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之《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讲经系列(之一)
《妙法莲华经》之
(2009年九月二十三日)
《妙法莲华经》共分七卷、二十八品,这次讲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萨品》。
除了大家熟知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很多其他的佛国。但是一说到净土,人们马上就只会想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实际上不仅是佛,菩萨也有净土。菩萨也有千百亿分身。在他们的分身当中,其中有一部分是示现法王身份成立了净土的。净土就是指没有三恶道的觉者的世界,净土里不敢保证没有凡夫,但是起码大家可以享受很多乐,没有那么多苦。
净土有很多种,有一些净土没有凡夫,这样的净土叫报身净土。报身净土一般要求要开了悟以后才能去的,要证悟了法性或者叫证悟了空性,破了有相,然后才能去到报身净土,对智慧功德的要求更高一些。也可以这么说,每一位佛菩萨都有很多净土,我们所熟知的西方净土含有九品莲花,九品莲花里面化生出的是还没有开悟的众生。
很多法是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讲的,包括《阿弥陀经》,没有人问,释迦牟尼佛就讲了;《观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皇宫里对皇后韦提希夫人讲的;还有《无量寿经》,这些经是对娑婆世界南阎浮提的众生讲的。因此佛介绍的这个西方净土九品莲花里面的众生,和我们现在的水平比较接近,都是尚未开悟的凡夫。其实阿弥陀佛还建立的有很多净土,在有些净土里面是没有凡夫的,全部是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圣位菩萨。其实,每一位佛菩萨都有很多净土。单就西方极乐世界本身也可以说,就是典型的多功能净土,即同时涵盖着“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和“凡圣同居净土”,为初级的往生众生乃至三乘的圣贤,提供着既能保持相对独立,又能彼此互相沟通的无限美妙的空间。
其他净土中的佛在开法会的时候,也会经常提到并介绍我们这里的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佛介绍娑婆世界里的释迦牟尼佛的弘法事迹时,那里所有的菩萨也都有法眼,他们同时能看到娑婆世界和释迦牟尼佛。他们了解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所在的国土是如此污秽不堪,众生品性鱼龙混杂,包括自然环境,一直到人心、人的果报,方方面面纯属六道轮回里面的五浊恶世。
释迦牟尼佛给一些修行人,包括菩萨、罗汉授记以后,会告诉他们,他们将来的佛国是如何庄严,他们佛国的名字是什么,成佛以后佛号是什么,要经过几期法会,要度多少人,寿命是多少,这个叫“授记”。多数情况下示现成佛的国土,会像我们知道的西方净土一样,是一个绝对清净的只有觉悟者的清净家园,在净土里面全应该是修行人。而我们尊敬的释迦牟尼佛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完全是在人世的凡间、在六道轮回里面示现成佛,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佛菩萨都有千百亿分身分布在无量无边的各个世界中,其中有一些所示现的是法王身,即教主的身份。所谓如来就是如如而来、如如而去,并非真来也并非真去,示现成佛,以最高觉者的资格来弘扬佛法,可以说是种种示现表相当中的法王相。在《普门品》里,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其中有一个,应以佛身得度者,我即示现佛身而为说法,就是说他们可以示现成佛的样子为众生说法。因为众生习惯上,特别是一些初学的还没有对般若法理有深刻了解的人,特别会认为佛就应该是、也只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佛菩萨在千变万化中也示现出以法王相弘法成道的过程,这样也是为了给某个世间的后人留下一个教法,甚至是留下一个宗教,让他们有一个可以瞻礼,接受教化的形式。
示现成法王相很庄严的样子,是每个佛菩萨千百亿分身中的任务之一,当大规模的修道因缘成熟的时候,修行人觉悟层次也够的时候,佛和菩萨摩诃萨就会示现出法王相。但是作为学佛多年的佛弟子不能认为佛就只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这么想,二千五百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道的时候,同时他也有无数的分身分布在十方世界的各个地方和角落里,包括在三恶道里,甚至像地藏菩萨一样在地狱里,同时度着其他的众生。在其它的世界里,佛跟那里的众生长得是一样的,并不见得是一个庄严的、好看的众生,可能比他周围的众生长得还差、还难看。所以佛示现在各个世界里,以各种机会随顺当时的那个因缘,该怎么示现就怎么示现。这种法王相作为一种特殊的示现,是聚集了很多众生的慧根和善缘,满足了很多众生想要追随佛,紧随佛的左右,聆听佛的教法的愿望。
佛身边的阿罗汉弟子们,都是在前世就曾作过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甚至早在释迦牟尼佛还没成佛时就发了大愿:我要追随师父,一直到他示现成道涅磐的那一世,他出现在哪个时间,哪个地点,我也要投胎在那个时候,投胎在他的附近,有机会能够遇见他。佛身边跟着的成千上万个罗汉,基本上都是这么来的。
佛示现法王相是凡世间的一个大因缘,什么大因缘呢?就是有那么多紧随他左右的人都有成道解脱的因缘。不仅仅是从表面上看,跟着佛几十年至少能种下殊胜的人天善福,甚至短短几十年就能成道。其实除了佛的加持力大外,另一方面还说明这些跟随的修行人,在前世所积聚的修行的历程也是由来已久了,就只差最后关口那么一下,只欠东风了。或者说他们在前世已经证悟了二果三果,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就差四果未达标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佛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的弟子跟着他出家以后,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就修成了阿罗汉果?这是何等的殊胜啊!一方面是说明佛的加持力大,一方面他们在前世也积累得差不了多少了,他们同样也是乘愿而来,一定要在释迦牟尼佛示现投胎的时候、地方,也投胎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当然投胎在一家,那不太现实,起码是投胎在一个地区,如今看来,确实如此,他们基本上都投胎在了古印度,古印度还有几十个小国家,佛巡徊讲法的时候他们都有缘得遇,随后出家成道。所以在凡间有佛和菩萨摩诃萨示现法王相,弘法度众,利泽千秋,是在凡界里的一个无比巨大的因缘。
当然,有这个大因缘出现时,不是说修行人的数量一定大。那我们看是现在学佛的人多,还是那个时候学佛的人多?现在的佛弟子有几个亿了,那个时候有多少?佛弘法四、五十年,顶多地球上只有几十万人获沾法益,几十万在那个时候已经不少了,但比起现在的几个亿,还是少得可怜。所以大因缘不是说人多,而是说这里面确实能够真正悟道成道的多。佛法教给人的就是探索掌握一切真相,证悟这种真相,就会有掌握主宰命运的能力,这样才叫修成了。但是很多人持一管之见,没有把这个基本认识想明白,每天都在念:清净法身辟庐遮那佛,圆满报身庐舍那佛,千百亿分身释迦牟尼佛,总以为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个就是阿弥陀佛,先不从《金刚经》谈般若的角度理解无相的道理,单从有相来说,佛也是千百亿分身的。他在这里示现的是法王的样子,就像凡间至高无上的国王,而在教法里他示现的是法王的样子,实际上同时在无数的世界,佛还示现着无数其它的样子,这是从横的空间世界的角度来说的。
从纵的时间的过去未来来说,二千多年前都已经叫五浊恶世了,把现在叫七浊八浊也不过分。佛现在在哪里,难道是佛忙得顾不上我们了?可是于一尘中有尘数佛,在无限小的空间里就有无数的佛,而且一个佛也可以分身无数,不是定额定量的。不是像一个企业里固定的有一千人、一万人,佛也是只能分一千个身、一万个身出来,不是的!佛可以无限地分。那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佛都去哪里了,是佛忘了,还是佛度累了,或是度人度烦了,所以不来了?显然不是。佛是随众生因缘的。我们学佛的得自己反省一下,为什么这个世界真正的佛菩萨那么少了。有一句话叫末法时代,贤圣隐匿,并不是佛菩萨不来了。在几百乃至一千多年来,汉族地区很多寺院里面经常有圣人的示现。有些僧人在寺院里住了一辈子,竟然没人知道他就是圣人,这些高僧做着很平常的事情。包括天王殿里的大肚弥勒,也是来自于中国佛教的典故,而不是来自于印度,而是来自于中国的汉地。曾经有一个胖和尚,疯疯颠颠的,甚至寺院也不重视他,瞧不起他,更别说社会上了,等到他要离开这个世间时,人们才知道他原来是弥勒佛的化身。可是我们想想看,真弥勒来了以后,为什么不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广开法筵,每天开法会多度人呢?佛要度人,往往是要把人度开悟成道的,当然现在显然没有这样的因缘了。一千年前都没有,何况如今。我们大家现在学的佛法都是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对真正修行的皮毛都未触及。这些基础知识让一般学佛人互相去讲就可以了。现在的社会有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干什么都方便多了,但同时也看到人们学佛学得都很肤浅,一万个学佛人里面不见得有一个真正能悟道,所以我们不能怪佛菩萨不慈悲。即使在古时候,佛菩萨真身来了甚至都会被寺院里还在修行的出家人所误解,何况在俗世中生活着,没有接触佛法的人们。
五台山有两个白塔,一个是大白塔,一个是文殊发塔。文殊发塔的典故就是有一次文殊来了,示现成了一个路过的流浪老太太,领着一个小孩去寺院讨饭吃。讨了几次以后,寺院里的僧人就开始娴她烦,要轰他走。文殊真正到了面前人们都不认识,可见,只是高境界的人知道低的人,低境界的人不知道高的人,因为低境界的心灵穿透不了对方的心灵。真正有了境界的就有穿透力,是不需要言语就能知道更多的。所以真正的圣人来了以后,凡夫不认识,他们以相同的血肉之躯示现,和凡夫生活在一起。很多人在开光的时候看见云里雾端显了一个什么佛像,高兴得不得了,觉得那个就是佛菩萨,其实那不算什么真佛菩萨。开法会的时候天人聚集,示现瑞相是很普遍的现象,没有什么稀奇的,三界六道是通的。真正的佛菩萨度众生,不仅仅是只结一个善缘,让众生起了好感以后就不管了。为了让众生自己不犯错误,还需要学法修法。佛菩萨常常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给未来也凝结了一个坚固的善缘,使得在随后的生生世世当中,被救过的人能够跟着他学法修法,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得度。《心经》里面说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靠的是什么,靠般若的力量。
