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起初并未制定具体的戒律,是因为没有制戒的必要,所以最初的戒律都是随犯随制而成,制戒的目的是为了扫清修行的障碍,获得解脱。佛陀涅槃后,要求弟子“以戒为师”,对戒律理解的不同使佛教形成了不同的部派,但基本的戒律内容却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可以说,戒律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慧能的戒律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相融合,增加了入世的色彩,也因此被认为是世俗化的表现。但其戒律思想仍然坚持止恶扬善,“利、乐、有、情”,普渡众生,所不同的只是不拘泥于具体的戒相,注重内心自性。所以,不能将慧能的戒律思想等同于不守戒律,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强调对戒律的持守,后人将无相戒阐发为完全不守戒律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并非正确的理解。
什么叫祖师禅昵?下面举一则公案:沩山、香严都是百丈禅师的弟子,沩山灵祐最先出世坐山,但香严却没有见性。百丈圆寂后,香严又依止沩山。有一天沩山对他说:“你在百丈先师处聪明伶俐,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但都属于分别思维,没有找到生死的根本,现在我问你一句,但不许引经据典,要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父母未生你时是什么样子呢?”香严对这样的问题,若回答呢,心里尽是经典的。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坛经老师的,而自己的却不知在哪儿,回答不出来,于是叹息说:“毕竟画饼不能充饥啊。”于是就把平时看的书全部烧了,说:“今后我也不学佛法了,当一个行脚僧算了。”他告别了沩山,就到南阳忠国师的墓前,搭个茅棚过日子。一天,他在田里除草,偶然把田里的瓦片抛开,击竹有声,一下就悟了。这时,他感慨流涕,对着沩山的方向礼拜说:“感谢和尚当时没有为我点破,不然怎么会有今天的悟呢?”
《坛经》中怀让禅师与六祖间的一段问法因缘。怀让禅师第一次去见嵩山安国师,安国师令其前去曹溪参六祖能大师,怀让由是而见六祖。“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坛经六祖关于明暗的开示也很精到,一般人总是把明暗对立起来,把烦恼菩提对立起来。但是“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你如果在明暗之中去寻道就错了。还是那一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明也是它,暗也是它。洞山的《宝镜三昧》有两句可以作为六祖这里的注解: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天黑了,万物都暗了,你的自性并没有暗,它正光明着哩!天亮了,阳光普照,你的自性也不会因之而明显了。为什么呢?这些明暗都是客尘,都是外境,都在自性中生灭,而这个自性动都未动。
自己就是佛,“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六祖大师归结的这一总纲,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六祖在这一段中所阐述的,是整部《坛经》的浓缩,你看:“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不论因也好,果也好,六祖把佛与众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放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消除了一切差距。所以,每一个人,只要你发心,只要你按 照六祖的开示去修,去行,你的解脱是没有问题的。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的,可以说全是祖师禅。“我有一机,瞬目视伊”,与唐五代许多机锋、棒喝,你说这是初禅呢,二禅呢?谈不上嘛。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一类,连如来禅都未到,说什么祖师禅。如来禅必须讲修行的次第,祖师禅则肯定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不是修得来的,只是见与未见的问题。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坛经六祖认为,智慧与烦恼是二,不是不二,从体上来讲,烦恼即菩提,所以禅宗从高一层的意义上讲,是不断烦恼的,断烦恼等于断了菩提。所以既不重于菩提,也不畏于烦恼,而只重明心见性,这个问题谈得多了,这里就不多讲了。
《六祖坛经》记载了惠能大师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及言教,他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看到,于一经所述中,处处皆见“明心见性”之意旨,他是从究明人心的形相与作用为入手处,而去真实地会悟本性的妙体,从而得出轮回,得了生死,的证无为。释佛灵山拈花,迦叶会意而笑,“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宗独得宗门之称,明心见性即是此宗门下之正能量。六祖坛经,六祖慧能,坛经《坛经》中,不论六祖千说万说,实际上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什么是如“此心”,就是我们大家人人都有的这个心,对这个心,你不能把它推到一边,也不能把它推到未来。就是现在你能思、能想、能作、能为的这个心、这个念啊!有的人说:“我们现在这个心是凡夫心,怎么能与佛心相比呢?”错了,若说你心上的那些善恶是非,当然是凡夫,不能与佛的光明相比。
但你那个能善能恶,能是能非的作用,恰恰就是佛性,佛在这上面并不比你多个什么。慧能的戒律思想在他和弟子神会等人的努力下,实现了对戒律的革新和发展,他们强调心性清净在持戒守律中的作用,将坐禅与持戒融合为一,为禅门清规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