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果境界
梵语佛陀耶,简称佛,译名觉者,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以般若智慧,观照法界真相,发现了缘起性空的真理,证悟到本具智慧德能,觉了一切众生本具佛性,运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及在觉悟真理的过程中,所得的经验与方法,用以教化众生,使众生能够断烦恼而证菩提、了生死而证涅槃。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层含义,小乘人破我执,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能自觉,不能觉他;菩萨既破我执,又破法执,既断见思惑,又破尘沙惑,但尚有微细无明未断,既自觉,又能觉他,悲智双运,但未达究竟圆满;唯有佛自觉觉他都圆满,自利利他都究竟,惑尽智圆,悲智合一,福慧具足,是名觉行圆满。故佛是大觉大悟而又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十法界中一切有情,只要能证悟本具妙明真心,都能成佛。所以三世诸佛,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无量诸佛,这一切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是显示佛果菩提的至高无上,十法界中,唯有佛高于一切,三圣六凡,都在佛之下,无能过其上者,故名无上。正等,是说一切众生,无有能与佛齐等者,因为六道众生的知觉,是妄知非真觉;二乘虽能觉悟诸法皆空,但味著于空,只期自度,无心度人,是心不平等;菩萨虽能本着自觉觉他的精神,自利兼他,但自觉觉他仍未圆满,唯有佛陀,不但所证的真理平等,而且能等视众生,犹如赤子,平等教化,故言正等。正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执迷不觉,亦非二乘但求自利的正觉,也不是菩萨自觉觉他未能圆满的正觉,而是佛以真实智慧,觉悟平等的理,又能平等教化众生,觉行究竟圆满。所以尊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三世诸佛,因地修行,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修六度万行,及功行具足,则般若波罗蜜多转为一切种智。依此智显现三种法身,一为自性法身,即一切法之自性全体,也名法身;二为受用法身,依无相之自性法身,开显常乐我净之真实色身,也名报身;三为变化法身,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也名化身。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因它能够自在显现,大悲周遍,故是化身。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法身、报身和化身,是对众生来说的,对佛本身而言,是没有分别的。佛的觉悟是法身之境,而由此觉悟佛化现报身和化身来利益众生。菩萨行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对空性了悟的智能到达圆满,即是法身。而大乘法中,菩萨修持诸慈悲法门,因为不断修习慈悲的结果,便有报身和化身的显现,为了依据众生不同的根性而利益他们,所以圆满的觉悟不但在智能方面发展,了悟空性,并且从善巧方便方面,发展慈悲,化现无数来救度有情。
以我们的虚幻心识,是很难明了佛那种毫无造作、不生不灭之境界的。佛的境界是任运自然的,也是无终止、无分别的,佛的身语意事业是毫无意念,毫无分别的,不需要特别地专心或观想,完全任运自然的。佛提供了各种不同法门,如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佛并未有意地分别这种法门给这个人,那个法门给那个人,佛只是自然任运,圆满了每个众生的愿望。而佛的加持,亦是自然不费力的,广及一切众生,能对佛具有信心和虔诚的人,必能感受出这一份加持。佛的无分别间断之佛行,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亦存在,佛从未费心去计划要怎样来救度众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
问:“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如何理解?
答:般若妙用不可臆测,唯可证知,亲证则知真实不虚,破执除障,业消智朗,除苦断厄,得大自在。
义释: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法的总持,神妙难测,具足智慧光明,至高无上,无与伦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问:何谓般若总持?
答:咒,梵语陀罗尼,译名咒,亦名总持,总摄经意,持为心要是诸佛语坛城。如《心经》即是总摄《大般若经》的心要,以利记忆持颂,故《心经》亦可称大明咒,鸠罗摩什法师所译《心经》,即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同理可将《心经》的心要总摄成咒,故此咒总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之精要,含摄无边功德,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妙用。
