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因为闻爨底下村的大名,沿109国道一路向西100公里,误打误撞地就找见了灵水村。房山、门头沟在北京也算是偏远郊县了,比河北省的廊坊保定还远。完全想不到在那样一个偏僻山村,居然人杰地灵耕读传家,乡绅文人诗礼簪缨,底蕴深厚。实在令人感佩!
多处举人故居宅院遗址
那几天北京城里雾霾天气,能见度不足500米,但到了灵水村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天空湛蓝而高远,空气清冽而干爽。让人心神澄净,浑身舒泰。如果我在此定居,肯定也能学修出一番新天地!
寻常巷陌,参差人家。逛了一圈就摸清了地形,该村前后有三条石头街道,层层叠叠的房子簇拥在一起,但彼此间又错落有序。
繁盛时期,该村有162套四合院、6座明代宅院、120套清代民居。就破败的院落依稀可见当年的恢宏和轩敞,用材用料、画工雕工,和山西和安徽的那些大院比,丝毫不差啊,没有保护好这些古民居,真是愧对先人!现今保存稍完整的“举人宅院”, 如刘懋恒、刘增广、谭瑞龙、刘明飞等等故居,多为三进和五进宅院,院落间纵横相连,左右互通。雕梁画栋,磨砖对缝,古香古色,它们既不同于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别于普通的乡间民宅,其间的门楼、照壁、石刻、雕画、宅门、楹联无不体现着深深的文化内涵。
追求“仕者风范”是灵水村民居建筑的风格。以致出现了“越制”的九间九檩大宅院,后避祸主动焚毁了。
北京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
灵水村不在国道边,是一条岔道伸进山的深处,且是在半山腰的窝窝里,所以人迹罕至,当时已经非常没落萧条了。
但换一个思路看,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而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古代出举人,近代出学子,现代出名人,灵水村独特的文化现象,源于尊师重教、读书上进之风,由来已久。据查,大明永乐八年(1375年)村中即有社学,私塾更是众多。
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家中守孝的甲午科举人刘增广,历任山西左云县、静乐县知县,吉州知州、候补知府,倡导在木城涧玉皇庙建立新式学堂,此为北京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实为难得。新式学堂指的是在洋务运动后,旨在培养具有近代科技知识人才的工科学校,而非传统以国学为主的文科教育。灵水村中的新式学堂也在八年后兴建。
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上出过22位举人、2位进士、10余位国子监监生。民国初年,有6人毕业于国立燕京大学。现代仍然名师名医辈出,儒商贤士如流。
北京最早的寺院在这里
发现一个寺院改建的小学校,如今也成了废墟了。看山门可辨,叫灵泉禅寺。回来后,该寺始自汉朝,是北京最早的佛教寺院,我们所见的山门是明代弘治年间重修的门楼。
明《宛署杂记》记载:“灵泉禅寺,在凌(灵)水村起自汉,弘治年间僧海员重修,庶吉士论记”。让我们穿越回明代,脑补一下寺院繁盛时期的景象吧。
灵泉禅寺曾有三重大殿,坐北朝南,山门青砖仿木结构,歇山式大脊、筒瓦顶,有吻兽、垂兽,四角悬风铃,石刻件拼砌发券门洞,门额有“灵泉禅寺”石刻,并有题记“大明嘉靖癸已(1553)七月吉日重开山门第一代住持圆恭立”。山门两侧青砖砌筑旁门一座。
山门后为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三世佛殿面阔三间,悬山脊筒瓦顶,有斗拱,拱眼壁绘佛像,殿前有宽大的月台。三世佛殿两侧各有旁门,东侧有配房三间,西侧有四合式跨院。
三大世殿面阔三间,两侧为僧房。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灵泉禅寺宏大的建筑规模和曾经旺盛的香火。
画面切回到现实,寺院现仅存一座山门、一棵古槐、两株银杏树。据说其中一棵银杏树为雌雄共体,每年都结下金色的果实,是这座古刹赐留给后人的恩物吧!
“柏抱桑”和“柏抱榆”
有村的地方,肯定有井,有井的地方,肯定有磨。史料记载,村中有72眼水井、32盘石碾,今日虽已岁月留痕,沧桑磨砺,当你留连轻抚,仿佛辘辘的吊水声,轧轧的磨面声隐隐阵阵,飘忽在徐徐轻拂的晚风中。
其实村里十室九空。遇到个八十岁的老大爷,说70年前有600口人,现在只有100口不到。
偶遇一伙人在拍电视剧,说是男主角是程前。这里是龙王庙,相传建于金代,明嘉靖年间重建。此外村里早先还有娘娘庙、观音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17座庙宇,村外还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天主教堂。佛、道、儒、天主四教相融共存,四教合一,该有多么神奇。
古村多古树,龙王庙院内有两株千年古柏。一个直径达两三米的金代古柏躯干里长出 一棵直径20厘米的桑树,叫“柏抱桑孙”,另一个侧枝上长出一棵榆树叫“柏抱榆子”。可谓“古柏奇观”。
群山环抱,山泉绕村,人杰地灵,风水宝地,小小山村,17座庙宇,家家崇尚诗礼,户户乐善好施,耕读传家,香火兴旺,才能像千年古柏,根基深厚,枝繁叶茂。千年灵水举人村,给我们的启迪吧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