八地以上的菩萨都是千百亿分身,没有像凡夫这样前生和来世之间的单线连续性。就像《金刚经》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之心纯属是凡夫意念当中存在的,只能说心非心,是名心,认为有心和认为有任何一个东西的情况是一样的,是因为灵性迷失得太久了,误认为有存在的东西,包括认为有过去和未来。
不能误认为哪个佛还在以前生和来世的生命形式存在着,佛早就不存在前生和来世了,包括菩萨摩诃萨也是如如而来,如如而去,同时存在有无数的样子。《法华经》第二十五品《普门品》里讲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说法度众,普门示现,说的三十二应或者三十三应,实际上是随顺无数的因缘,无数百千万亿的变化,该怎么示现就怎么示现,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也是佛菩萨的能力,可以做到。同时他们的分身当中有一部分成立净土,还有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偏偏就是在这样一个五欲横流的,甚至连天堂都比不上的秽浊的世间示现成佛,这也是十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原因。那么下来我们讲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萨品》,这位妙音菩萨不是娑婆世界的菩萨,在这一品里面要介绍到另外一个净土。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它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如来,应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里介绍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这个光和手电筒的光不一样,太阳光再强,帮助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这个世界里的东西。可是每次法会佛放光让我们看见的不只是娑婆世界的东西,佛一放光就好像把很多的空间频道一下子全播出来一样,很多他方世界不分远近,同时全能显现出来。释迦牟尼佛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这里讲到的数字已经没有办法去形容了,一条恒河沙用一条黄河的沙子来比,一条黄河有多少沙子?那么百八万亿那由他的恒河沙,别说沙子了,就是有多少条河,我们都晕了,还有这么多的河里面更有无数的沙子,这个数字是不可想象的。佛坐在这里,没有到处去跑,但是他的光茫却能穿透无数的世界之间的障碍,使所有在会的法众即时可以看到无数的佛国世界。“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过了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一个佛国,这个佛国叫净光庄严,这个佛国的佛叫净华宿王智如来。这里就要介绍另外一个净土了,“为无量无边菩萨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国”。释迦牟尼佛的光茫已经穿透到那个净土了,当然那个净土也有光茫,很多的光茫辉映交织在一起。
“尔时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在那个国当中,有一个菩萨叫妙音菩萨。“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净德三昧、宿王戏三昧、无缘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净三昧、神通游戏三昧、慧炬三昧、庄严王三昧、净光明三昧、净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三昧也是智慧,佛教里面的三昧暗含着智慧,三昧即一心不乱,也叫三摩地,在三摩地里面菩萨所修的三昧蕴含着无上的般若智慧,也暗含着能够适应一切世间、了解一切世间的各类智慧,也叫一切种智。把三昧分为那么多的种类,让人知道他在各个方面都能做得很好,把智慧分得细了,便能随顺这个复杂的众生世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都代表着菩萨摩诃萨强大的方便力,他们能够行走在任何一个复杂的世间,能够度脱任何复杂的众生,而不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一切的智慧。不是象我们一般认为的,什么也不想,心就清净了,一出门心就乱了,回到家,心又净了,不是这么个净法儿。这个三昧是具备活生生的力量的,敢于行走在任何地方,与任何众生接触,然后巧妙地去度脱一切众生,这正是菩萨摩诃萨的特点。
“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中间穿越了无数的佛国,释迦牟尼佛的光还是进入到了净华宿王智佛的净土,照在了妙音菩萨的身上。“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世尊,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妙音菩萨很明白,释迦牟尼佛的光照在自己身上,言下之意该去娑婆世界和释迦牟尼佛沟通一下了。所以,就向这个净土里的佛请假,他告诉净华宿王智佛:世尊,我现在该去娑婆世界了,去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光照在我身上而不照别人,意思是让我去走一趟,结个缘,除了供养释迦牟尼佛,还要见一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因为在这个法会当中,文殊菩萨是诸位菩萨里带头的菩萨。文殊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这些都是在《妙法莲华经》里提到过,佛也介绍过他们功德的一些菩萨。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妙音菩萨向净华宿王智佛请假,这个时候,净华宿王智佛就告诉他:行,你去吧,但是,“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你可千万不要小瞧释迦牟尼佛,不要生下劣之想,不要觉得这佛这么小,长得跟人一样的血肉之身在度这些众生,而且还有那么多的众生没度,而且就只在印度度,中国没去,其他国家也没去,不像我们这里全是菩萨。而且地球人看起来虽然每天打扮,实际上地下流的全是污浊的东西,身体里也是污浊的,完全是一个很秽浊污浊的众生世界。所以净华宿王智佛就告诫妙音菩萨,千万不要有这轻视的想法。“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净华宿王智佛说:善男子,在那个娑婆世界高低不平,不像真正的净土里,不会有高低不平,磕磕绊绊,“土石诸山”,那里的山都是岩石和土构成的,秽恶充满,脏东西到处都有,每个人都不干净。“佛身卑小”,虽然在我们眼里,佛身很庄严,但从净光庄严国的国土来看,释迦牟尼佛佛身卑劣矮小,只是比我们个子高点而已,和那些净土的人比起来,我们的佛必竟是血肉之身。因为佛在这个世界里就得跟这里的众生是一样的。从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直接对比,显然不是一个水平,所以就显得释迦牟尼佛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易小”,虽然是在开法华这样一个成佛的大会,这是成佛的必经之路,谁不到法华会上报到,想成佛就没门。法华圣会就是成佛的最后一站,一个总门,不管前面的路怎么转,最后归到这里才能进入成佛的殿堂。虽然在这样殊胜的法会,但来的诸菩萨众其形易小,他们的身形也是很小的,因为他们肯定也得示现成和周围的众生一个样,因为如果他们不变小点,往那里一站,一个脚指头就比房子还大,那就不合适了。实际上佛菩萨是没有固定样子的,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如果要变,不但马上能分身,而且身体比宇宙还大,但是他们是来示现在我们的娑婆世界,要随顺这里的众生的生活经验,众生看惯了什么样子,就得现什么样子。所以净华宿王智佛告诉妙音菩萨,行了,你去吧,但是不仅是嘴上答应不轻视,就是你的内心也千万不要有轻视怠慢之想,那是万万要不得的。
那里的佛和菩萨都那么小,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一由旬是好几十里,“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你那么大,我比你还大,而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那么小,比起我们差远了,在地球上他们赞叹释迦牟尼佛庄严,但和我们这里还是没得比的。“妙音菩萨汝身第一庄正”,妙音菩萨比释迦牟尼佛还庄严,“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所以,你去是去,但不要轻视娑婆世界,不要轻视南阎浮提印度释迦牟尼佛弘法的道场,弘法的圣众。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娑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佛嘱咐了一番,实际上凡是佛说出的人话都是让人听的,佛和菩萨根本没必要说这些话的。净华宿王智佛知道妙音菩萨不可能那么想,但是如果不说,我们现在的经上会有这段话吗?所以,这些东西是给我们凡夫留下的,说出来以后,总归有那么回事,就能够记录流传下来,让我们知道佛确实这么说过,菩萨也这么说过,其实是让我们凡夫获得启示。佛说话是说给凡人听的,说给未来的人听的。佛和菩萨之间没必要说,甚至包括那个涅磐的多宝如来,在多宝塔中从地而现,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相互问训,问好:你最近身体还好吗,度众生还顺利吗,身体有没有问题,你度众生度累了吗,度烦了吗?佛和佛见了面也说这些平凡的话。妙音菩萨从那个国土要来娑婆世界了,他不会有任何认为自己了不起的想法,他说:我能去娑婆世界,是如来之力,是如来的功德庄严、智慧庄严,如来既包括净华宿王智佛也包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光像探照灯一样照在他的身上,他就明白了,该去走一趟了,才向净华宿王智佛请假,随后他就该入定了。
