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暮讲古印度文化第82期)
文|北暮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他本身对于佛教的大小乘并未加以说明。佛教后来的大小乘之分,完全是佛教信徒和学者在对佛教的典籍思想加以概述后整理出来的。那么大小乘佛教的最根本区别又是什么呢?
佛教在释迦牟尼涅槃后的一百年左右,发生了一次大的分裂。而这次分裂大概发生在佛教第二次集结之后,分裂产生的结果就是原始佛教被分为两大部派——上座部和大众部。
这次分裂的原因是:两个部派对于佛教的一些戒律意见不一,这才导致分裂。而这些戒律则是当时两个部派所总结出的“十事”。上座部的长老众多,他们举行了一次集结,明确规定:“十事”乃是释迦牟尼涅槃前的规定,应当严格遵守。而大众部中的青年比丘众多,思想比较开放,他们则认为:这“十事”属于小小戒,完全可以随境变通。
正是因为这样的分歧,原始佛教这才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而在此后的几百年里,这两个部派又不断的分裂出新的派别,最后形成了“小乘十八部”或“小乘二十部”。
大、小乘佛教在古印度并没有先后顺序,而是共同发展。很多人都认为,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之初,一直宣讲的是小乘佛教,后来在龙树菩萨的总结和完善之下,大乘佛教才逐渐推广开来。
可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就连作为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的龙树菩萨本人都指出,释迦牟尼当初在开坛讲法时,所宣讲的佛教乃是大小乘并行的。
因此,后来的经过很多学者研究得出:早期的原始佛教乃是大小乘并行发展的。而唐代义净大师对于大小乘的地域分布,在他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这样说:其四部之中,大乘小乘区分不定。北天南海之郡,纯是小乘,神州赤县之乡,意在大教。自余诸处,大小杂行。
这里的四部是将“小乘十八部”分为四个部派。而按照义净大师的说法,大小乘在四个部派中是各有出现的,这也为佛教的大小乘并行提供了佐证。
对于大小乘佛教的根本区别,古今中外,各个学者的说法大同小异。而义净大师的总结最简单,也最清晰明了,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的定义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若礼菩萨,读大乘经,名之为大。不行斯事,号之为小。
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确是对大小乘佛教最清晰明了的概括。
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