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到不要因理废事这种情况。我给大家讲一个极端的公案。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翻译大师,他的名字叫罗什。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佛经都是罗什法师翻译的。这个罗什法师是西域人,身材非常高大,长得很英俊。不仅如此,他在八岁的时候,就把上座部佛教,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全部学完了,到十四岁以后,他把《摩诃衍那》(就是大乘佛教的道理)全部学通了。智慧无碍,辩才无碍。
总而言之,他是人中之人,非常优秀。被国君姚兴发现以后,奉为国师。俗人有俗人的想法,他认为这么优秀的人出了家了,没有后代那太可惜了。就给罗什身边派了很多的宫女,给他做饭,给他洗衣服。时间一久,跟他一起学习的徒弟们心里生起了狐疑了。说我们的法师译经译得这么好,讲经讲得这么好,他的身边却有这么多的女人,戒行不清净,我们还要不要跟他学呀?因为如此,罗什法师在吃饭的时候就拿了一把针,放在自己的钵里头,然后给徒弟们的钵里头放一个针。说:我把这一把针吃下去,你们每一个人吃一个针就可以了。没有一个人敢把针吞下去。罗什把这一把针吞下去以后,针从毛孔一个一个都出来了。这就是罗什吞针的典故。但探其花,勿取其泥(图片来源:资料图)
当然,我讲这句话并不是为他辩解。中间还有很多的故事和公案。他在临将圆寂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说的法和翻译的经典犹如莲花,而为了在这世间生存,我的行为象污泥一样,我的弟子们“但探其花,勿取其泥”。你们后世末法要学我的法,探我的花就可以了,不要取我的泥。他做出了很大的一个牺牲,其目的是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行为跟不上,我的行为不端正,而影响你们对佛经的翻译和学习,“但探其花,勿取其泥”。
由于我们的认知水平上不去,我们在对人评价的时候,常常会因事废理,堵塞了自己的双眼、迷住了自己的心目,让自己不能够进步。我们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拜依止师,他有一技之长,他就是我的老师,我就学他的优点,我不学他的缺点就可以了。如果你下定决心说要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一万八千个寺庙,十八万出家人当中,我就要找一个善知识,找一个象佛的儿子一样那样清净庄严的具眼善知识,我想你找不到。因为我们这个五浊恶世,邪见深重,即便有这样的善知识,你未必就能够碰得到啊。你碰到他,他不一定认你啊。所以说我们千万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不要因事废理。同样,不要因理废事。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