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宏圆法师:菩萨十戒

发布时间:2024-12-03 01:20:55作者:心经问答网
宏圆法师:菩萨十戒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大智度论》中讲的十戒。

第一戒是不缺戒,就是不犯重罪。犯了五逆十恶重罪,就像过河用的浮囊,浮囊是用布或者皮子所做成的大袋子,里面冲上气放在水里,然后靠着浮囊就可以到彼岸,到对岸。如果犯了重罪的人,就像把浮囊给丢失了,这样就不能从烦恼的此岸度过生死海,到达涅槃的彼岸。第二是不破戒,就是不犯中罪。犯了中罪,就像浮囊破了不能再用了,意思是说,破了戒也不能成佛。第三是不穿戒,就是不犯小罪。如果犯了小罪,就像浮囊上有了针眼大的小孔,有小孔,我们想想,就会漏气,时间长了就没有浮力,没有浮力这个浮囊就会下沉,也不能到达彼岸,意思是说,持戒不清净就不能成佛。

以上三种,就是不缺戒、不破戒和不穿戒属于律仪戒。

第四是不杂戒,就是不起恶念。如果起了恶念,虽然身业和口业清净,那么意业也有烦恼。不杂戒是定共戒,定共戒就是指三乘圣人发色界定,抛开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统统放下,自自然然的防非止恶。

第五是随道戒,什么是随道戒呢?就像初果圣人随顺四谛理,他们已经破了见惑,由于他初果的道力所感,他在耕地的时候,地上的虫子、地里的虫子会自动的离地面四五寸远,使虫子不受伤害,所以初果圣人自然他也不会破戒。第六是无著戒,就像阿罗汉,对于三界六尘永不贪著,这是无著戒。阿罗汉对于三界六尘永不贪著,没有贪著的心了。

第五随道戒和第六无著戒,这是属于道共戒。道共戒就是随着修行的道力越来越深,自然而然持的戒律。他是随着修行的功夫越来越深,自然而然戒律就形成了,也叫真谛戒。

第七是智所赞戒,菩萨虽然不是行中道,但是能从空出假,以善巧方便弘法利生,所以被智人所称赞。第八是自在戒,菩萨游戏神通顺逆示现,虽然是顺逆示现,而对于性戒和遮戒都不会违犯,所以称为自在。什么叫做顺逆示现呢?众生有恶有善,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有时会示现善,有时也会示现造恶,示现善我们可以理解,示现恶呢,我们一定要知道,菩萨也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有的众生他造恶,菩萨就必须示现这种方式要度化他。比如一个屠夫杀猪,菩萨就会示现成一个杀猪的人,跟着他一起去杀猪,这样方便度化他,这叫做逆;示现好人就叫做善,就叫做顺。顺逆示现都是种种的方便,为了度化众生。菩萨游戏神通,无论用什么方式去做,都是为了度化众生,所以于性戒和遮戒都不违犯。

性戒就是指的杀、盗、淫、妄,这四种属于性戒,就是说,你无论受不受戒,只要犯了这四条都有罪过。除杀盗淫妄以外,凡是佛制定的戒律都是属于遮戒。比如喝酒,你不受酒戒的话,你喝酒就不犯戒。佛制定酒戒,是因为酒能乱性,喝酒之后人不受控制,就会犯杀盗淫妄,所以佛制定不饮酒。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顺逆示现两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就是当我们看到别人造恶的时候,我们一定回光返照自己,而不是辱骂去毁坏别人。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改变来返照我们自己,看我们犯了没有,有能力的我们帮助他,没有能力的话,我们决不去毁犯别人,不要一昧地去诽谤别人,我们也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菩萨。还有,我们一定要把别人做菩萨想,都是来给我们做的示现,我们一定要多改正自己的,不要一昧的天天去看别人的过失。还有呢,我们如果没有这种功夫的话,我们不要去造恶的,不要说我“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这只是为自己的造恶去找一种借口罢了,后面还有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我们没有这种功夫,你不是菩萨,你没有这种修为、你没有这种自律、你没有这种定力、没有这种智慧的时候,你这就叫造恶,那将来肯定是要堕落受报的。

第七智所赞戒和第八自在戒是俗谛戒。

我们再看第九随定戒,就是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在定中,都有威仪,就是我们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第十是具足戒,就是戒波罗蜜毕竟圆满,无法不备。

第九随定戒和第十具足戒是中道第一义谛戒。这是《大智度论》中讲的十戒。这个偈子中,威仪无缺指的是第一不缺戒,净如宝珠指的是第十具足戒,偈子中举出了第一和第十戒,也就是把中间的八种戒也都含摄在内了。菩萨以这十戒,严护威仪,求佛道。

摘自 宏圆法师讲《妙法莲华经》讲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