“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闍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花,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鬚,甄叔迦宝以为其台”。这个时候他入于三昧,入定了,化出很多莲花宝座,这个莲花也不是一般的莲花,极乐世界七宝庄严,这里也是,金银珠宝还有各种没见过的宝,装饰着莲花的叶子,莲花底下的台子,还有莲花的蕊,莲花下面的茎。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看见了这些莲花,就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是何因缘,先现此瑞,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鬚,甄叔迦宝以为其台”,文殊菩萨就问释迦牟尼佛,这是怎么回事,出了这么多的瑞相,天人散的已经是妙色妙香的莲花了,但是这些千叶莲花,他的叶子,他的根茎,他的莲花台,包括里边的莲花蕊全是不可思议的金银珠宝,文殊菩萨就问,现如此巨大的瑞相是何原因?释迦牟尼佛对文殊菩萨说,“是妙音菩萨摩诃萨,从净华宿王智佛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至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告诉他,妙音菩萨是从净华宿王智佛国来的,同时还跟着八万四千菩萨,来到了我们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他是专门供养亲近礼拜我来的,“亦欲供养,听法华经”,同时过来供养一下,听一下我在这里讲的《法华经》。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因为妙音菩萨现了种种的瑞相,让所有的在会大众看到了,实际上文殊菩萨也是代众生请法的,文殊菩萨借此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给未来的众生留下这段经文,他就得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他得问出来,释迦牟尼佛才能回答。所以几乎所有的经里面,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不仅仅是能看见这些莲花漂亮的样子,而且还要问为什么能是这个样子,让佛讲出前世的因缘,特别是前世相关的修行的因缘,这里文殊菩萨也是这个意思,他就问释迦牟尼佛妙音菩萨是种何善根,他的前世是行了什么善,种了什么样的善根善本,修了什么样的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不言而喻,他有如此的大神通力一定都是修来的,不是谁安排来的,也不是这辈子糊里糊涂创造出来的,妙音菩萨轻而易举的种种示现,神通无碍,也是修来的,所以文殊菩萨问是怎么修来的,修了什么样的善,修了什么样的功德,有此大神通力,“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威仪进止。惟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萨来,令我得见”,妙音菩萨要来娑婆世界,先现出了各种瑞相,文殊菩萨让释迦牟尼佛加持一下,让大家能看见妙音菩萨。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此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释迦牟尼佛和多宝如来并排坐在多宝塔里,释迦牟尼佛谦让了一下,请多宝如来把妙音菩萨示现出来,“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多宝佛是已经涅槃的佛,按照一般的佛学知识,涅槃就是不来了,就像人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人的死亡叫去世了,佛最后一生的示现成佛,然后离开,就叫涅槃,或者修行人走了叫圆寂了,或者叫往生了,对于佛就叫涅槃。阿罗汉也自称为涅槃,但是叫有余涅槃,佛陀的涅磐叫无余涅槃。表示从不解脱的凡夫世界彻底地解脱,从任何的不自在当中达到最后的超越,所以按照凡夫的想法,涅槃了也就永远不会来了,画了句号,肯定就不再有凡世间的麻烦了,肯定就能远离这些秽浊不堪的世界了。实际上不是这个概念,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千百亿分身,不存在真正的涅槃。刚才说涅槃是对于佛的法王相来说的,那么以法王身份示现取得了最高成就。实际上佛还是照样千百亿分身,继续在度人。那么在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想了很多办法,他把当初已经示现涅槃的多宝如来给请来,坐在他身边,显示法华法会的特殊和重要,连涅槃的佛竟然都能反其道而行之,不该来的都来了,就别说虚空当中那么多还没示现涅槃的佛了。涅磐佛都能请来,足以显示出法华圣会的特殊和重要,所以多宝佛应文殊之请,就告诉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多宝如来说了一句话:善男子来,文殊菩萨想见见你,佛就说一句话,妙音菩萨就现身了。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百千天乐,不鼓自鸣。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面貌端正,复过于此,身真金色”,这个时候,妙音菩萨带着八万四千众过来了。
“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耀,诸相具足,如那罗延坚固之身。入七宝台,上升虚空,去地七多罗树,诸菩萨众恭敬围绕,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到已下七宝台,以价值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这个时候,妙音菩萨现身了,头面礼足拜释迦牟尼佛奉上价值百千璎珞,作为供养,然后,对释迦牟尼佛说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首先做为那个净土的一个使者,他对释迦牟尼佛说我们那里的净华宿王智佛向您问好了,“少病少恼“,净华宿王智佛问您现在身体有病吗,烦恼不多吗,“起居轻利”吗,您的生活还便利吗,行动还方便吗?“安乐行否”,每天做这么多事,心情还好吗,还快乐吗,还安详吧?“四大调和否”,您的身体四大还平衡吧?“世事可忍否”,您整天度这些凡夫还能忍受的了吗?“众生易度否”,这些众生还容易度吗?“无多贪欲瞋秽愚痴,嫉妒悭慢否”,这些众生现在贪欲还多吗,瞋秽愚痴妒嫉心,傲慢心不多了吧?“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否”,不孝父母的没了吧,不尊重修行人,出家人的没了吧,不想去行善,认为人性本恶的这些人没了吧?“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否,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否”,您叫化的这些众生,能不能降伏自己心中的魔怨违缘,已经涅槃很久的多宝如来,他来了吗?“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否”,然后他回过身去,向多宝如来问讯,您身体还好吧,烦恼少吧,这么长的时间您心情还平稳吧,还能忍受吧?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唯愿世尊示我,令见,这时妙音菩萨已经被多宝如来招来了,他也向释迦牟尼佛请求想见一下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就对多宝如来说,“妙音菩萨欲得相见”,妙音菩萨想见你,时多宝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为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师利等,故来至此”,多宝如来赞叹妙音菩萨,你从那么大老远来供养释迦牟尼佛,又听释迦牟尼佛讲法华,同时见了最了不起的文殊菩萨,善哉善哉,是为这个原因过来的。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刚才文殊已经问过一遍了,但是佛还没有回答,这里华德菩萨也问佛,妙音菩萨行了何善,修了何功德有这样的神通之力?“佛告华德菩萨,过去有佛,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现一切世间,劫名喜见,妙音菩萨于万二千岁,以十万种技乐,供养云雷音王佛,并奉上八万四千七宝钵,以是因缘果报,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华德菩萨,在很久以前,妙音菩萨供养过一个佛,这个佛就叫云雷音王佛。当时妙音菩萨也是出世在云雷音王佛的国土,他用什么供养的呢,他当时以十万种技乐供养云雷音王佛,并且奉上了八万四千七宝钵,因为用了这么多的宝物供养云雷音王佛,所以得到这样的因缘果报,现在生到了净华宿王智佛国,才有这样的神通之力。“华德,于汝意云何,尔时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萨,技乐供养,奉上宝器者,岂异人乎,今此妙音菩萨摩诃萨是。华德,是妙音菩萨,已曾供养亲切无量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它佛”,妙音菩萨在当时是施舍出这么多世间稀有的东西宝物,供养的云雷音王佛,尔后又说他也供养了其他百千万亿佛,无量诸佛。实际上这里讲的还是财布施,还没有讲到其他的,就以这样的布施功德,生在现在那样一个很遥远的净华宿王智佛国土。
“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接下来释迦牟尼佛说到,你们看妙音菩萨现在来到法华圣会,看着他身体在这里,实际上妙音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也就是说妙音菩萨实际上是分身无数,在净华宿王智佛国土的只是他的一个分身。比如我们熟知的观音菩萨,在西方三圣里面有他,在其他很多地方也都有他。妙音菩萨也是一样,在净华宿王智佛国的只是众多分身之一,很多其他的分身在其它的地方也同时出现,都在干什么呢?在“为诸众生说是经典”,妙音菩萨也在无数的世界宣讲着《妙法莲华经》。所以在这样一个娑婆世界的法华法会上,一开始大家就应该想到,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佛光穿透了那么多的佛国,不照别人,而仅仅是照到了净华宿王智佛的妙音菩萨的身上。妙音菩萨知道一切因缘,他知道因缘成熟了,既是和释迦佛和文殊菩萨的因缘,也是和《妙法莲华经》的因缘,所以他要来释迦牟尼佛《妙法莲华经》的法会上走一趟。《妙法莲华经》讲的什么道理呢?让妙音菩萨大老远的赶来,而且他平时也在同时分身无数《讲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的殊胜在于,前面修行的路不管怎么走,到最后就都汇到一条路上,进入到这个法华的殿堂。
