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和尚”是梵文在古西域语中不确切的音译

发布时间:2023-09-11 01:17:13作者:心经问答网
“和尚”是梵文在古西域语中不确切的音译

僧和尼有何不同

僧尼是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的总称。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即出家的男女二众与在家的男女二众。僧尼就是出家男女二众,男名比丘,按照佛教戒律规定,少年出家,初受戒,称为沙弥,到20岁,受具足戒称为比丘。受过具足戒的女僧则称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比丘、比丘尼、沙弥多用于书面,僧人、和尚、尼姑则多用于口语。在家修道的佛教徒俗称为居士。

信徒出家的程序,因时因地而有不同。受戒的类型一般有沙弥戒和比丘戒两类。受沙弥戒者年龄在七周岁以上,共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矍、不视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等)。比丘戒也称具足戒,受戒者年龄必须在20岁以上,所受戒条,男为250条,女为348条。按照佛门法规,出家佛教徒的衣食都要与世俗有所不同,要僧衣素食。

和尚的称呷是怎么来的

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消除切欲望,苦心修行,与世无争,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死后灵魂即可升入“堂”。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反对战争。“和”(即忍耐服从)是佛教徒所崇尚并遵守修行的根本方法。“如来以和为尚”,意思是说如来佛以和平忍让顺从为高尚的态度,后人因此称他们为“和尚”。这很可能是一种附会。

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和尚”是梵文在古西域语中不确切的音译(准确的译音是“邬波驮耶”),梵文中的原意是对博士、亲教(亲承教诲)师的通称,最初在于阗疏勒等地。音泽为鹘社、和社,后音转为和尚,和上。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原汉地以后就成为对佛教僧侣固定的称呼了。

和尚为何自称“老被

古代年龄“衲”字在普通话和粤语中都读为“纳”,查查字典,“衲”即补缀之意。旧时社会上的物质生活并非像今日般丰富,以衣履来说,平常百姓也仅仅是有数件而已。“衲”字即缝缀之意。

僧人是清苦的佛徒,当然自己衲鞋衲衣,他们将化缘得来的布头布片补缀连合,衲成僧衣称“百衲衣”,所以,他们常自称“老衲”或“贫衲”了.

和尚吃素是佛教固有的戒律吗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和尚不准吃肉的戒律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提出来的。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自称“三宝奴”。他竟然先后四次,从金銮殿上逃到同泰寺要当和尚。萧衍手不释卷,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经书里规定:“戒杀生”。萧衍认为食肉就是杀生,也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条,他发誓断除酒肉。他还规定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统统改成面粉做的猪头猪肉。梁武帝严格遵守誓言,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脚穿草鞋每天只吃豆羹粗饭。金口一开,一呼百诺。僧人们在梁武帝的带动下也严格吃素食,并以素食招待客人。时间一长,吃素就成了僧人们的习惯而且逐渐成了寺院里的一种必须遵守的戒律。

可见,和尚不准吃肉,完全是萧衍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

儒教的“八戒”指的是什么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八关斋”为出家和在家学佛弟子所共同遵守的戒律。

①不杀生。不能杀害有生命的对象,不仅指人,还包括鸟、鱼、虫等一切生物,而且不仅自己不能杀生,还要劝导别人乐生,甚至连杀意都不能起。所以,《西游记》里,孙悟空用金箍棒打了个妖精,唐僧非得说是人,因此生那么大气,以至于把徒弟都赶走了.

②不偷盗。也称“不与取”。不能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务。不仅自己不能,还不能教唆别人去偷瓷。

③不邪淫。通常被解释为不可与婚姻配偶以外的人行淫。

④不妄语。妄语包括谎言、恶口(即骂人的话)、两舌(也是不实之言,即对人两面三刀,挑拨离间之类)、绮语(即淫秽的语言,或者其它无礼仪不正经的语言)。

⑤不饮酒。佛教认为,酒能乱性。不饮酒就能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定,有助于修行佛法。

⑥不眠坐华丽之床。佛教里所说的“床”,不仅指供人睡觉的床,还包括般坐具,如坐禅用的坐垫、板凳等也属“床”的范围。佛徒需要减少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的解脱,所以不睡、坐高大华丽的床,就是要磨练人的意志,要人们从“用心”上下功夫。

⑦不打扮及观听歌舞。这是根据印度人的习俗发展而来。之所以要戒,是害怕信徒受到世俗影响后,有了其他欲望,而打扰正常的修行。

⑧正午过后不食。据说执行此戒后,可以身心轻爽,杂想妄念也会减少。

其中前五个,就是佛教的“五戒”。修持五戒是开始走上脱离生死轮回之路,能使人不堕落。八戒是进入了脱离生死之门,可以进一步获得善的果报。持八戒的人不仅要受戒,还要持斋,“非食时”就是持斋的一种。

佛寺大门为何称“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在山门两侧,往往塑有两尊威严的金刚力士,他们是佛寺的护法神。为什么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呢?道理很简单,佛寺一般多建造在山林僻静处。佛陀曾要求比丘到远离聚落之处修行,日僧道忠谓:“山门者,山对城市之言,城市俗,山林真。凡兰若反俗居,本宜在山,所谓远离处也,故纵在城市者,亦用山号。夫归向真道者,当由此而入,故言山门也。”(《禅林象器笺·殿堂门》)禅家亦以“山门”指代寺院。后来,佛教以外的道观、庙字的大门也沿称“山门

山门”别称“三门不少山门是由中间成的。但是,也有只置一门的大门两边各一小门并列而成的。但是,也有只置一门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