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推崇佛教的皇帝不少,比较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隋朝的隋炀帝,唐朝的武则天,其中,梁武帝是很早,也是非常投入的一位。
梁武帝崇佛的事例很多,仅举两例:一是大造寺院、佛像。在梁武帝的大力推广下,当时的梁朝建寺造像,举办斋会成为一种风气,佛寺佛像遍地成林。仅仅首都建康有大寺七百余所,僧尼讲众常聚万人。
二是亲自出家。梁武帝从大通元年起,四次舍身同泰寺,亲自执役为僧众服务,每次由群臣以一亿万钱奉赎于“众僧默许”后还宫。但是,梁武帝虽然对佛教的推崇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却并未获得达摩祖师和六祖慧能的认可。
《景德传灯录》卷三记载: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六祖惠能大师在广州讲法时,对“无功德”是这样阐释的: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达摩祖师和六祖说得很清楚:梁武帝虽然做了许多善业,但由于他是有相布施,亦即希望有所回报而行善业,因此获得的果报只能是福德,而不是功德。功德包括福德,但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在达摩禅师看来,真正的功德应当是无相布施,修行各种善业应是心中一无所求,只怀慈悲之意。
我们看,梁武帝布施所耗费的金钱、人力、物力,都是来自全体民众,来自国库,并非是梁武帝本人辛劳所得,真正的布施,是能够把自己需要的东西送出去,把整个国家的资源作为布施,实际上违背了布施的要义。
还有,梁武帝布施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从他和达摩祖师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名,把对佛教当成追逐功德的工具,并不是出于真正的无相,真正的慈悲之心。而且,和达摩祖师的对话也显示了梁武帝的轻慢态度。
梁武帝虽然活了86岁,可以称得上高寿了,但结局却很悲剧。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起兵叛乱,很快攻进都城建康,梁武帝被俘,被侯景囚禁于台城净居殿,最后病饿而死,下场很是凄惨。也可以称得上因果之报了。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