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9.识出六门

发布时间:2024-08-12 01:16:58作者:心经问答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9.识出六门

僧问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曰:「如何是出门不见佛?」

(识起迷情於出门不见佛,吾人六根门头入六尘境而着境时,体性空相趋破灭,融入有相而现心缘识所现之境像,若有所着佛即不见也!)

大同禅师曰:「无所睹!」

(六识出六门,无所染着,亦不住佛之觉性。)

僧问:「如何是入室别爷娘?」

(用毕归体,即达本源,更不知觉体之存在。)

禅师曰:「无所生!」

(本自空相,何有生灭!诸法起生灭,生灭灭已,即无所生之境、体。)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修行人修证的过程离不开悟空及圆融,前者要能彻底摧毁一切过、习气、毛病,始能悟得真空理地之空真如性,也才能得空叁昧耶。之後,当能学习真心所映现的一切境入圆融之境界,即得空有不二的修证。如此,行者当能认知空、不空两者似是相对,实者合一的体相之真实情形。

我们知道佛性有空、不空的两面,空的如来藏境是我们的一切法生起的根本,佛性的空真如是随着因缘就会产生诸法,如果说行者对於心中生起的诸法不去执着的话,就是我们悟得真正的佛性。空是缘起缘灭因缘法的根本体,因缘生起那个是什麽?是不空的如来藏性,而依空真如而起。不空的如来藏性现起法境时,我们的空体对它能不粘、不住、不执着,这才是空的如来藏体证。若我们还有前养成的习气毛病,都还不去除的话,虽然因缘法由空性而起,那这个不空如来体起诸法的时候,是为第一念。我们的习气、毛病就会依它接着起第二念、第叁念,无数的念。依你的习气、个性或有什麽心病跟因缘起法之法相相感召,那烦恼就起了,这就是烦恼法,所以诸法生起,如果是你迷失掉自己了,那根本还无圣证,还是世间凡夫。诸法生起是第一念,也就是第一谛空义。第一义谛空是当下的因缘灭,其空体应缘後,但是我们的妄心不灭,习气毛病又抓住它继续起第二念、第叁念,...,无量的千万念,这个就是不能见佛性了。

什麽是第一念?第一念是诸法生起安住的法相,体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有个人来了,镜子照到这个人,心中映现那个人,这是第一念,人只是人,不起任何想,这就住第一义谛空的样子。若自心再起分别的话,这个人是高、是低、是美、是丑,这就属於第二念、第叁念,你就有你的想法,你的喜怒、哀乐就在里面 酵,就续有无数的念。所以我们要让镜子照了人就好了,这是因缘法,照後如果你能够不粘的话,这个人走过去了,这个境也就没有了,人不见了,不留下一丝毫的微尘。这就是我们佛性的根本样子,凡夫或者是没有证到八地菩萨的圣人,他还是会有烦恼,也许只是第二、第叁念比较淡薄而已;凡夫烦恼很重,只要开动念头的话,就有无数的念头一直来,会一直想,想得没完没了,所以本来是空、不空的如来藏性,有相不黏的境界,凡夫却没有此佛性。圣人心镜一照後,当下一照就完了,但是我们凡夫都是进入第二念、第叁念想,所以就不能见佛性了,因佛性迷失掉了。

我们知道诸法的生起都是由心识妄执取而起,也就是因有习气毛病而来的,世界、宇宙的形象,或众生的色身形成,都离不开地、水、火、风这四大,所以从空中化成有相,是为不空的如来藏,还是法生起的这个心,所以没有心识就没有宇宙、世界、人生,就能永远守住空寂之间。所以佛入涅槃以後,法身遍住在虚空之间,无所不在、无所在。法身遍布整个虚空,若有心识因缘起法的话,等於入有相境界。

2.释题

这个公案名称叫「识出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等是谓六根,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时,是谓六门。入六门中会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故六识是根入尘生触所觉知的境,这过程即谓触,触所缘诸法生觉受,这是一般人的思想体系。佛、众生都有这五蕴身,如六根入六尘生识了知後,产生觉受时,凡夫他会黏境不放而起无量烦恼,圣人刚好相反,照境生识後能不黏着,故无有烦恼想。

