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印顺学”已在成形——主办印顺导师思想学术会议感言

发布时间:2022-12-22 20:52:28作者:心经问答网

  “印顺学”已在成形——主办印顺导师思想学术会议感言

  释昭慧

  在台湾,以“印顺导师思想”为主题所举办的研讨会,就笔者记忆所及,除了弘誓文教基金会近七年来所主办(或与其他单位共同主办)过的五场(民国八十八、九十、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年)之外,就个人记忆所及,另有印顺文教基金会赞助现代佛教学会主办过两场,佛教青年会也曾主办过两场。为一位思想家,前后共计举行过九场规模颇大的学术会议,这在台湾,无论如何已算是“空前”的纪录了。

  即以弘誓文教基金会所主办的上项研讨会为例,五届会议下来,总计有4场专题演讲(演讲人都提供一篇论文作为讲稿),并发表过9部新书、62篇论文以及20篇座谈会引言(引言人有的只提供大纲,但大部分也提供全份论文)。若再加上今年五月即将举行的第六届研讨会,则新书共计12部,论文共计90篇,座谈会引言资料23篇,其累积成果实不可小觑。若再加上中国大陆方面的相关会议论文,以及相关博、硕士论文、学术专书与学术期刊论文,则蓝吉富教授所说的“‘印顺学\’已在成形”,洵非虚誉。

  研讨会中,法师与学者们共聚一堂,深层探索导师思想,并讨论“人间佛教”的内涵与理念。此外也有过一些历史性的创举,发生在民国九十年第二届研讨会开幕式上那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废除八敬法运动”即是一例。

  那一年,中央研究院李远哲院长与台湾人民尊敬的民主运动领袖林义雄先生,也正巧在同一楼层,参与另一场座谈会,因此临时应邀莅会致词。这是时代伟人在时空交会中的巧遇!未曾信仰任何宗教的李远哲教授,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忆述自己过往在欧洲与人辩论佛教的轮回观,表达了他对佛教“众生平等”义的认同与赞叹。

  此外,两次与其他单位的合作经验,也都是令人难忘的。

  一、九十二年的第四届研讨会,与现代禅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第一次将研讨会的规模扩大为“海峡两岸学术思想交流活动”,那时,现代禅领导人李元松居士皈投于导师座下未久,神采奕奕,意兴风发,宛若天真赤子,期盼能为印公导师尽其孝思,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带领弟子们全力弘扬导师思想。未料好事多磨,他个人也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至今思之,依然不胜唏嘘!

  那次的研讨会,其重要性即是与大陆佛教学者之间,于会内、会外所作的深度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张新鹰教授,在那次研讨会结束后拜会印公导师,深受高僧风范的感动,发心排除万难,倾全力促成了两年以后在中国大陆首度举行的(以研究印公导师思想为主的)“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研讨会。

  二、九十三年,导师过去在文化大学执教时亲炙座下的老学生——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李志夫教授,同样是排除万难,全力促成了佛光、法鼓与慈济等“人间佛教”三大教团,与弘誓学团共同主办第五届同一主题的研讨会。这段合作往事,至今回忆起来还倍觉温馨!李所长就像一位慈悲睿智的老爷爷,带着我们这群小朋友开筹备会,钜细靡遗地推敲工作内容与公告文字;四个主办单位则轮流提供场地与餐饮,让大家得以观摩不同道场的景观特色与行事风格,这比特地举办一场“参访之旅”,还来得亲切而深刻!弘誓只是小小学团,弘扬导师思想亦属义不容辞的份内事,重要的是“人间佛教”三大教团的携手合作,这在台湾毕竟还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因此也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与报导。

  回顾过往,惊讶地发现,这一系列研讨会,原本是在纪录、研究、检讨以印顺导师思想为主轴的当代“人间佛教运动史”,竟在上述一些“破纪录”的壮举之中,共同缔造着当前未来的“人间佛教运动史”。

\

  一般而言,学术会议是专业学者将其学术成果提供出来,与同行之间互作交流的场域,参与者大都是学者、教授与研究生,因此往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笔者观察前述五场研讨会,参与的来宾,人数总是维持在五百人以上,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未必见得都是“鸿儒”。中研院学术活动中心的第一会议室只能容纳两百二十人,为了不忍让报名者产生向隅之憾,主办单位不得不租借同一楼层中可容纳三百人左右的演讲厅,全程转播会议时况,以供三百多位来宾观看。而那些可爱的来宾,竟也可以两整天自得其乐地枯坐在演讲厅的冷板凳上,盯着投影萤幕,观听日后在DVD里同样可以观听的画面与声音,时而配合第一现场的发言内容,发出欢愉的笑声、鼓舞的掌声与激昂的喝采声,与第一现场的朋友们声息相通。

