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佛教是长安佛教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终南山可谓长安佛教之摇蓝。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传入长安之后不久,终南山也开始建立弘教的据点,这就是其北麓户县境内庞村的罗汉寺。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初年(58—61),初名白马招觉院。西晋惠帝于太和元年(302)颁布圣旨(《圣旨碑》现存该寺)敕建该寺,并派出两名监造官负责扩建,扩建后更名为“行香院”,并召该寺高僧普觉入宫,以国师之礼相待,赐地千倾,造殿堂百座,瓦厦数千间。
”此碑实为长安最早弘化佛教的珍贵资料,它填补了汉至西晋阶段长安弘化佛教的断代。三国时,朱士行于甘露五年(260)从雍州出发,前往于阗求取《大般若经》,这件事也说明了三国时雍州境内已有佛教信仰。东晋十六国时,长安佛教进入大发展的阶段,而终南圭峰山下的大寺(草堂寺前身)与长安城北的逍遥园则成了此一时期长安佛教的大本营,这里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而且也是第一个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的所在地。自此开始至唐亡,长安成了中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也成了众多僧人栖隐修行之所、佛教诸宗的策源地和教难时期佛教徒们的避难所。当中国佛教开始向前发展而又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分别于公元446年和574年发动了两次灭佛运动,长安均成为法难的中心而因此荼毒最烈。此时,长安城里的僧人即逃入终南山以保存力量,法难过后,他们再重新进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高僧传》载:僧周及其弟子僧亮等数十人曾在第一次法难前夕逃入“寒山”(或称太白山)隐居。文成帝继位后下令复兴佛法,派人入山请僧周师徒同兴法事,僧亮随使至长安,受到了全城百姓的欢迎,镇守长安的永昌王奉旨“亲自枉道接足致敬”,并在其建议下修复故寺,延请沙门,史称“关中大法更兴,亮之力也。”北周法难时期,逃入终南山避祸的僧人更多,主要者略如以下数人可代表之:静霭法师于时亦携其徒侣30余人入终南山,东西造寺27所,依岩附险,使逃逸之僧得以安置,此不啻为灭佛之祸行虐关中乃至全国时的一方净土;法应亦避迹终南,“饭衣松萝,潜形六载”。当隋代复兴佛法之后,应复至长安师事昙崇,并代其维持五百徒众。开皇十二年(592),当选为全国“三学业长”的25人之一,并领徒三百于(长安)实际寺相续传业;道判法师曾西奔于太白山,逃难之中不忘讲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周宣帝即位后下诏复兴佛法,判当选为120名“菩萨僧”之一;隋立,复充大兴善寺住持,开皇七年(587),敕于终南山交谷东岭由天竺人监工建造龙池寺,请其居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某种程度上,终南山成了(佛教)躲避劫难的堡垒。
中国佛教的宗派,若将三阶教包括在内,便共有9宗,其中三阶教、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长安,7宗之中,又有5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是在终南山中。对于三论宗、华严宗和律宗来说,终南山可谓是它们的发祥地。这3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如下:
草堂寺,在户县境内终南山北麓的圭峰脚下。始建于西晋,姚秦时称为“大寺”。弘始三年(401)至十三年(413),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应秦主姚兴之请,在逍遥园—大寺建立中国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译出经律论三藏经典35部425卷,诸经以大乘为主,间杂小乘,其中有《妙法莲华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观无量寿经》、《禅法要》、《禅要解》、《菩萨戒本》、《十诵律》等等,关涉到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律宗等,不少还成了创宗立说所依据的经典。罗计所弘以性空学说为主,其高足僧肇被称为“解空第一”,在自己的撰述中阐明并确立了“诸法缘生性空”的三论宗义,成为罗什学说的正宗传人。后来,辽东僧朗传得此学,并至江东弘扬,至吉藏而正式确立三论宗大旨和仪轨。由于本宗依“三论”而立宗,推鸠摩罗什为本宗初祖,大寺也便成了该宗的祖庭。魏周之际,大寺分为草堂、常住、京兆王寺、大乘等四寺,独草堂寺存留至今。华严宗四祖澄观法师于此撰成《新译华严经后分经疏》10卷,五祖宗密住此教禅双弘,飞锡法师于此据《法华》而说“净土”,可见,这个三论宗的祖庭此时与华严宗、禅宗、净土宗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头条】:北京云居寺南塔下月初复建 地宫将装藏五件佛宝
【两岸】:灵鹫山88水灾赈灾行动 前进灾区 一步一脚印
【禅茶一味】:一休的脑袋像茶杯一样满
【素食】:丰子恺《护生画集》之名殊体不殊 平等
【觉悟】:菩提一叶——扫尽心中尘垢 点亮慧海明灯
【一日禅】:面对困境微笑以对 走向光明未来
【心灵物语】: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奖
【众生】:金庸小说中的佛理禅机
【图片】: 大足宝顶大佛湾十大明王(下)
【书店】:风水图文百科——中国古代环境文化百科1000问
前一页12后一页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