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宏伟,今天给大家说说《中国最大的经幢》《河北省赵县》《陀罗尼经》
中国最大的经幢
1983年8月27日傍晚,河北省赵县阴云密布,雷雨交加,突然一声巨响,一个闪电从天而降,正好落在赵县城内十字路口。一件珍贵的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县陀罗尼经掩被击毁了。上部的石雕宝盖被劈开,碎成50余块。
赵县的文物特别多,金代和宋代的桥梁、塔就有好几处,但最著名的只有两件:一是南门外那座举世闻名的安济桥,即赵州桥,二就数这经幢了。它原来在开元寺内,是北宋宝元年间(1038年)由一位叫王德成的工匠率领石工雕制的。后来寺毁掉了,只剩下这孤零零的一个经幢,也逐渐破损。到了明代才又重修了一次。中国现存的经幢并不少,唐代的就有好多处,何以赵县的宋代经幢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呢?这是因为像这样大、这样高(赵县经幢高16.44米,为全国最大最高的经桂)、雕刻有这样精美的经幢,全国仅此一处,因而早在30年代,它就得到了古建筑权威梁思成先生的高度评价。解放后,经幢被人民政府妥善保护了起来。
正因为如此,这次雷击事件造成的损失卖在太大了。怎么办呢?要是在过去,只有无可奈何了。可是赵县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没有听天由命,他们保护了现场,仔细搜集起每一块落下的石头,妥善保存。1984年,他们使用近年来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推广的环氧树脂粘结的新技术,终于将这些碎石拼装起来,使它们重新就位,恢复了原来的形象。同时,又安装了避雷针,避免重遭雷击。附近还立了一块碑,记述这次事件。
今天,到赵县游览的人又可以看到这个经掩的雄姿了。这个经幢平面呈八角形,由三层基座、三层幢身和多层装饰构件叠起来,虽然经过900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可以看到它当年的华丽和精美。在最下两层须弥座上,每个角雕刻成古老的束莲柱形式,每面刻有肌肉发达的金刚力士。三层座子,一个比一个小,第三层基座雕得像宝塔底层的回廊一样,每面有三间四柱,柱上仿木构雕成斗拱,然后雕出一垄一垄瓦的屋盖。在这之上有一个像张开的巨手一样的石雕,这就是佛经中说的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山下雕着蛟龙,象征着环绕须弥山的大海。从须弥山开始,经幢由十几层一层层叠加上去,平整的八棱柱状的幢身,被四面悬出的像帷慢一样的垂缕宝盖隔开。宝盖之上有巨大的仰莲(仰开的莲花)。在第一层仰莲之下还雕着一个伸出八个狮子头的小座子。那狮子是佛教中文殊菩萨的坐骑,象征着力量和智慧。
第三层幢身之上,雕刻了一圈典型的中国古代的城胭,高高的城墙、城门和城楼。城胭上面的几层,好像是相叠的两座古代的宝塔。下边的雕刻精致,上边的却十分简略,与下部风格大不相同,大约是明代重修时更换的了。
(陀罗尼经》就刻在三段隔开的幢身上。从唐代开始,佛教徒用在石柱上刻经的办法宣扬佛法,经幢就成了一种佛教的纪念性建筑。不过以今天的眼光去看赵县陀罗尼经幢,会感到精美有余而纪念性不足。
现在的纪念碑,没有一个像赵县经幢那样叠罗汉似的一个构件又一个构件往上叠,而只在一头一尾做些花饰,中间都是简洁而挺拔的。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纪念性建筑总要创造崇高感,而崇高感总是借助于垂直向上的线条取得的。可是赵县经幢虽然高达16.44米,却并没有一根垂直线是从低通到哪怕是幢高的一半,它们被一层层构件形成的水平线打断了。不过,造这座经幢的王德成如果活着,也会讲出一番道理。因为石建筑多是模仿木建筑的,而木构建筑再高仍然是一层层叠上去的,像高耸云天的应县木塔,因为是层叠式结构,同样被水平线主宰着。当然,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如果仅仅是材料限制的原因,人们完全会根据需要寻找出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方式。根本问题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纪念性建筑中,对崇高感的要求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秩序。以偏家思想为骨干的封建文化从来就是重视现实生活的,对死者的纪念和超度都是为了生者的秩序。佛教从汉朝传人中国以后,很快就不得不迁就这种传统并改造自己。对来世的祈求是通过今世的功德来实现的。赵县陀罗尼经幢上那充满宋代世俗格调的雕刻就是证明。因而,这个经幢同样是体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特点的。
但赵县陀罗尼经幢的意义还不仅如此。因为它反映了宋代的世俗生活,也同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建筑形式。所以,那些精美的雕刻,便是我们研究宋代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了。一块天然的石头本不足惜,然而一经人类之手,就在上面积淀下那个时代人类文化的结晶,就成了文物。赵县陀罗尼经幢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保护好它吧。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