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隐居终南修道者,皆以幽栖阴崖隐迹岩洞为砥志用功处。离群索居,把茅盖头,无非保任功夫,待缘熟即随方度化,普利有情。
所谓,见可欲而心乱者,宜远离人群寄居林下,长养圣胎。操持既坚,便潜入红尘韬光隐晦,随方度化。所以,终南山被修道者称为“养道圣地”,自古以来,便茅篷岩洞林立,隐居修道者大有人在。
民国期间的虚云老和尚结庐于嘉午台后山狮子岩,煮芋入定十几日,传为佛门佳话;来果老和尚隐居南五台湘子洞,遇巨蟒“起单”而回高旻寺弘法度众;印光法师出家于终南山大峪莲花古洞,后于南五台塔寺沟圣寿寺隐居,相传,一年过庙会时,一小孩因爬上供桌取供果吃而拉大便于供桌上,印光法师因此与当地乡人理论,不想竟被当地乡人威胁,后愤然发誓“吾若此生不成道业,终生不回陕”,从此离开终南参方,后终成莲宗十三祖;高鹤年游历了大江南北名山大川歇足终南山南五台,感叹曰:“吾观天下修道,当属终南为冠”。终南山称为名符其实的修道胜地。
据考察,终南山之所以云集如此众多向道之士,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
第二,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篷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阅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茅篷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
其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篷,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据一位参访过全国各地道场的法师讲,如今象终南山这样可以随意搭建茅篷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可见,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住山者提供了基本保障。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