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这句话合理吗?
道家是我国宗教信仰的一种。从古自今,当天下大乱的时候,必定有道家的旷世奇才出现,历史上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道家子弟。乱世的时候,道士作为国家的一份子,他们拥有着不屈服的信念,会出世下山,这时我们在乱世中就可以看到他们传播信念。但是在盛世的时候我们却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道讲究万事随缘,在盛世的年代他们不会去刻意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所以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他们。那么,为什么中国有句古话叫“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吧!
魏晋南北朝急剧不安的社会变化,引发了各阶级对于佛教的多方面兴趣,外来佛教的各种思潮和典籍,可以说是以空前绝后的规模涌进内地,同时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发生全面的接触,在儒释道之间迸发了广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里的论战和斗争。《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涉》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佛家和道家对于入世的思想区别在什么地方,道家讲究“避世修行,无为之治”,而何为“无为”呢,“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指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人民和自然的自我能动性,简单说就是不过多的干涉百姓生活、顺其自然发展,不过多干预。而只有在乱世时代,人民百姓的生活轨迹受到严重干扰的时候,道家才会下山进行干预,以求匡扶正道。
汉魏佛教依附于传统文化,并以儒道两家经典作为佛教在中国理应得到传播的佐证。但始自三国,佛教与道教在宗教观上开始分家。佛教主有生必有死,以“无生”为理想,斥责道教愚惑欺诈;道教主养生长寿,以“不死”为目标,抨击佛教是“修死之道”。道教还指摘佛教为“夷狄”之教,是老子出关用以教化不知礼仪的胡人的产物,不适用于文明的华夏;佛教则揭露道教行“三张伪法”,败坏人伦,造反闹事。由此发展成纯宗派性的互相攻击,几乎历代都有。正统的儒家思想,始终是佛教广泛扩展的主要阻力。佛教在孝亲祭祖、奉上敬王等最基本的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上,完全服膺儒家学说,使佛教的基础意义,有了全新的变化,所以历来只有儒家对佛教的批判和佛教对这类批判的辩解,佛教很少表露对儒家的不满。《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涉》
乱世当中,道士下山为苍生征战天下的事情屡见不鲜。最早的道士下山,见于殷商纣王时期的姜子牙等人。纣王无道,姜子牙出山辅佐姬氏,并且号召师兄弟及徒儿助武王伐纣。虽然很多事情是神话杜撰,但是姜子牙助武王伐纣确是事实。后来周朝建立,姜子牙被封在了如今山东的一部分区域,是为齐国。
东晋以来,这种形势发生了变化。佛教不但对道教,而且对道家的经典和儒家思想也开始公开贬斥。僧肇每以老、庄为心要,但认为比之佛教,“犹未尽善”。慧远听道安讲《波若经》,乃悟“儒道九流皆糠粃耳”。到南北朝,佛教要求包容儒道而为三教之首,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不过,这在大江南北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涉》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一直是小教派,你看三国演义中都没人说和尚和佛教,在晋朝的时候也是如此,直到五胡乱华,华夏大地一片战乱后佛教才盛行起来;乱世佛教发展会更为迅猛,甚至是因为五胡乱华的乱世,佛教才真正在中华大地扎根。
而道教则是我国的宗教之一,东汉是形成,到南北朝是兴盛起来,道教徒尊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尊老子为祖教,尊称其为"太上老君。和尚主要是普渡众生,讲慈悲,不愿意见屠杀不会出门救世,更不想看乱世争斗,只能关门以免身不由己。盛世则少了腥风血雨,修身养性静看红尘的时代。
其实不能这样子把他们都概括的,因为在打仗的时候,不仅是道士下山帮忙了,而且很多和尚也是下山帮忙了,不管是他们其中的哪一个对我们的帮助都挺大的。但是有一点我们是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寺庙里面的金钱味道太重了,关键是他们不富裕都不合理,有那么多人都在这里花钱。然而相比起来,道家显然就清净很多,大家对道教偏爱更多一点也是有理由的。不过不管是他们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离开我们国家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相互融合。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