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佛学不是学佛,禅学非禅,佛学名相记多了反倒是障碍

发布时间:2024-01-28 01:16:34作者:心经问答网
佛学不是学佛,禅学非禅,佛学名相记多了反倒是障碍

我们上学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读过作文培训,写作指导一类的书籍,可还是没几个人能当作家,可见对写作技能的总结虽然对学写作的人有帮助,但却不是写出好作品的根本原因。同样的对佛学的研究并不能让人成佛,关键还是要实修亲证。

禅的学术研究不是禅,因为是意识思维所得的缘故!参禅不在学问,必须要有正确的参禅功夫和正确的知见,真修实参才算数。所以禅不能用学术研究的方式来求悟,而必须靠功夫和正确的知见,真实地去参究。如果没有功夫,就算是悟了,也都是解悟,不能够眼见佛性。如果看见人多的地方就赶去凑热闹,倒不如自己努力去参修,在家里面默默地、实实在在地参究,要来得稳当。

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跟他开示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意思是说,不能明白认出哪个才是真如的时候,法学得再多,禅、佛法的学问做得再多,也没有什么利益。所以我们学禅的人,不要去做禅学的研究,而应该真参实修,眼见佛性才是正法。

学禅的人应当要有这样的知见——人人皆有生缘。我们每一个人的法身慧命出生的因缘,多得数不完,所以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而且历代祖师开悟以后,发愿再来的人很多。但是往往因为还没有远离隔阴之迷,所以重新入胎之后,上一期生死中,清楚明白处处作主的意识消灭了,便忘了过去生曾经悟过。这种人如果遇到个真的善知识的话,一两年、三五年他又可以重新悟入,可以重新眼见佛性。还有一种人,是无师智,自参自悟、自见佛性。所以我们学禅的人,应该细心地去探究真实的情况。想探究真实的情况就需要具备参学眼目。

参学眼目的具备,不是从佛学的名相研究中可以得到。如果懂得唯识学的名相,或者佛法教典中的名相,自己觉得很了不起,那就会阻碍自己修道的路,因为一定会怀疑善知识的缘故,而善知识未必知道名相。唯识学之研究者,学问虽然很博大,但是却没有真实的、了义的、究竟的法。知解虽然学了很多、听了很多,研究得很透彻,但是本身却没有真实地去证验。像这样,即使解说得再多,那些言语、文字都不是真实的义理。用唯识的名相、佛学的名相来考问一个善知识,不是聪明之举,因为善知识往往不了解名相。学禅和闻法、研究佛法不一样,学禅的人不喜欢阅读唯识学的名相、教相。而唯识研究很透彻的学者呢,会轻视一个真正证悟的人,因为他随便举一个名相就能把证悟的人问倒了。

有的时候,一个人修学唯识,学得很透彻的话,他迟早会与禅相应。如果学得不透彻,一知半解,他跟禅就一定不相应。这种情形自古就有,不是现在才有。天童宏智正觉大师曾说过一句话:“句里明宗则易,宗中辨的则难。”这是已见性的人今天所学的差别智课程中的一句。学唯识就是从句里明宗,这个很容易。从唯识学的名相里面去了解真如并不困难,但是你若想要从这些文句里面所了解真如的本质中把真如寻找出来就很困难。

所以学禅的人,遇到唯识学专家的时候,真是格格不入。学唯识的人,会以他深厚的唯识学问来考验一个真善知识,但是真善知识尚未研究唯识之前,并不了解唯识学的名相,而只谈实证,就会格格不人。佛学学问不能使人得到解脱,到了来生,这一些东西就全部忘光了。但是真修实证者虽然没有学问,却是个究竟解脱或分证解脱的菩萨。而佛学博士虽然博学佛法,到头来仍旧只能以有无神通来判断别人是否有修证,与俗人无异。

一个学禅的人,就像永嘉玄觉大师讲的:“直截根源佛所印,摘枝寻叶我不能。”又云:“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大意是说:叫我去一片叶子一根树枝那样去攀折寻觅的话,我做不到,我已经找到根本了,我去找那些枝叶做什么呢?解脱才是重要的,那些名相是枝节,不重要。如果要去研究唯识的话,穷我们一个人的一生也研究不完,有一天忽然警醒时,这一生已经即将过去了,结果真如在哪里呢?还是找不到,这岂不是就像永嘉大师所讲的“入海算沙徒自困”?

所以学禅的人,应该是悟后才去读唯识学,因为读起来会很亲切。可是他偏不想读,因为比起真如佛性来,那些法相是枝未,所以历代祖师悟了之后,去读唯识的人少之又少。而研究唯识的人,大部分人穷其一生不能悟入,因为被这一些法相所障住了,便不肯跟善知识学禅。所以想学禅的人,去寻觅善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唯识学的法相或佛学经典上的名相来试探这个善知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