如果什么都不管,就处在这种状态中,还觉得蛮心安的,因为他不会受五欲六尘的干扰,红尘滚滚也到不了他这里,他觉得心里还是很坦然的。

\

  2.道家最多只能让我们达到无明的境界

  道教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就是窈窈冥冥,无动、无灭、无生,没有动摇,这就是无明的境界。无明的境界就是你的心没有动,停在那里。

  这个状态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它开始动摇,所以无明以后就是行,行就是动,那颗不安的心就开始动起来了。当无明开始动摇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这叫太极。行是稍微动摇一点点,识就开始分别了,意识就开始要分别。分别什么呢?还没有分别物质和心的时候,这属于识。当识出现后,妄想一生起来,心和物就分开了。我们可以想一下,凡是你打妄想,一定是有个东西让你想,然后你就会感觉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我,一个是妄想在想的那个东西。比如说我想到车的时候,我们脑子里面马上会把想到的车当成物质。其实当你追究到心的本质的时候,这个无明境界跟物质并没有分开。

  道教有时候讲:“混沌未开,天地浑然。”天地浑然一片,不分人我,不分彼此,这是无极的境界,但还是没有解脱,所以道家讲的仍不究竟。

  《道德经》把这种无明的境界说得非常漂亮,文字上几乎可以跟佛教的《般若经》相媲美。有个人看了《道德经》以后拍腿叫好,他说:“太好了,这简直跟《六祖坛经》、《金刚经》讲的一模一样!”但我说他是邪见,是外道。我们把文字拿过来一比较,好像跟《般若经》的境界看上去挺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起来好像两边都能圆融。虽然文字上讲起来可以很圆融,但实际内在的境界并没有解脱。因为它并没有给我们标示出从生死到涅槃的那条路,也无法指导我们如何修行才能到达解脱的境界,它只能让你达到无明的境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