经云:「叁界唯心,万法唯识。

」您修行不修佛法、解脱道,而执取叁界中诸天之境界,喜静、喜光、喜气,也还是「唯是此心」能受升该天的果报。若认识空真如性中所起法相,均是识之用,能照用而不执取其境,自然能解脱而不生叁界诸天界中。

六识出六门,门只是接触外境的门路,六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或内心的法尘,合称为六触。这些诸法生起的现象是佛性的一部份,但不是说全部所起的念都是佛性所起,只有第一念才是,第一次 照那个境界是佛性所见,过了这个境界之後,你有很多的念头、妄想,或者是有很多的心识幻化的境相,有时候这是你心识所变现的,不是从我们阿赖耶识空性而起的。此包括烦恼、习气、个性、执着等,此非佛性所拥有,而是我们累劫熏习而成的习气,遇缘对境佛性照後,妄习却是接下来演绎出无量思维,始成烦恼,这不是圣人的境界,而是叁世中凡夫的境界。

3.语体文解

僧问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曰:「如何是出门不见佛?」

有僧问大同禅师说,有人讲说出门不见佛,这出门不见佛是什麽意思?《金刚经》云:佛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将心意念外逐一切识境,当然佛性就不见了。佛性要能起用是在於不必出门,就能以空无的体去 照一切因缘法,了知佛所意知的因缘境界。

如果一个证得佛性者,就在佛性的功用上作文章的话,很容易迷失掉佛性,所以六识起用的时候,我们的阿赖耶识(八识)就不起用了。这话是什麽意思?六识是六根入六尘所产生的识用,即是所谓的现量---现实量知一切境、一切因缘。它们虽是现量,但以前五识来讲,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能直接观照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但第六意识的分别、了知心所现,不见得全部都是现量,仅有第一念还算是现量,随後的分别、觉受,依各人的喜怒哀乐,各现有不同的心思,故不能当做是真正的现量,除非已证圣者才有前五识的实际现量可言。

佛子要追求的真正第一个现量是阿赖耶识的现量功能,它是超现实、跨宇宙世界的,所以第八意识才是真正的现量意识。我们常常讲的真正的现量,不受六根、六尘、六识等的影响,因为六根还有时、空和方位的限制,当然方位也是算空间,但是我们的阿赖耶识功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这种现量才是真正的佛性现量。

六根进到六尘生六识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出门了,为什麽一出门不见佛了,也就是佛性不见了,阿赖耶识生成六根,根触尘生识,此功能还是依托第八阿赖耶识,如果这样去体会的话,你就可以说阿赖耶识才是佛性,阿赖耶本身的六根起功用,如果是说不掌握得很好的话,就会迷失掉佛性本来,所以禅师说出门不见佛。

我们按语说:识起迷情於「出门不见佛」,吾人六根门头入六尘境而着境时,体性空相趋破灭,融入有相而现心缘识所现之境像,若有所着佛即不见也!修行人对一切法到该懂的时候就会懂,境界还没到时,看了某些言语、经典还是不懂。故此僧起迷情於「出门不见佛」这句话,到底是在说些什麽道理!

佛性基本上建立在空性上,属於本体界。那六根出了门入六尘是现象界,还没悟到空之前的行者,六根入六尘当所有着,故会说出门不见佛,这是凡夫的习气、毛病使然。

大同禅师曰:「无所睹!」

行者心开时,阿赖耶识起了功用的话,就能依空映照一切相,万法唯识,能识知一切因缘法,若有一丝毫微尘,即起不了这种功用,这是大菩萨、佛的神通境界。若在此时依六根起用,所见都是现象界中事物,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现量将不起,故禅师谓此为无所睹。

初基菩萨若用於世间事,则修行人面对六根入六尘所生之识用,要能不加以执取,就能无住於诸法,这种境界也可说是无所睹。修行到解根脱黏者,生活於世间,对世间事虽是有相但能不执着,所以等於没有境相一样。如果六根入六尘生六识的话,六识起心了别後也能不粘,那也是真的无所睹。

