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般若波多咒。其特征是大神,大明;其地位是无上,无等等;其功用是能除一切苦。《心经》全文以此咒为结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而整部《心经》都是为了这一句。
关于佛经咒语,有的法师主张翻译,有的主张不翻译,都有各自的因缘道理。
从持咒的角度,不解意义,便有无量义,会更加摄心。从学经的角度,知道其意义,可能更容易帮助理解经义。曾看到过一个解释,大概是这样的:
即说咒曰:咒语曰
揭谛揭谛: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走过所有的道路
波罗僧揭谛: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
菩提萨婆诃:欢呼觉悟吧
从这个解释来看,以此咒语结尾,富含深意。这是信、愿、行三者的合一。也阐明了《心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发觉悟之愿、走觉悟之路,并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果。而成就佛果的方法,就是依般若波罗蜜多咒,只有愿意觉悟者,才能获得觉悟。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不同的人读般若波罗蜜多咒,会有不同的感应,也会从中领悟出不一样的般若义趣。色法的世界里,没有标准答案。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聊到历史时,我忽然升起一个想法,于是对朋友说:“如果我为你写一篇传记,你的母亲为你写一篇传记,你自己写一篇自传,你认为这些传记里表达的对你的看法会一样的吗?”
朋友说:“当然不会一样。而且可能差异很大。也许在母亲的眼里我是一个不孝子,而在你的眼里,则是一个有点价值,可以交往的朋友。而我自己的自传,显然又是我眼中的自己。”
我受到了启发,忽然有些明白了,说:“你现在在我眼前,你的自我评价和我对你的评价都很不一样。那么对于过去了百年、千年的历史,评价它的人,也无可避免不带着自己的影子。号称客观的人,也不可能越过自己。”
我写文说《心经》也是这样,读者中,有与我会心者,也有生起很大烦恼者。每一个人从来没有越过自己的心去评价别人,这就是有形有相世界的很难逾越的“我执”。
一些读者看文章是从喜欢不喜欢的“受”的角度去看的,很少有读者能领悟到“受蕴”的空相。故而情绪或多或少的受文字的左右。当我领悟到这一点时,我反观自己以前看文章,也是和这些读者一样,在好恶之间来回感受。而当好恶强烈时,难免自以为是的大放厥词。那样的我,当时仿佛很聪明,现在想起来,真是傻得可笑!
由此感到,觉悟真的很重要。觉悟彼岸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觉悟此岸的过程。二者是一不是二。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