每部经都有赞叹经的功德,叫赞叹本经功德。把学习本经的功德往往和布施供养的福气福德,做一个比较。但有的人把经讲的什么内容,强调的什么道理,该如何更好地行持给忽略了,单以为只是念念经就比实际修行布施的功德还大,只念念经,动动嘴就行了,修布施等善法是给低水平的,看不懂经义的人讲的。其实,佛经一直在教我们布施,了义经更叫我们不住相而广行布施等一切善法,这是更高级别的布施行善。诵经不可断章取义,诵经的功德来自对经文理义深深的理解、感慨和赞叹。有强烈的理解、赞叹、感动发出来,功德才能生出来,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为念而念。我们还正在修行,还要修很多很多基础的东西,我们的福德善根都不够,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在人世间还有大量基础的善法要修行。
《金刚经》围绕着“菩萨如何住心,如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而展开,释迦牟尼佛回答,真正的菩萨是想要度尽一切众生,而又没有众生可度。真菩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一切相而修一切善法,即可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的本义所在。佛说如果好好地信受奉持、念颂《金刚经》,并为他人解说,乃至其中一个四句偈,其功德胜于布施供养无数的七宝,供养无数的佛陀的功德。但这伟大的功效起码是从了解《金刚经》的本义建立起来的。从《金刚经》的本义看,它难道不是在说布施吗?不但是在说布施,更是在说高级的无相布施,无相生心而行一切善法的成佛大法。可见,《金刚经》是在把真菩萨的布施和未达到菩萨境界的布施作生动的比较,是两种布施之间的比较,绝不是不主张去布施,而是要求提升到更高层次的,义无反顾的大布施。不住相行一切有益于众生之善法,这是最大的布施,是真菩萨的行止境界。
按照《金刚经》的法义,我们起码要发出这样的信心和愿力:我愿意按照佛菩萨的要求去发愿、去做,我也想达到这个境界,不住一切相而行一切善法,因为这是成佛之道。《金刚经》在讲成佛之道,《妙法莲华经》也在讲成佛之道,说来说去说到一块了。《妙法莲华经》是在说菩萨怎么大慈大悲,怎么在方便地度众生,那么《金刚经》说什么呢?是在告诫各位阿罗汉们,不要以为证了自身的空性,能不投胎就完了,这离成佛还远着呢!还得回到红尘里修一切善法,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即使不着相了,还要去行布施。初级的行布施是带目的性的,即使没有目的,也有潜意识的我在行布施,我在修行,我在做天经地义的对的事情,这就不是高级的无相的境界了。
《金刚经》让我们超越了佛法表象的自身,佛无佛法可说,无一实法可得,实无有法可说,若人说我有所说,即为谤佛,言下之意,让我们进一步超越凡夫自己意识里编织的佛法。在佛法修行的漫漫征程里,我们最后总免不了还带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不能最后地抛开,就像是过了河要上岸了,便要把这宝贝船放弃了。我们根据佛法不住相了,但还要超越佛法永无疲厌地行一切大善。《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是不是也都在讲为众生的解脱而行善呢?我们每天晚课放蒙山念诵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是取自《华严经》中的。还有“八十八佛忏悔文”后面的偈子也是《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中的。整个《华严经》全部在讲即不住相而又孜孜不倦地分秒必争地行一切善法。这种善法高在哪儿了?高在不住相。所以我们看经不能断章取义,在理解一部经的功德的时侯,是要让全部的身心和生命与经义融为一体,功德就出来了。当然还有深浅的区别,触动越大,融得越深,功德越大。前面所讲都是菩萨超离一切相却不终止行动,仍在为一切众生的觉醒离苦而毫无保留地付出着,那是一般布施功德所不能及的。
但是再翻过来想一想,菩萨达到这样高深的境界,是离不开基础阶段扎实的修行的。不会前面的饭没吃,就吃最后一口就饱了,前面的路没走,走最后一步就进了门了,前面的梯子没上,最后一步就到楼上了。前面的基础是什么?还是善!不论是要成佛,还是凡夫们着相的求福,都是以行种种善作基础的,不行善永远成不了佛!罗汉们悟到了那么深的境界,能够不产生凡夫的妄念,不再有像凡夫那样以身体为载体的生死投胎的延续,实际上也是有善法的基础的,这便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戒也是基础的善法,如果不戒恶行,心能得正定吗?而且罗汉的修炼方式对定的要求还很高,要达到四禅定的定力。他们靠心灵的细化,把世界看得更微细,把时间看得更微细,把生命看得更微细。所以他们的心不细不行,他们就是靠这个微细的心来剖析万物,证悟了微细的空性,所以罗汉们离不开定力的辅助。那么产生正定的前提是什么?是戒律。所以叫戒定慧三无漏学。如果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定慧是产生不了的,而定慧产生以后就能脱离凡夫的生死了。脱离凡夫的生死跟成佛当然还不是一回事,不投凡夫的胎了,一样离成佛还很遥远。要想成佛还得像菩萨一样不住相地在行动,即证悟了空性,也还得继续度众生。
全部了义经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是表述时侧重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我们刚才从《妙法莲华经》转到《金刚经》,从《金刚经》又跳到《华严经》,不论是般若部的经,还是华严经,还是《妙法莲华经》,甚至《大般涅磐经》,都是讲的这个道理,即不住于相而行一切善法,这就是成佛之大道。所有了义经都得归到这句话上,没有第二句话,当然表达的词可以换一下,不住相也可以叫心无所住,或住于自性,住于本性,住于空性,或通俗地称为平常心和直心。行一切善法,以布施为代表,也叫行布施等一切善法。刚才讲到了,他们问妙音菩萨行的哪些功德,妙音菩萨做了什么功德呢?一开始就是以殊胜的宝物供养佛陀,以这些财物布施,财供养,来供养佛,能供养出来就不简单,做到了,心力就增强了。妙音菩萨是以这种难舍能舍的财布施做为基础,而修成了今天这样的万德庄严,庄严超过了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因为他修了如此这般巨大的财布施,所以有了现在的庄严之身。当然还不仅仅于此,他能修成菩萨肯定还有度众生其他的善行,他现在还在干什么呢?还在处处分身说《妙法莲华经》。
“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比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是菩萨,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前面说了妙音菩萨做财布施,现在他又在干什么呢?跟观世音菩萨一样,现种种的身为众生们说法。实际上菩萨度人的过程是很复杂的,不是说你呆在家里坐着,突然他就来了,跟你说了一段法,然后就从窗口飘走了,不是这个意思,这里说的现种种身,更多的是要经历那里众生生命生活的一个整套过程,那就得先找父母投胎,投胎以后跟大家一样地长大,长大了以后修行,再看哪儿有缘就在哪里度众生。只是他可以分身无数,在无数的世界同时出现。更真实的度众生,是在众生的环境中以四摄六度法陪伴着他们。人的转变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真正地度人,每一个分身在那个世界里面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给众生们的转变留下充裕的时间。但是每一个分身示现之后所面对的因缘是不一样的,在天界可以是梵王身,也可以是玉皇大帝,转轮圣王或者身份不高的小王。在人间可以是为人尊敬的长者、老者,也可以示现在家的居士,或者官场里面的宰官,示现做官的,也可以示现婆罗门,婆罗门是古印度的一个宗教。可以示现其他宗教里面的信众,或者示现在佛教出家人里面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在各种身份里面不一定只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可以是女居士,也可以是女当官的,或者童男童女,或者鬼神天龙夜叉,各种人非人等,即一般说的鬼神。并不一定表现为仙女一样的才叫菩萨,可以现为各种各样的身,乃至于王后宫中以女人的身份而说此《妙法莲华经》。
“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实际上释迦牟尼佛知道妙音菩萨和娑婆世界非一般因缘,妙音菩萨此时此刻就还有很多的分身在娑婆世界,以《妙法莲华经》度着娑婆世界的众生。而净华宿王智佛国土中的妙音菩萨仅是他的分身之一,以他这个分身从遥远的地方过来,经过了很郑重很隆重的一个过程,也显得是对《妙华莲华经》极度的重视和支持,使所有在场得遇的人都生起稀有的震撼和感慨。妙音菩萨在那个净土如此庄严,经过所有的国土时,发生六种震动,场面非常宏大,让所有的人把目光都凝聚在了他的身上,一起来观看他是怎样真诚地拥护赞叹这个弘扬《妙法莲华经》的大法会。“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是菩萨,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妙音菩萨在娑婆世界也是以种种变化的智慧,明照娑婆世界。这里释迦牟尼佛就点透了,妙音菩萨跟我们的娑婆世界很有缘,跟娑婆世界的缘份不是一天两天了,已经是无以计数的时间,年代久远了。他分身无数,以他的慧光照耀着娑婆世界,已经度脱了很多娑婆世界的众生,“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妙音菩萨神通广大,除了娑婆世界外,在其他的世界也分身无数,以《法华经》开显行菩萨道,究竟成佛的奥妙,所以叫“亦复如是”。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现辟支佛形而为说法,应以菩萨形得度者,现菩萨形而为说法,应以佛形得度者,即现佛形而为说法,如是种种,随所应度而为现形,乃至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在无量他方世界,他同样在度众生,这些众生的因缘是什么样,他也现什么样。以罗汉的身份出现方能见效的,他就现罗汉的样子;如果这个人只认可、喜欢佛陀三十二相的样子,那就现佛的样子为他说法;甚至有众生需以佛的示现灭度方有感悟,那么妙音菩萨就示现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修炼成功,灭度彻底不再来凡世间的效果。为了让众生起信,需要的话,妙音菩萨就会模拟整个释迦牟尼佛成佛弘法的过程,到最后也会走不动了,起不来了,该说《大般涅槃经》了,最后以三昧真火而自火化,示现涅槃,然后大家去分佛的舍利子来供养。可见,菩萨在八地以上就和佛在凡世间的示现难分彼此了,你说他到底是菩萨还是佛?实际上很多佛也是以菩萨的样子来示现,包括我们熟悉的观音菩萨,他也是在久远以前就成佛了,又示现成菩萨的身份,出现在佛的左右,更容易和众生去亲近;还有文殊师利法王子,诸佛之师,也是以菩萨的身份辅佐佛的弘法。我们看西方三圣像中,观音菩萨比阿弥陀佛低了半头,我们会想,菩萨就是功德不够,比佛低。我们是人,人就是人的念头,人不会是佛的念头,所以佛菩萨的示现是随着人的经验在走的,随着凡夫的观念在走的,随着妄念在走的。所以他现这些样子,有生与灭,有增与减,有垢和净。在什么样的地方就必须得有什么样的示现,让众生好理解,否则的话,众生自己不理解就会认为你格格不入,菩萨就没有办法和众生的生活融为一体,更不会让人觉得菩萨是对的,按照菩萨的教法去学去修。所以妙音菩萨以各种形式而现身,甚至可以以佛身示现成道转*轮再涅槃的过程来度众生。菩萨摩诃萨可以示现佛陀法化世间的过程,佛也可以示现菩萨的身份再返回世间而不被凡人们知道。所以在八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与佛陀在世间的显现往往是分不出来的,这种区分只是凡人们在概念上的理解上的区分。