所以说,般若智慧的解脱法门,有伟大无比的神秘力量,能破烦恼,神妙难测,可以消除业障,破除烦恼,令人从凡夫转为圣人,从小乘转为大乘,再从大乘菩萨,转为大觉圣者的佛陀,终证究竟涅槃,得佛果菩提,故说“是大神咒”。具足无量光明,可以破除无明,照破痴暗,展现内心智慧的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令自己与他人,都能觉悟成佛,故说“是大明咒”。其所显毕竟空之理,能使受持诵念的人,不迷于凡夫的执有,不落于二乘圣人所执的空,亦不像权乘菩萨一样,舍二边取中道,而是以观照般若的功力,深入实相般若理体的毕竟空,得知实无一法可得。再无他法在其之上。故说“是无上咒”。菩萨依般若真空的智慧,圆证无上菩提,世出世间,再没有那一种法门,能与其相等者,故说无等,般若真空的智慧,却又是人人具足,人皆可以证得的平等理性,是无等而等,故说“是无等等咒”。真实不虚者,讲般若本体是法界唯一真实,般若果德境界真实可证。能除一切苦者,讲般若妙用可灭自他一切众生之苦。
佛教有显教、密教之分,显教用语言文字,说明真理,使人心开意解,依教奉行;密教是诸佛菩萨依甚深智慧,说种种神咒,加持众生,令生证悟。梵语陀罗尼,译名咒,亦名真言,亦名总持。在咒本身的功德威力,神妙莫测方面说,名之为咒;在说咒的佛菩萨,语皆真实方面说,名为真言;在受持的人,能忆持义理,不失不忘方面说,名为总持。陀罗尼可分为法、义、咒、忍等四种:
一是法陀罗尼:诸佛菩萨所说的咒语,从真理的智慧所流出,不但含有绝对的真理,同时具有特殊的功德,能令人改邪归正,止恶向善,反迷为悟,转凡成圣。闻法的人,能将佛菩萨所说之法,忆持不忘,历久不失,自然可以成就无量功德,故又名“闻持陀罗尼”。
二是义陀罗尼:诸佛菩萨,对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总相、别相,及其所含的义理与功能,无不明了,悉皆洞达。能令闻法的人,理解佛法所诠的义理,因而知善恶,分邪正,辨是非,明因果;而且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忆持不忘,故又名“分别陀罗尼”。
三是咒陀罗尼:是佛菩萨依其三昧力,所发出的秘密语,能摄尽无量功德;有不测之神验,可驱使鬼神,可消灾解难,甚至能发神通,满足一切行愿,获得各种成就。由于佛菩萨的威德神力加被,能总持此等神咒之功能,历久不失,故亦名“总持陀罗尼”。
四是忍陀罗尼:忍是安忍。诸佛菩萨,由历劫修行所成就坚固不拔的意志,及其坚决不动的定力,于所闻,所修,所证之法,得精进忍;闻赞不喜,怒骂不嗔,安住不动。故又名“入音陀罗尼”。
不管那一种陀罗尼,都能使受持者总持法义而不忘失,故名总持;又能持一切善法,令不散失,能遮一切恶法,令不生起,故亦名能持或遮持。
法藏《华严五教章》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依此妙理,则不难理解陀罗尼能总持法义的奥妙了。
问:“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如何理解?
答:以咒总结全文,明般若妙义无可穷尽,心地奥秘不可言表,唯以亲证乃能知之,又摄显入密,密咒加持众生,使证般若正智,教证一如,理事不二也。
义释:般若波罗蜜多能生种种功德,为众生方便契入故,而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问:什么是持咒密义?
答:咒从诸佛智慧中显现,是佛菩萨的秘密语,一词含有多义,因其总摄意义无限,难于全译,故古之译者,大都不翻译咒的意义,但翻其音,以利于诵持而已。加之咒义甚深,其境界非凡夫或下位三乘圣人所能臆测,只需依原音虔诚持诵,则加持力极大,自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所以不可因字生义,妄加分别。
现在仅就其字义,作以下简单的解释,但绝不应误执其意唯有如此。揭谛是度义,揭谛揭谛,是自度度他;波罗揭谛,是度到彼岸义;波罗僧揭谛,是与众人共同到达真理涅槃的彼岸;菩提是正觉义,娑婆诃,是迅速成就义,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迅速圆满成佛。
咒可以总摄全经法义,则“揭谛揭谛”配资粮加行道,对应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尚未证得空性,用寻思分别的意识心参究自性,属于解悟阶段。
“波罗揭谛”配见道位,对应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证根本智,见本来面目。
“波罗僧揭谛”配修道位,对应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依无所得故。”依根本智,修后得智,大悲应化,断烦恼障与所知障,趋入无上菩提涅槃。
“菩提娑婆诃”配无学道,对应经文——“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究竟涅槃之佛果。
如上所述,《心经》咒不但含摄了全部《心经》的妙义,而且是我们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法门。咒从诸佛智慧中显现,具足无量无边功德,十方诸佛皆从陀罗尼所生。全知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凡是一切共同世间的行境当中,其余没有能和密咒所赐的悉地相同,梵天、大自在、如意树、摩尼宝等,也不能和咒力相比。”对圆融的人来讲,在一个咒中即能摄尽一切佛法,有信心的人仅凭持咒就能无勤成就。所以,只要我们具足信心,虔诚受持《心经》咒,就会为一切佛菩萨所摄受加持,证悟本具妙明真心,开显甚深般若智慧,转烦恼成菩提,了生死证涅槃,契入观世音菩萨的大自在境界。
观修般若
问:以上介绍的是什么般若?
答: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文字般若的介绍,而真正依般若波罗蜜多成就菩提,究竟解脱还务必行观修般若,方能究竟般若实相。
问:什么是观修般若呢?