六根门头,头头是道,修佛道、解脱道就在此间,不要迷糊在六根门功用上。初步解脱也在此得,当粗心渐渐清净了,当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味而不知酸甜苦辣、触而不觉软硬坚实,这样才是「不入流」,即能得小乘初果须陀洹果,此等行者还要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若行者一切过、习气能断除,这样阿赖耶识形成无垢识,一切法的反应不透过六识分别心,当阿赖耶识先清净以後得到果位,那时候再回过来用此五识,建立「成所作智」,就是以眼、耳、鼻、舌、身等成就神通妙用事,故说成所作智同圆镜,这是神通幻化的一部份,非我们凡夫所能臆测。

我们按语说:六识出六门,无所染着,亦不住佛之觉性。六识心依根入尘而起,当识生起时仅有分别、了知其境,没有丝毫染着,这就能得初步解脱。此觉知心亦是佛性的基本觉知功能;另外,也有一不受烦恼法所左右的空体,此也是佛性空真如体所具有,此让圣人能无心而住一切境,但无有觉性存在的感觉,有如禅宗所说,「人牛两忘」之境界。

僧又问:「如何是入室别爷娘?」

六识出六门将使人无所睹,那六识不用时又如何?佛性基本的功用,因用此六识心,故本来的真正之心(阿赖耶识)就不见了,故说无所睹。现在讲如果是入室的话又如何,有人说六识不外攀缘,就能别爷娘,这又是什麽意思。

首先我们要了解「入室」就是回到空体,不向外攀缘。或者说用毕归还,又回到本源,一回到本来,就没有一个爷娘可依用,故此时可以说佛性也没了,没有一个可觉的佛性在。我们常常这样思考,见、闻、嗅、味、触这五种自性真如,如果没有因缘的话,这些自性是不存在的,有因缘起自性、起诸法,那还是短暂且是无常法,从理地去观是不实在的,还是属於空。

空有两种层次,一者要修十八空观,我们去观一切法为空,可得初步解脱,但还不究竟。待您证得叁昧中的空叁昧、无相叁昧、无愿叁昧时,才是真正的得解脱知见。现在六识出六门了,会迷失佛性起不了神用,那入室回来的时候,阿赖耶识也不见了,你的自性也没有了,所以入室别爷娘,又回到本来的空体,没有一个觉知的体性存在,有觉知之体是你用它,才会觉得心的存在。

譬如说有声音来,你耳朵才会听到声音,作用过程是声音缘闻性,闻性才会因声音而现,如果声音过去了、灭掉了,可闻的自性也不见了,要觉知生闻性真如性的心也没有了,所以入室别爷娘的话,就不再有所生,就如下禅师所言。

大同禅师曰:「无所生!」

这简单叁个字「无所生」有无限的含意,(1)六根门不着即能得初步解脱,对万法无所生,得无生法忍,证得空叁昧。(2)六根缘尘生识,均是生灭法,生灭法是因缘法,故对圣人言,一切法无所生,是证得无相叁昧。(3)六识心不缘诸因缘,感召悬绝,即能获得无生,得真正脱离叁界,故说无所生,证得无生、应供的阿罗汉果。

由经典我们认知,佛性本自有空体,因缘起法,缘生缘灭,何有生灭。六识出六门,是幻有的生灭法,现在入室别爷娘的话,又回到本来,所以这个是讲佛性的部份,亦即无所生部份。生灭法跟不生灭法已经讲了很多次了,要有这些概念,才能真正了解完全的佛法。

按语说:本自空相,何有生灭!诸法起生灭,生灭灭已,即无所生之境、体。自性本是空,何有生灭呢?这是以基本理地来讲的,是为体空,那因缘法是短暂、幻有的,所以生灭法灭已,即无所生,生灭法灭以後,过程之间的成、住、坏、空都是法的生灭相,法生是短暂,法住虽有短长,也是不能永远的,能这样去认知一切法本无所生,就是有所生也能不执、不粘,这样才说得过去。最重要的是无所生,即能证得无生,得解脱的知见。

( 87年6月24日 讲於 龙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