释迦牟尼佛告诉华德菩萨,妙音菩萨在从前修行的时候,以种种难舍能舍的财布施供养诸佛,一直到成道以后,也在分身无数讲《妙法莲华经》,同时在娑婆世界和十方他方世界,以各种各样的分身济度一切的众生。“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生”,华德菩萨很感兴趣,妙音菩萨如此毫无障碍的想分什么身就分什么身,甚至示现佛身,示现佛的转*轮和涅槃之相,到底得了什么样的智慧三昧而有此大神通力?“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释迦牟尼佛告诉华德菩萨,这个三昧名字叫现一切色身,包括一般人不敢想的现佛身,现佛的涅槃,这个三昧就叫现一切色身三昧。妙音菩萨的境界就是住于此种三昧中,而能释放出这些稀有的大方便来饶益无量众生的。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和妙音菩萨一起来的有八万四千位菩萨,他们听了释迦牟尼佛介绍妙音菩萨的这些功德善行,包括介绍他随各种各样的地方而变现色身说法的功德以后,因释迦牟尼佛及法会的加持,这八万四千人立刻得到了现一切色身三昧的境界,入于了现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无量菩萨,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听法的娑婆世界的菩萨们,他们也在释迦牟尼佛和法会的加持力下,立刻得证了现一切色身三昧。“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已,还归本土”,妙音菩萨到释迦牟尼佛这里带了无数的珠宝,先是供养了释迦牟尼佛,再跪拜,然后立于一旁,听佛的开示,那么现在,他观见此行目的已达到,回去的因缘已到,所以就还归本土。“所经诸国,六种震动,雨宝莲华,作百千万亿种种技乐”,他回本土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的国土,经过的所有的佛国也是现种种的瑞相,大地震动,搞得大家把目光又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都问这是怎么回事,知道的就告诉不知道的,这是净华宿王智佛那里的妙音菩萨,去参加释迦牟尼佛的《妙法莲华经》法会去了,然后再告诉他们详细的经过。妙音菩萨途经这么多的国土,引发了那么多人的关注,实际上是为了度这些人,不是像我们一样招摇过市,让大家知道地球上还有我这么个人存在过,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换取大家的注意,留意记住自己,这当然是在图一个虚名,是个妄念。而妙音菩萨所做的一切,也是以众生经验当中熟悉的有形有相的方式在进行,仅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好像和我们也差不多。其实不然,菩萨所做的一切,首先肯定都超过阿罗汉的境界了,不会给自己制造被迫轮回的业,不存在造业一说,因为他们的心是归于清净自性的;再说,在众生生命的广泛性和延续性上,种下了未来法解脱的因缘。比如,让刚才不知道妙音菩萨赴法华会的人再去打听这件事,等于把法会的过程又重温一遍。更何况这个过程被永久地记录了下来,让我们人世间的人们经过了两千多年后,还能进入当时的场景,重温当时法会的盛景,聆听佛菩萨之间的对话。所以佛菩萨走到哪里,现种种瑞相,大地震动,天雨散花,绝不是为了个人的虚名浮利,而是为了唤起众生们对法的尊重,制造机会让众生去了解法义,然后生起羡慕之心,稀求之心,欢喜之心,使众生因此因缘而种下了无边殊胜的大福德。
智泉法师讲经系列(之一)续
《妙法莲华经》之
《妙音菩萨品》续
2009年九月二十三日
妙音菩萨回到了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塔,礼拜、供养,又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及见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他走的时候要请假,回来的时候也得去汇报一下,他就给净华宿王智佛汇报了:我去娑婆世界,饶益众生,也见了释迦牟尼佛,见了多宝佛,对他们礼拜供养了,还见了文殊菩萨、药王菩萨、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亦令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我这种变现一切色身形象的能力,跟着去的八万四千菩萨也证得了。也怪,这八万四千菩萨整天跟在身边都没有得此智慧三昧,去娑婆世界走了一趟就得了。这说明有时候环境变了一下,到了那种情况下,受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和诸位菩萨功德的加持和触动,策发了他们更深的善根慧力和大愿,从而当场证到了“现一切色身三昧”。“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在说《妙音菩萨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天子就是天人,听法的天人肯定有善根功德,但是没到菩萨的层次,法会的加持使他们得无生法忍,就是证到了一地菩萨的智慧境界,从此成为了圣位菩萨。而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法华三昧是什么?就是不住相而行一切善法的大菩萨境界。
这就是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萨品》,妙音菩萨从净华宿王智佛这里离开,到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法华会上走了一趟,使得那么多的众生受了益。实际上这样的法会对于佛来说,对于这些菩萨摩诃萨来说有和没有一样,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可是他们这么走一趟,说说话,表表法,关键是让周围没达到这个水平的人获得了好处,让很多菩萨又百尺竿头进了一步,让那么多的天人证得了无生法忍,成为了圣人,包括经过的路中间,很多佛国里面的众生也得到了巨大的受益。通过有这个过程,即是对《法华经》的一个肯定,表面上看是在赞叹妙音菩萨,实际上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法华法会在展开的。同时佛与菩萨们互相支持,互相赞叹,也是在赞叹法华盛会。我们也懂得了妙音菩萨之所以能过来,是因为他本身也在历生历劫地弘扬《妙法莲华经》的根本成佛法门,在不断度脱很多人成佛。说他在各种地方现一切色身的神通三昧只是个陪衬,他现一切身靠近众生,到最后是为了弘扬《妙法莲华经》,令众生能够最后成佛。
《妙音菩萨品》也叫《妙音菩萨来往品》,一来一往,就这么一来一往,让我们更重视《妙法莲华经》了。同时,也知道这些佛菩萨所展现的很奇妙的功德瑞相是修来的。我们在赞叹的同时也知道福气是修来的,所以要进一步关心、研究是怎么逐渐地修来的。还以妙音菩萨为例,先从基础的善法做起,行布施,再到真正悟道以后行法布施,法供养,不是像我们把经摆到那,就以为在法供养了。出资印点经书是对法有一种尊重,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供养。真正意义上的法供养是如法修行,不离菩提,广布众施,难舍能舍,难忍能忍,这是行法供养。法是有内涵的,不是简单地念念经就叫法供养,而是严格地按照法去想去做才叫法供养。一些学佛人的品德甚至连社会上没学佛的人都不如。很多社会上没学佛的人起码都有作人的良知,人的品德和责任感,看见谁有问题了、不好了,会伸出手帮一帮、扶一扶。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对不起社会或别人了,晚上觉都睡不着。可是一些学佛人都不这样了,很可悲的一种现象。可能是因为这些人把念念经误认为,人世间正义的事都让自己给做完了,其它的好事太初级,太小菜了,念经抱住佛腿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为所欲为,佛他老人家也不会见怪。可见,一些人入佛门不是因为本来有多么高尚多么智慧才入进来的,只是为了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才入的佛门,而后更主要的是没有继续深入经藏,更没有实修实证,只是把阿弥陀佛当老爸在心里供着。这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真正的学佛人能根据法去思去想去做,这才值得夸赞,才会超出社会上的善人。如果很多好事看见了就是不做,还推卸责任,连一点人的品德都没有,这就连社会上的善人都不如了。
法里面教了那么多的修法,以布施为基础,都是需要身体力行的,不能只是说共生极乐,同登彼岸,皆成佛道,每天当成回向文念念,忘了念还得补一下。如果生活当中连人与人互相的关心帮助都做不到,功德从何而起。整天只问该看什么经,该念什么经,而不去规范自己,那就纯属形式化了。看经没有入进去,心发不起来,行为做不出来,功德怎么生起来呢?当然我们说看总比不看要好,但是如果灵知麻木了,不该做的也开始做了,不敢干的又敢干了,行为上反而放得更开了,这样的反差下来,真不知是功大还是过大。最可怕的就是白菜把心都烂了啊,那就没得救了!所以刚皈依的人前二三年还有纯真的热情,过了三年以后就没热情了,只是保留一点形式上的仪规,知道顶礼手该怎么放,上香该怎么插,佛经该怎么念,哪个字该怎么读,这些是知道了,但不要以这些为满足,更不要以这些麻痹了自己,而放弃了真正的修行,连社会上的一般善人都不如了,这不是解脱,而是更加危险了。佛门里的一些道理既然已经知道了,起码在耳根已经经历了一遍,而还去做不该做的,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这就不属于不知者不怪了,这是明知故犯。
这些菩萨能修到这么好,我们就得从皈依开始就发愿成佛嘛!那都是修出来的。菩萨也都在请佛开示该怎么修,做何行善,而能出现如此的功德庄严和自在。菩萨们都知道福是修出来的,所以热切地关心该怎么修,然后他们也去修。这些好的东西他们不会去嫉妒,把没有的东西修出来,自然就有了,所以互相都是赞叹,不是嫉妒。这一部经里面内容挺丰富的,这部经妙音菩萨一来一去的,感觉像演电影一样,带点情节,也比较生动。所以我们从里面很生动地看出了好多道理,福报功德都是修出来的。他们能修成,我们也能修成。起码要有正信和正愿,也愿意达到这种境界而去不断地赞叹,那我们就是未来的佛子了,也就朝着这条路在积聚功德了,有了正确的愿,我们所做的小事也都是在做大事了。