答:从基、道、果的整体理解心经,应了解中观的四缘起讲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为外义即文字般若;瑜伽行讲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证,为内义;而如来藏讲般若波罗蜜多的果,为究竟义。
须知小乘修证缘起,大乘修证空性,密乘修证如来藏性。三者法门相异,但实为一体,无离合。
通过以上讨论、介绍,我们不难了解般若体性空的含义了,但仅仅以此而谈般若体性空,还是较为笼统,并使行者只能了解一些佛法中的名相,而这些名相是从哪里来的,般若的体、性、相、用四者是什么关系,般若的体、性、相、用又与心、空、幻(色、形色)、行持(观照)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又与行持之人的行持次第即五道各是什么关系?不了解这一切,般若、空性、体、性、相、用、心、空、幻(色、形色)行持(观照)、智、识都是单一的名相。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基、道、果的般若体、道果的体系,并含有九乘次第、五道次第。即内修、称为观修般若的法要,多少年来,读阅般若心经、解译般若经文字般若的非常之多,但至少有实修法要,而般若的空性恰恰是祖师们的亲证境界,丢去观修般若的法要,仅此文字、思维理解般若空性是纸上谈兵,观修法要才是根本。从观修般若理解认识般若空性、体性空才是有依据的。般若的观修法要,汉土讲一向以外义为传统,即讲般若波罗蜜多体性,如天台宗先辈用空假来说,净土宗先辈则至“常寂光土”。这些都是说外义的典范。他们讲到般若体性时,往往都与修证联系起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的精髓。历史上许多论典都是为了解释般若波罗密多而选的,如本系统所依龙树菩萨的《中论》、《七十空性论》即是依四重缘起说如何悟入般若波罗密多的体性;弥勒菩萨的《辩中边论》、《辩法性论》、《大乘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即依瑜伽行来说,如何现证般若波罗密多,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即依修证来说如来藏,即是般若波蜜多的果。显然真正了解、观修实证般若波罗蜜多,也就应该分基、道、果,否则仅以空来说般若波罗密多的体性,还是笼统的名相,只能说“空无自性”、“无自性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性、相、用与观修有什么具体意义呢?恐怕还是很难细微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以瑜伽行的四种缘境即以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现证来认识、修证般若体性前。
依次第的修持观修般若,必要从禅定入手,修禅定又称为止、观。止是将心止息于一个特定的境界。譬如净土修“观想念佛”,依《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来修。每一种观想便即是一个“止”的境界,止即行者的所缘境事,又称之为定境,如净土《观无量寿经》的十六种观想即是依次观想落日、大海、碧琉璃地等。
问:什么是所缘境?
答:所缘境,是修行者在修习禅定时心中所起的行相。修习禅定并非心中一无所念。心念不起反而不是正常的状态,无念一般认为为无记状态,心如槁木死灰倒成了“枯禅”,属于禅病。即使修习小乘最深的灭尽定,灭尽一切觉受,其心念依然相续不断,只是极微细,不主动去攀缘觉受而已。
以凡夫心念,以成为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即说为心所攀缘,即是所谓所缘境事,又称之为定境,亦有所谓外离一切分别相为禅,心境性为定。
《解深密经》中说的四种“所缘境事”:一为,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为,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为,事边际所缘境事;四为,所作成办所缘境事。
问:如何理解这四种所缘境事呢?
答:观,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因为当行者作观察时,其实是对所缘境事作种种分别。正因为有这种分别,才称之为观察止,则是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因为此时心念只止息于一境界形象上,对此形象更不须起任何分别、任何观察。
如观想落日,修止,只须观察落日红色、圆形,甚至可以观想它的热力,无论如何观想,落日便是落日,为无分别。
而修观就不同了。要分别“红”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光”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圆”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以至“热”是不是这太阳的体性,如果是作种种观察,便即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为资粮道上行人而说,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则是为加行道上行人而说,如密乘法中观想本尊、坛城,开始以分别影像观察,而后自身融入本尊、坛城合为一体,为无分别影像的观察,前者为资粮道,后者为加行道行人。而见道上的行人为第三种所缘境事,即是事边际所缘境事。
事,指一切法。如色法,即指一切具有物质成份的事物或现象,边际,即是指基自性成实相。所以在定境中能现证诸法实相,便即圆成了事边际所缘境事的修习。在见道位上的观修,非有功用,而是安住于本觉,定中自性自显现的,如藏密宁玛派大圆满中“妥噶”的修习。这是见道上行人的修习,当真能现证,即名为“能证真如”,可称之为初地菩萨,又为异熟持明者。
二地菩萨至十地菩萨,一共九地,为修道。他们没有特别的止观,因为当行者见到心性自性后,一切修习都为觉性光明的自显现,无须附加任何功用,称之为“无功自显,自清澄清”,又即反复观照真如。
问:何为真如?
答:真如即是如如,又可称为本来面目。
问:那么最后一个所缘境事呢?
答:所谓“所作成办所缘境事”即第四个所缘境事,即是无间道上行人所现证,即是圆成佛道了。
问:何为“无间道”?
答:无间是菩萨已离一切缘起,完全超越世间的一切语言文字概念,可名为不可思议的境界。
问:是否能依般若的观修具体谈谈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现证吗?
答:介绍五道的般若观修的现证,恐怕要结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更为清楚一些。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