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大乘佛法:如何鉴定修行者?

发布时间:2024-10-07 01:18:58作者:心经问答网
大乘佛法:如何鉴定修行者?

如何鉴定修行者?

答:只看一条,自我占据心灵的程度。

我们认定的“自我”,并非是头脑意识,而是心灵认知。

头脑意识,只是心灵体验中,认知的延展延伸。

自我意愿,自我感知,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其核心是心灵“认知”。

也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了知自己在干什么的内心“清醒”。

这个时刻清醒的“了知”,了知自己在思考,自己在走路,自己在欢喜,自己在悲伤的“了知”。

就是自我存在感中,真正的核心。

了知并非是意识,意识只是了知通过大脑,探索世界的工具。

同样的原理,身体感知,耳朵听觉,鼻子嗅觉,眼睛所见,舌头味觉,都是“了知”使用的工具。

了知,只是我们心灵感受体验深处的——-“清醒”。

祂本身并无有”意识,思维,记忆,看到,听到,尝到,触到,闻到“等功效。

被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生理功能,形成的习气信息所蒙蔽,牵引了“了知”。

才形成了”了知“所分辨的对境,这就是”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种种“认知”。

认知被“六尘”包裹,被“六根”牵引,根尘相续习气累积,形成了心灵体验。

体验与根尘相续,习气凝固形成了禀赋秉性,秉性中呈现出,个人不同的性格与天赋。

认知就是“自我”,了知就是“见精”,也就是外道所说的“元神”,“神我”。

在“自我”中,还原“了知”的清澈清醒,就是“奢摩他”,修行“止观”禅定。

了知,被禀赋中深藏的习气所折射,从性格与意识中体现出来,就是不同的人格特质。

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自我,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不变的,生命主体存在。

自我,是由无限微细的,习气因素聚合而成。

自我的核心,是心灵了知。

了知,被六根六尘蒙蔽牵引,就是“认知”。

认知,被所认知的境界牵引流转;认知,被所感受的体验束缚沉沦。

认知就成为了“灵魂”,当人体死亡后,大脑意识消失了,心脏停止跳动后。

心灵感受与体验深处的“认知”,却依旧残留着身心中,今生的习气习惯,以及体验感知记忆。

认知被往昔的愿望习性所牵引,结合累世的业障,形成了微细感知“境界”,境界就是“六道三界”。

被境界束缚后,认知随着愿望成型,而习性凝固成新的载体,就是灵魂又一次的“投胎转生”

因此,众生生生死死,都只是在内心无明境界中流转。

故而,自我体验与认知,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内心深处,自我体验坚固,自我认知强大,自我获取深重。

无论此人在言行举止中,表现的多么彬彬有礼,道德高尚,谦谦君子,乐善好施,理智聪慧。

此人心中我执妄想,自我习气,依旧将他的心灵“了知”,锁死在生死轮回之中。

内心自我感受强大,自我认知坚固,执迷自我体验,维护自我感受的人。

即便他行善乐施,善良也是很有限的,善良只是维护他个人感受的手段。

即便他真诚坦荡,真实也是他的伪装,真实只是维护他品质形象的工具。

即便他装佛金身,诵经打坐放生超度,修行只是维护他内心的贪欲恐惧。

如何鉴定修行者的真伪?

只看一条:他内心的自我,是否在柔软中淡化。

在真实中曝光,在节制中失去,在虔诚中纯洁。

如果此人的心中自我,在一天天淡化,人变得越来越柔软,谦卑,清淡,平凡。

在质朴的单纯中,他将失去构成自我的,层层习气与条条概念。

不再维护自我的心,就从恐惧的捕获中,逐渐苏醒了安详清澈。

失去所有获得的意愿,就失去了一切轮回的因素。

失去一切体验的执迷,就失去了所有生死之疑虑。

如果此人的修行,是为了维护自我感受,是为了满足自我获得,是为了自我成就而努力。

修行中变得越来越狂妄,自诩清高目空一切。

口言神通自吹证量,天上地下舍我其谁。

基本上可以断定,此人误入邪路了,魔入肺腑病入膏肓。

修行是解脱的过程,不是获得的过程。

失去一切心的获得,才能解脱心灵所有恐惧。

在修行到上上层之前,在修行处于初期,中期,中上层的阶段时。

修行者确实要有所获得,才能从凡夫污垢身心中,一步步对比,净化,出离自我。

犹如深陷泥潭的人,必须要有坚实的台阶作为落脚点,才能一步步一层层的,将身体从泥潭中拔离出来。

那么,真正的修行者,所获得的”证量“台阶是什么哪?

唯有一条:纯洁。

纯洁的体现,是单纯质朴;纯洁的呈现,是真实善良。

纯洁的品质,是自检身心;纯洁的感受,是宽恕接纳。

行者在修行中能够获得的,只有心中的纯洁。

唯有无所求的付出,不求回报的善良,自我检讨的忏悔,是庄严天堂的荣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