所以《妙法莲华经》侧重介绍了很多菩萨摩诃萨的善行,特别侧重了菩萨不忍舍弃一切众生的慈悲心。这里面结合了他们的种种方便说法,普度众生,还有自己为了度众生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孜孜以求,从而获得了很高深的智慧能力,然后才具备了这种慈航普度的法力。好,《妙音菩萨品》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智泉法师讲经系列(之二)
《妙法莲华经》之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2009年十月二十三日
《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妙法莲华经》介绍的是菩萨的行、菩萨的特征。观音菩萨作为中国汉族地区的四大菩萨之一,很多人就是通过《普门品》对观音菩萨有所了解的。那么《普门品》里讲了观音菩萨的什么呢?经常都会说到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应是说观音菩萨有千变万化的能力,能在各种情况下与众生结缘,救度众生。
“普门”是什么意思?普在这里是普遍的意思,门就是走人的地方,这个门也代表了菩萨和众生能够互相联系、互相沟通的一个渠道。观音菩萨和众生广泛而密切的沟通叫“普门”,以此来形容观音菩萨无处不在、无感不应,只要有真心的祈求,他就有求必应。因此普门就是普遍地通达,这个门就如同开通了菩萨和众生来往的大门。凡众生有所求,菩萨必有所应,同时也说明观音菩萨时时刻刻在关照着所有世间凡夫世界的现象因缘。观世音菩萨名字中的“音”字是来自众生的声音,不只是听得见的声音,听得见的声音是已经喊出来的。观世音菩萨叫“观”,他在留意着世间所有众生的心声,看他们现在的因缘发展到了什么情况,该有什么样的需求,是不是去帮他们的因缘成熟了。
《观音菩萨普门品》更强调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当然每个菩萨都是慈悲的,如果不慈悲不能称其为菩萨,更不能叫菩萨摩诃萨。而只有在观音菩萨这里单独列作《普门品》,着重使用了“普门”二字,更加突出肯定了观世音菩萨遍观世间众生的心声和呼声,而作普门示现,说法度众的特点。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释迦牟尼佛讲法得现场有人提问,有的是菩萨,有的是罗汉,这样子有问必答,形成互动,同时,周围与会的人也能受益。这里提问题的人是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是妙法莲华会当中主要的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也经常赞叹观世音菩萨伟大而神奇的功德。无尽意菩萨实际上是想以观世音菩萨作为无量菩萨摩诃萨的代表和榜样,通过夸赞观世音菩萨的神力,来佐证行持菩萨道便能圆满成佛的真实不虚,也特别是想让将来世间的众生们坚定地相信他,能经常诚信地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所以趁着妙法莲华会的机会,向释迦牟尼佛提这个问题:观世音为什么叫观世音?释迦牟尼佛先做了一个简单的回答: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名字涵义的由来。在众生的世界里,只要有众生听说了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并且相信他,持续的称念他,那么不管有什么苦恼,观世音菩萨就会立即知道,并且施展神力,帮助化解。
在中国汉族地区,人们对观世音菩萨更是不陌生,可以说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了。很多人对观音菩萨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于民间的各种故事,特别是救危救难的故事。当人们遇到灾难的时候,特别是意想不到的灾祸临头的时候,只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奇迹就会出现。这些灾难一般是自然意外发生的灾难,不是因为做损人利己的事败露了,恶因缘累筑的危楼将倾,此时喊观世音,晚矣!况且往往还毫无悔意。菩萨帮忙,既要帮事,也还要拯救众生的心灵。菩萨的援助是双方面的,既要免除现有的痛苦和灾难,还能给众生以启发,反省改过自己以前的错误行为和心态,为新的转变埋下伏笔。
在《普门品》里,释迦牟尼佛列举了很多观音菩萨救众生的例子,第一个就是“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如果发生火灾,人们能做到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火就烧不到他。“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第二个例子是如果掉在水里,不管是大海还是小河,这个时候如果情急之下,保持清醒地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奇迹也会发生,就会漂到浅滩之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罗刹就是凶神恶鬼。比如有人去探宝,有的是在陆地上,有的在海里,海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要大,人类对海洋非常陌生。人类跨越重洋,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走的是专门的航线,所以每条船上,都有罗盘和指南针。可以想象大海上面船很多,每一条船都不能偏离航线,一旦偏离航线就不知道去哪儿了,也许永远也找不到陆地了,所以海对于人类而言是非常神秘的,也是很恐怖的。但是海里分布着无数的小岛,人类都没有去过。当然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天上有卫星、有飞机,都看得一清二楚的,那么以前,人们是坐船去探索大海,有很多岛都去不了。很多人相信在大海的深处,很多没有去过的地方有珍宝。这里就说了,很多冒险家到海里探宝,突然遇到了大风,有时候浪比船还高,黑风就是有鬼神作怪而掀起的风浪,而且这些鬼神一般是吃人的,啖精吸血的。这些鬼神作怪,是想把整条船弄翻夺走他们的性命作为食物。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只要船员中有一个人念观音菩萨的名字,风浪就会平息,整条船的人都会获救。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举这些例子还是说为什么叫观世音菩萨。是在有意想不到的灾难到来的时候,观音菩萨的神力会随我们的心念呼声而显现出来。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看不出菩萨的威力,是因为平时人们被七情六欲所蒙蔽,为工作生活所困扰,忙忙碌碌追逐着、干着贪嗔痴的事情,这些事情菩萨不会助纣为虐,帮助我们的。得我们自己拿着经文学佛,皈依学佛,这才是有诚意的表现。如果真地为业力所感,突然有灾难了,我们诚心相求,菩萨一定会示现神力救你。实际上很多人在有难的时候什么都忘了,顶多是“我的天呐!”天没忘,其它的全忘了。
记得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几个出家人和居士坐了一辆车下山,大概七、八个人,三个出家人,其余的都是居士。下山的时候速度比较快,路比较窄,突然对面上来一辆货车,为了躲这辆货车,司机操作失误,一下冲到路下面去了。所有出家人和居士在车里旋转得天昏地暗,一直翻滚到山下几十米,停住了。但是整辆车已经摔得不成样子了,门也开不了。几个人是你压着我,我压着你,居士们在车里叫的不是观音菩萨,都是“我的妈呀、我的天哪”。有个出家人从窗户先爬了出来,出来以后喊了一句话:“哎呀,糟了,漏油了!”漏油意味着车随时可能会爆炸。就这一句话不得了了,本来第二个出来的也该是出家师父,如果是在平时,连走路居士们也知道让师父先走,但在此时,一听说车漏油了,就全变了。一个居士迫切地说:“师父你让让我吧,我家里还有孩子呢,让我先出去吧,反正你们是一个人,又没有家。”然后没等回答,用身体挤开出家人,就往外爬。两只手从窗户摸出去,又缩了回来“诶呦,我的妈呀!真痛啊!”手上扎满了地上的玻璃,不行,还是得出去,就又爬出去了。这个事例很有意思,真正有难的时候,我们也许脑子里一片空白,这说明功夫在平时啊!平时得多多地一心称念,深化到形成本能。而且要听经闻法,懂得道理,才能改变超越俗念。我们念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很多时候私心太重,好事善事一件不做,念来念去就是保佑自己往生得福,而且保佑现在家里面什么也不缺、什么也别坏、好的东西也别走,连一个基本的忏悔心和行善的举动都没有。所以没有平时的训练,就难免出现刚才这种情形。本质上来说还是不求悔改的唯我独尊,利欲熏心的习惯,更别谈忏悔心、奉献心了。所以关键的时候,正念也就很自然提不起来。
所以功夫在平时,平时不但要念佛菩萨的名字,而且要通过佛所讲的法,知道佛菩萨的心。菩萨慈悲度众生成佛,度众生解脱六道轮回,这是事实,但我们更要深思的是,佛菩萨为什么偏偏就是佛菩萨呢?我们要想成为佛菩萨,难道不也是要经过他们的心历路程,也要经过他们修行时对行为的规范,也要像他们一样去想,像他们一样去做?像佛菩萨们那样去做,当然就包括要改变自己很多不对的东西。
宗教为什么是宗教,不要老是只看到宗教有原始崇拜的一面,还要注意到每一种宗教都是把人的行为如何与命运便会如何连在了一起,或者说,把人的行为、思想跟命运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了。各个宗教都是以人为本,直接解释、解决人的命运问题,同时也在通过修正人们的思想行为,而获得命运的改善。当然佛教是最深刻、最博大的,我们学佛要想真地趋吉避凶,遇难成祥,离不开和佛菩萨的沟通,这种沟通的本身就是因缘,使我们犹如能量的传输般,获得佛菩萨的加持。可以设想,再大的因缘,在最初时就只是一个想法、一个念头、乃至擦肩而过的一个感觉。不论好与坏,在随后的生生世世里,综合其它的因缘,慢慢越滚越大,终变成一大段充满恩恩怨怨,跌荡起伏的故事。
人们在想到菩萨的时候,被认为都是诚心的。但这个诚心究竟来自于什么?其实就是想让佛菩萨帮自己的忙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为了让佛菩萨帮自己,所以就很诚心了,这实际上还是一种有条件的交换逻辑。简单地认为对佛菩萨怀着有附加条件的诚心,其它什么也不做,佛菩萨就会永远帮自己。其实,我们并没有停止在生命中犯错误,还在不断制造新的障碍和麻烦出来。要想不再出现不如意,必须根据佛菩萨的教法,根据这些经典改变思想和行为,才能从根本上终止错误,从根本上终止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各种各样的灾难。所以,归根到底,灾难是由自己的糊涂引起来的。糊涂的诚心带来糊涂的结果,稍有不顺便会对佛菩萨产生微词,责怪佛菩萨不灵验,凡事还是得靠自己,用人的办法和手段去实现,才比较现实。可悲呐!
