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日本)菅野博史:《法华经》与宗教间的对话

发布时间:2023-03-16 15:39:27作者:心经问答网

日本创价大学教授、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所长菅野博史

一、前言

现在,文明间的对话、特别是构成文明基础的诸宗教间的对话越来越重要。在诸多宗教不得不共存的现代社会,约翰·希克提倡承认诸宗教的平等价值的多元主义。这是为了回避有害无益的宗教间纷争的假说,或许也是可以成为宗教间对话的根据和基础的理论。一方面,约翰·希克认为包括主义没有完全排除古老的排他主义的独断,但另一方面,由于约翰·希克的多元主义承认“终极实在”这一中心概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包括主义。为便于理解约翰·希克的思想,我们可以举出登山的例子。要登上山顶有许多道路,这许多道路就像诸宗教,而山顶则是诸宗教追求的终极实在。但是,我们知道山不是唯一的,而是有许多山的存在;并且山的优劣也不能依据高度这唯一的标准来测定。我们可以说,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美景,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每座山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因此,我认为众山各有胜景的比喻更能贴切地说明宗教多样性的多元主义。从这种观念出发就会产生对宗教间差异的尊重。我个人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坚持多元主义立场的。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多元主义的主张也有与信仰者的心情不相契合之点。在我的印象中,对某种宗教抱有强烈信仰的信徒,实际上很难赞同多元主义的立场。我决不认为这样的信徒是不能理解多元主义的蒙昧无知之徒,也不认为他们应该受到批判。毋宁说,或许正是这些信徒们为实现地球伦理、和平和社会正义,已经或者即将通过其不遗余力的努力做着巨大贡献。所以,对于某种宗教的信仰者来说,约翰·希克所说的多元主义的有效性是有商榷余地的。我认为,即使约翰·希克所批判的包括主义者,只要在某种程度认同尊重人权、保护环境等世俗的价值,就有可能坐到宗教对话的桌子旁。星川启慈认为,宗教宽容的基础是“对人们认识真理能力局限性的自觉”。我赞同这一观点。但宗教的历史也表明,正是对诸如开祖所受的神的启示或开祖的觉悟等超越平常人的能力的无条件信奉,才使得某种信仰得以成立。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矛盾呢?如果站在极端的排他主义立场上的话,宗教间的对话的确是困难的,但在个人信仰的层面,对宗教的超越性部分的信仰则不妨完全看作是个人的自由。只是在宗教对话中,我们对其他宗教的信仰者表白自己对特定宗教的超越部分的信仰时,有可能难以获得对方的理解。所以我们必须在自己的认识或体验范围内,尽可能用相互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进行对话和交流。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即使是站在排他主义立场上的人,围绕特定的话题,也可以参加宗教间的对话。

关于人类所面对的环境保护、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等大多数重要问题,主要依靠科学的、或者社会的、政治的方法来解决。但即使找到了解决办法,由于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以及人类的贪欲作祟,这些办法能否被人们所接受,也值得怀疑。考虑到诸宗教在世界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的现实,以及诸宗教对信徒所具有的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通过宗教间的对话,我们可以期待诸宗教能够共同认识到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并承担起对各自信徒的教育责任,从而广泛发挥宗教的影响力,促进人类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宗教对话是时代的潮流,但我们不应该只是顺应这一潮流,而应该从各自的宗教传统中发掘出宗教对话的意义和精神。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所谓的对话,就有可能成为迎合新潮的表演,或者为时流所左右的无原则的奉迎。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既能加深《法华经》信仰者对宗教对话问题的理解,也能增强大多数非《法华经》信仰者对《法华经》的理解。

\

二、《法华经》方便品中的“一乘”思想

印度的大乘经典,大约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历经一千余年的历史,渐次创作而成。原始经典的内容的最终确定是在释尊死后的大约数百年之后据研究,巴利语圣典公元前1世纪,在斯里兰卡成立。但原始经典的范围,在初期就基本上固定下来。与原始经典的情况不同,大乘经典是在释尊的本怀的基础上,追求创作性发展,因而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不断有新的佛教思想涌现出来。一般来说,新思想的成立,总是包含着某种对以往的思想的批判。《法华经》是如何理解《法华经》以前的佛教,从而形成自己的立场的呢?这一问题,也与印度佛教史中《法华经》的定位有所关联。

毋庸置疑,与这一问题直接相关的《法华经》的思想,是方便品第二所阐明的“一乘”思想。而“一乘”思想,也是《法华经》中最有名的思想。以下,首先简要介绍方便品的内容,说明“一乘”的含义。在序品第一,释尊入无量义处三昧。在第二品中,出此三昧的释尊向舍利弗说法。在赞扬了诸佛的伟大以后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之后,舍利弗向释尊三次劝请,释尊正要应请说法之际,五千增上慢者从《法华经》的集会中退席。这五千人的增上慢的退席,暗示要接受《法华经》,必须除去增上慢。释尊不仅没有制止他们的退席,反而说留下来的人都是“纯有贞实”的,并开始说明释尊于此世出现的理由和目的。释尊说明∶包括释尊在内的三世诸佛,是为了唯一的一件大事而出现于世。这唯一的一件大事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梵本作tathāgata-j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