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净土法门法师: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之所以没有灭亡,就是靠这个教育的落实

发布时间:2024-05-30 01:20:22作者:心经问答网
净土法门法师: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之所以没有灭亡,就是靠这个教育的落实

五伦存于心就是道,是性德,是天性;五伦是最基本、最坚固的团结。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所以没有灭亡,就是靠儒家传统教育的落实。

男女结成夫妇,组成一个家庭,这是社会基层的细胞,两人各有各的任务。家庭有两桩大事,第一、经济生活,赚钱养家,这是男子的本份。第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相夫教子,教育下一代,这是女人本份的工作,这比男人工作要重、要伟大。为什么?传宗接代要靠妇女。没有妇女,千万年前老祖宗一代一代相传到这一代就完了,你能对得起祖宗?因此,妇女在古人心目当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她要生育、养育后代,是家庭命脉的主持人。

圣贤从哪里来的?母亲教的。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教女特别严格,比教儿子要严格好多倍。女孩子教好了,有贤女必贤母,有贤母家就好,家族就好,国家就好。过去有很多母亲不认识字,却很会教孩子做人,教孝亲尊师、友爱兄弟。人从小就教好了,一辈子都不会做坏事,都不会有恶念对人,这个社会多祥和!

中国的教育从父子有亲开始,是亲爱的教育。教育第一个目的是如何保持这种亲爱一生不变。第二个目的是把这个爱发扬光大。从父母之爱推行到爱兄弟、爱家族、爱邻居、爱乡党,爱社会,爱国家,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是爱的教育,爱的原点就是父子有亲。有这样的教育,社会能不好吗?人生能不幸福美满吗?当然,佛法的爱更大更广,扩大到遍法界虚空界,对一切众生没有不爱的,所以佛法的爱最究竟圆满。爱心遍法界,善意遍法界,只有大乘佛法肯定了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爱一切众生原来是爱自己,害一切众生原来是害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

“长幼有序”,序是德、是秩序、是爱。教人什么?是教大众在一起相敬相爱,敬老尊贤。懂得年岁比我大的,一定要尊敬,兄友弟恭,一团和睦。一半家人、一半外人,家人是兄弟姐妹,按照老大、老二排行,有秩序,不能乱。对外面人有年岁大的,我们把他当作兄长看待;年岁小的,把他当作弟弟看待;年老的,把他当作父母看待;年幼的,把他当作儿女看待,这就是长幼有序。

“君臣有义”,君是领导者,臣是被领导者,今天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要仁,被领导的要忠义。君臣之道也是自然的,君仁臣忠也是德。现在的社会,“君”不一定指帝王,是指老板跟员工、长官跟部属的关系,老板、长官是君,员工、部属是臣。君仁,就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要慈爱;臣忠,就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要忠诚。现代社会君臣关系虽有,但精神已丧失了。

如今的社会只讲法,没有情、理,自以为聪明的人钻法律漏洞,这就是没有义;做多少工作都要计算代价,是商业行为,这也没有义。中国古人讲义气,“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现在这个社会有这种观念的人很难找到了,都讲利,人情焉能不冷漠?世界焉能不乱?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利害的集合,上有老板、下有员工,不是亲情的组织团体,之间利害要是出了状况,老板经济有了困难,周转不灵,一个月、两个月工资没有发,员工马上包围工厂,公司就垮掉了。这是道义没有了,没有相怜,都是互相对立,都是利害的关系。

如果公司所有人都能明白义理,能守住重义轻利的原理原则,能把父子有亲的这种爱表现在上级跟下级的关系之中,彼此互相怜爱、包容、关怀、照顾,互助合作,共存共荣。团体的每一个人,尊重团体、爱团体,不毁谤、不伤害团体,这就是有道义的团体!这样的公司就能有义且有利,就能给世人做个讲义、行义的好榜样。心里存义,做出道义、仁义、情义、恩义的形象来影响社会,广度众生,让众生回归道义。都能把它做到,就是现代能尽义务的圣贤君子。

“朋友有信”,就是对朋友要守信,言而有信,朋友相互照顾,互相关怀、互相爱护、互助合作,决定没有欺骗的念头。但是今天的社会“信”很淡薄了,这一伦维系也很勉强,现在只有把对儿子、学生乃至对所有人的态度都转变为对朋友的态度,以朋友身份彼此礼尚往来,才能勉强相处。所以现在五伦所有一切关系都没有了,连夫妻的关系都没有了,丈夫把太太看作朋友,太太把丈夫看作朋友,能够维持好朋友的关系,就算很不错了。如果连朋友这一伦都没有了,那以后纯粹是利害关系。

有利就相处,没利就分开,就成对头冤家,这个世界就大乱了。

现在五伦关系乱了,家不像家,国不像国,社会就乱了。以父子关系而论,父尊子卑,尊卑有序;儿子跟父亲要平等,没上没下,这个家就出问题。五伦的秩序是道,就跟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样,不能乱,一乱气候就反常了,影响到所有一切生物自然的生长。所以乱伦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根本乱了,那一切都完了。社会动乱、地球灾难这么多,从哪来的?根本没有了。所以中国古人非常重视根本,对根本的经营是一生当中头一桩大事,首先要把家治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