一个真正佛弟子的诚心,不是世俗意义上简单交换式的诚心。世俗意义上的诚心是,你能帮我,我才求你,你如果帮不了我,我求你干什么?是这么个意思。我们要想真正和佛菩萨畅快深入地沟通,就得学习佛菩萨留给我们的经文。融入了佛菩萨所开示的法,才能和佛菩萨心心相印,获得他们的力量。所以法便是力量的源泉。可见,没有对佛法深刻的领会,佛菩萨名字的背后,说白了就是一个,你能帮我我才求你,你帮不了我我才不求你的心理。
如果对佛法理解得多了,这个想法就变了。想想自己有无量劫来的那么多的业力,念佛菩萨的时候,首先会出现的心是惭愧心,真后悔以前做了那么多不如法的事情,导致了循环不休的命运。而且现在的心还贪恋在五欲红尘里,没有脱离出来。真地开始懂佛法的时候,应该有很强的后悔的心、忏悔的心。求佛的时候会想,如果这次佛菩萨能帮我的话,我发誓,以前做不到如法地行持,从今以后一定努力做到。一个后悔,一个发誓,合起来就叫忏悔。所以在有灾难的时候念佛菩萨,此时应包含着对自己深深反省的忏悔心。一般人去大雄宝殿许愿,许工作的也好,许求子求孙的也好,反正是能够早点脱离麻烦。如果麻烦解决了,我愿意做点什么来回报给寺院。当然一般人许愿就是给寺院拿点面,拿点米,供养点财物。学了佛法的人更要想,我愿意以后更加如法,更加精进地修行,更加规范地去做,以前还有做不到的,下不了决心的,以后一定下决心,该舍的就舍,好的事再小也去做。怀着这样的想法去求佛还差不多!如果此时还能感应着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主动放弃以前和周围人的计较和怨恨,将心量放大,发愿:我在困难当中都这么无奈,希望这次麻烦过后,我能够容忍和理解其他人的痛苦了,我也愿意像佛菩萨那样去帮其他的人。这多好啊!我们求佛保佑的时候这么想该多好啊,这样想才是正确的嘛!
后悔惭愧的心,誓愿做好的心, 奉献大众的心,这些在平时难以发起的心在有了学佛的基础后, 都会更容易被苦难唤醒, 被佛菩萨的慈悲加持激发出来.以前自己也知道这些心念提不起来,更没有痛下决心愿意去做,现在有烦恼了,结合着对佛法的了解,这些正念才变成了自己的愿望。如果不以破除愚痴的心为目的, 改变愚蠢的行为手段, 只是喊着佛菩萨救救我吧,下辈子我给您做牛做马都行,这只是把佛菩萨的救度当成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帮助的感恩,理解成这么一种简单的善缘去交换, 依旧不明白佛菩萨对我们的大恩大德, 是把我们从凄迷漫长的睡梦中唤醒. 绝对不仅仅是一件事、一个灾难,他让我们达到永恒的解脱。所以,灾难、障碍来的时候,除了心焦如焚,还要借此机会,提起正念,把自己感悟的那点佛法道理全想出来,这就反倒成了一个实战演练的修行灭罪记功的大好契机。
我们常说, 一句佛号里什么都有了。的确,佛菩萨的名号里蕴藏着太多太多的功德和力量, 如同无尽的宝藏。我们念佛的时候,长期以来修行过程中积累的的很多心愿、很多思想能够被这一句佛号一下子引出来,激发出来。当这样维持正念的时候,我们的障碍业力分分秒秒、刹那刹那就在消减、就在消失。而我们遇事时往往不是这样的,这时候我们的正念恰恰丢了,去想着地球上人的办法了。人类经验也挺丰富的,上下五千年积累了不少知识经验,各个方面的,比如机械的,电子的,生物学的,医学的,心理学的,社会经济学的,还有中国自己传统的儒学、易经、民间技艺等等。每个人还有自己手头上的各种条件,物质经济上的条件、权力职位上的条件,还有和周围的社会关系,都能利用起来去解决问题,只要迅速把自己从水里拖出来就行。根本想不起发正念,因为平时就觉得学佛是管下辈子的事,从来没想着学佛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平时就觉得学佛就跟吃中药一样,得慢慢调理,不可能立即起效,所以生活中遇事时很容易把佛法给扔了。倒不是说平时用功的时间不够,可能每天用两三个小时念经,但对佛法理解得不深入,知少为足,所以有问题时就继续用人的办法,而不用佛的办法。其实佛的办法是佛给人解决灾难的正确办法。观世音菩萨所救的人,不一定都是学佛人,也不一定是学佛学得有多好的人,这些人当中,有的也是曾经经常犯错误的人。他以前也许只是道听途说有观世音菩萨,或者他知道在社会民间有观音菩萨的事迹,但是从来没提起过兴趣,当灾难来的时候,比如说地震、海啸、瘟疫来了,逼得他求谁也没用了,什么办法也用不上,包括现在人类的高科技也用不上,就在一刹那,他开始诚心念观世音菩萨,这可不是在试一试,而是全身心投入,全力以赴地在念。如果还想着试一试,说明还没被逼到绝路上,真逼到绝路上了,那就要念了,这是他必须得抓住的唯一的、最后的绳子。这个时候真有效,否则观音菩萨就不叫观音菩萨了。那么看释迦牟尼佛列举的这些世间的灾难,此处是在大海上被恶鬼、恶神所害,刮起了黑风,掀起了大浪,结果就因为一个人诚心念观音菩萨,整条船的人都得救了。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当遇到有人用刀和棍子来伤害你,危难之际,你如果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出现很奇怪的现象,要麽刀伤不了你,或者就是他们的刀出问题了。“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饿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这个是说,夜叉罗刹要害人,这时如果称念观世音菩萨,这些恶鬼不但害不了你,还根本不能靠近你。“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繋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一个人锒铛入狱了,如果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那他也会得遇善缘而获救。“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齐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这是说一群商人经过很危险的有强盗经常出没的地方,随时有被打劫的危险,其中一位有善根的人告诉大家,我们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便会脱离危险,大家随即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终保得一路平安。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这是说的离贪瞋痴三毒。如果经常念观世音菩萨,我们的贪心、瞋恨心,还有愚痴的心都会减弱,都会远离。“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上面这些危害到众生生命和解脱的恶因缘,观世音菩萨都能施展神力帮我们化解。所以只要是真心地持诵、称念他的名字,与观世音菩萨保持沟通,那么就能实现这些效果。“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这是说满人们求子求女的愿,有些观音像怀里面还抱着个小孩儿,就被称作送子观音,这也是来自于《普门品》。这里讲如果要想求生贵子福女,让他们生出来有福气,能被别人所尊敬,那我们可以去求观音菩萨赐给我们这样的儿女,观音菩萨就会加持我们,帮我们在其它地方物色一个曾经修过很多福的人来这里投胎。所以很多从寺院里求来的小孩子,刚生下来就明显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气质好,长得也很有福相。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只要我们恭敬、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一定福不唐捐。我们所做的每一点付出,每一点贡献,都会记录到善因善果里,都会在将来获得福气。“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如果有一个人供养了其他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恒河我们不了解,我们就说中国的黄河,一条黄河有多少沙子已经是不可数不可数,不可知不可知了。如果是六十二亿,跟地球上的人口差不多的那么多条黄河,这么多黄河里的沙子作为一个数字,你有机会亲近供养那么多的真菩萨,所得的福气大得已经没边了。这里说的可都是供养真菩萨啊,不是塑的雕的菩萨像。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一个人尽形寿终生竭尽所能供养了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和他于一刹那间礼敬、供养观世音菩萨的福气是一样多的,这两种福气是划等号的。 “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我们给孩子起名字,这个名字往往是有一定寓意的,希望将来能怎么样。而菩萨的名字是倒过来的,是指菩萨能做到什么样的情况,就叫怎样的名字。观音菩萨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救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是一刹那之间就做到了,这有点像《阿弥陀经》,先让大家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如何之好,然后告诉大家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字,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字就能够消除很多的业障,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里讲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就能够消除很多的灾难,为什么?观音菩萨功德非常之大,和长期供养其他六十二亿的菩萨的功德可以划等号。没学佛的人经常念的可不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而是老天爷保佑啊,或者说“我的妈”呀,“我的天”呐。当然孝心孝道也是很重要的,有的人父母不在了,就会说“愿您老在天之灵保佑我,保佑我们兄弟姐妹前途无碍,逢凶化吉”,现实当中有很多这种情况,长辈不在了,希望长辈的在天之灵来保佑。在古代,还有希望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的。社会上一般请人帮忙,肯定对方在某一方面比我们要强,或有我们所没有的某种条件、某种关系,我们才会想到请他帮忙。如果让世俗人也能相信,念念一个名字就能得到帮助,那他听了肯定会嗤之以鼻的,还会反过来教育我们,不要迷信得走火入魔了,人得靠自己啊。不过想想也是,在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帮助,不论有无情感基础和信任与否,都得有权利、经济、社会关系等条件比我好,我才依赖于你,求你帮忙。如果仅仅是念一个凡人的名字就能实现帮我们,在人类的现实当中的确是不存在的。