  重要的是,每一届的五百余位来宾,并未经过任何动员。文书组调查发现,历届研讨会的报名人士,大都是看到刊布于《弘誓双月刊》、佛教弘誓学院网站与电子报的相关启事,或是主办单位寄赠各寺院的研讨会活动海报,而主动报名参与的。本院的学众虽多,但由于逢遇假日,各常住道场大都有共修法会或其他宏法活动,学院一向叮咛同学,要以常住事务为重,因此参与会议的学僧不多。

  再者,连续参加数届的来宾也不在少数,显见他们在参与过一次以后,因为认同研讨会的意义,所以乐意持续参加。研讨会过程中的讨论非常热烈,会外互动的气氛也十分温馨、活泼,以笔者时常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的经验来看,这样的情形实不多见。

  作为主办单位的主事者,笔者绝对不敢往自己脸上贴金,声称是主办单位工作人员的努力成果。因为前述种种(包括会议场次、论文数量、参与热情等等),绝非主办单位一厢情愿就可以促成的胜缘。这应是作为被研究或讨论的对象——印顺导师,其人格风范令人景仰,其思想与学问,有极大的广度与深度,影响层面十分深远,这才能引起学界与教界的持久重视与高度共鸣。笔者认为,这才是以他老人家为研究主题的学术会议,可以一场又一场举办下去,并获得广大回响的主因。

  前已略述,自从九十二年于华雨精舍拜会导师之后,张新鹰教授一心想在中国大陆,筹办一场以导师思想为主题的研讨会,而且全力促成此事。九十四(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与九月一日,他终于圆成了这项大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承德举行海峡两岸“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参与大会的两岸佛教学者29人(张新鹰与曹中建两位副所长分别主持开幕式与闭幕式),共计发表23篇论文。这是在导师圆寂之后首场——也是中国大陆首度——以印顺导师思想为主(兼研太虚大师与赵朴初居士之思想、行谊)所举办的研讨会,对于一心系念中国佛教教运的印顺导师而言,其意义格外深长。

  总上所述,台湾九场再加大陆一场,印顺导师思想已促成了十场学术会议。对一位智慧卓绝如印顺导师这样的高僧,无论是过往的祝寿还是尔后的纪念,最有意义的莫过于“以法供养”。而大家以文会友,发表或聆听相关主题的佛学新书与佛学论文,正是“以法供养”,用报师恩的其中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将在导师圆寂周年,持续举办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截至本文完成为止,本次研讨会的三本新书正在编辑、排版之中,二十八篇论文,已收到了十六篇,其余十二篇与三篇引言,料亦将在近期竣稿。笔者大约浏览已收稿件,发现这些论文所讨论的主题非常丰富、多样,内容也很精彩。

  兹举曾在本院参学的澳洲华藏寺能融法师为例,笔者鼓励她以“妙云编译委员会”工作团队的经验,撰为专文以飨读者,她果然不负所托,以一万五千字左右的篇幅,叙述他们在藏慧法师的领导之下,发心从事《妙云选译》工作的缘起、工作团队成立的宗旨与组织特质、选译内容优先顺序的考量、翻译工作的程序、译语在用词选择方面的多重考虑、翻译过程所遭逢到的困境,以及从事《妙云选译》工作的个人体验与感想。这点点滴滴,都是非常难得的现身说法,而且也是当代佛学英译工作极其可贵的经验传承。特别是在导师圆寂周年,发表这样一篇在英语世界弘扬导师思想的工作报告,意义格外深长。

  其他论文的精采内容,无法在此一一介绍。敬请诸位师友同道于五月二十、二十一日大驾光临(研讨会相关资讯,详阅本期本刊页74~80),让新书与论文发表人,向大家分享他们研究或推广导师思想所获得的法喜,让引言人带领大家神游人间佛教的艺术空间,并且相互打气,让“印顺学”得以发扬光大,让导师以他毕生心血所点燃的智慧之光,在弟子门生与私淑艾者的共愿同行中,灯灯相续,薪火相传!

  九十五年四月二日,于尊悔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