为了获得幸福,我们每天都在努力着,积极创造各种好的因缘出来。甚至每个人从小就开始上学,为将来做准备。社会需要我们具备什么、改变什么,我们就去具备什么、改变什么,并展开一个长期储存、学习和改变的过程,包括人自己观念和性格的改变,以求适应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实现利益价值的最大化。如果我们某一种习惯不好,走向社会后,大家谁也看不惯,导致工作不顺利、不开心,最终导致前途处处是障碍。如果我们聪明一点,就会主动让自己改变,改掉自己的习惯,来顺应社会。所以我们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都是有形的互动,存在了什么问题,我们就去用身口意解决这些问题。但一说到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保佑,在民间往往就会理解成有血缘关系的先人不在了,历代宗亲不在了,让他们的魂魄来保佑自己,他们能保佑吗?也许他们过得还不如咱们呢。所以这里要说,不是随便一个名字就有用的,但只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就能获得帮助。社会上好多人不理解咱们学佛人,以为念佛菩萨的名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形同没有。在他们的眼界里,佛菩萨即使存在,也不过就是一些另类奇异的人,也必须符合、不能超越我们人的世界的经验法则。
空性中幻化出的因缘积聚着、重复着,但已不是简单地再复制一遍。一切事物发生的落脚处,最终是归结到给予我们一种心灵感受的体验。比如,你打坐时,看见咱们在唐朝有缘相知相遇,那么你第二天就换上唐装,要求我也换上唐装,咱们必须以唐装见面,再续前缘,有这么傻的事吗?再续前缘时,一定会又综合了其它很多的因缘,但让我们体验的主体心理历程会像人的骨骼一样,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同样是来自更多更深的因缘组合的结果,于此同期,其它的因缘在心灵感受上扮演着辅助的角色。一切围绕着心灵感受而展开,不是穿得和前世一样,长得和前世一样,才能再续前缘,也不是回到前世发生事的地点才能再续前缘,这些辅助条件不需要一样,也不会重复得完全一样。而是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感受,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包括很多心灵上的性格特质,被延续保留着。
佛菩萨竟然能以一个名字就对我们发生作用,一方面是我们念着他,形成了沟通,即保持了因缘能量疏导的畅通。当然还要看是带着一种试一试的态度,还是完全的一心一意,一心皈命,乃至全部生命压到这个信心上去。信心与信心也是很不同的啊!另一方面更说明佛菩萨确实有真力量。佛菩萨本身储存了无量的功德,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不是在变魔术,搞障眼法。
有些人说佛菩萨就是佛菩萨,就该有力量来保佑我们,我们就应该得到保护。但佛菩萨的力量是积累来的、修来的,他们生生世世做了那么多对的事,怎么就不说呢?他们宁舍生命、宁舍一切地去修炼,做各种各样改变自我,普度众生的难行之行,这些怎么不计算一下呢?他们做了那么多的菩萨行,求智慧之行,慈悲利众之行,这些既成事实的因缘会消失吗?不会。这些因缘就形成了一种力量。所以佛菩萨才能简单到随众生的想念就能加持我们,只要我们和佛菩萨保持沟通,他们的加持力就会流入到我们的生命里,影响我们生命因缘的组合。可以这么来说,因缘的改变本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我们生活在犯着共同错误的人群之中,习惯着彼此的习惯,自然着彼此的自然,人类的经验严重障碍着我们和佛菩萨的沟通。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世音,不是我们希望他观音,而是他就能观音,所以叫观音。因为观音菩萨做到了,只要我们诚心念他,那么他肯定有力量救我们。菩萨不会说我只能救一百个人,你是那第一百零一个,我已经没有办法救你了,不会的,就是一万个人他也能同时救,所以观世音菩萨也叫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其实又何止千手千眼。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神通之力、威神之力,巍巍如是,除了佛,谁也看不透观世音菩萨的力量有多么广大。甚至我们说观世音菩萨就是古佛再来,所谓“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菩萨摩诃萨和佛到了一定境界,从在六道轮回里对众生的示现上,已经是不分彼此了,佛可以示现菩萨的样子,菩萨摩诃萨也可以示现佛的法王相。也许有人说,示现佛的样子是不是不恭敬佛?我们这个观念是错的。很多人老是认为佛是某一个样子,其实那并不是真佛,佛哪来的样子啊?难道忘了《金刚经》言,“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夫才有固定的样子嘛,凡夫的样子是沿着业力形成的。凡夫有所做、有所为,因缘业果就与之相对应。不同的时间段中,业力分批分量地释放出来,在每一段投胎后的生命之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样子,或是人类、或是牛马、鱼虫、鸟兽,除了人间之外,还有天堂、地狱,如果是人,那么是男是女,又长得什么样子,看起来是父母的遗传,其实不是,而是被业力定格到长什么样子,定格到会遇到什么。当然业力也不是固定的,是自己堆积的生命信息排下来的。观世音菩萨能同时现身出现在很多地方,绝不是像我们这样,因先前形成的固有的业力,而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样子。他示现各种各样的样子,是超出受业力驱使和被迫轮回的一种大自在变化。那么他在随着什么变化?在随着度众生的因缘变化,哪里因缘成熟了,他就示现合适的样子去救度他。这里面,不排除各种各样人的样子、鬼的样子、动物的样子,甚至佛的样子,什么样子都可以在所示现。
这就是对无尽意菩萨提的问题,观音为什么叫观音,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意思,他之所以叫观世音,就是因为他真地能观众生的因缘和心声,能够随时救度众生,他做到了。刚才我们分析了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做到了,就是和其他的佛一样,因为生生世世在难行能行地,用了达生命真相的智慧普度众生。所以在《阿弥陀经》里,可以看到每一段在说极乐世界种种殊胜庄严的时候,紧跟着都说,“是故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或者,“是故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用了“成就”二字。这和阿弥陀佛当初的愿是一致的,如果众生在他的这四十八个愿中想求一个愿,而又得不到,实现不了,那么他是不会成佛的。换句话说,他一直在不断储存功德和力量,他在不懈地修。所以观世音菩萨也在储存这个力量,如果储存得不够,就给不了你,或者能给你却给不了他,或者能够给得了一百个,如果需要的人数增加到一万个、十万个、一百万个,自己力量有限,就分不出去了,没得给了。
极乐国土中,从九品莲里的众生到罗汉、到菩萨,全都无量无边的,而且十方世界无数的众生都被阿弥陀佛关照着。阿弥陀佛的力量是无限的。不像一般的光,只能照几米远,再远就照不清楚了,如果光再强一点,又能照远一点。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他们的光是彻照十方所有世界的,无论什么地方都能同时到达,无论多少人求都能同时满足。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阿弥陀佛说得就很干脆,如果众生不能获这四十八愿,我就不成佛,誓不作佛。观世音菩萨的力量是成就出来的,和阿弥陀佛一样是修出来的,能使无数的众生因意念、称颂一句名号而得满足,这是不可思议的。真可谓,千里因缘一线牵啊!所以这样的功德绝对不是耍嘴皮子的喷出来的,那是难行能行成就出来的。
达到具备这种力量,可想而知,他们修了多久,修了多少,救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功德,这简直根本没有办法计算。这样的功德能够让我们在一称其名的时候,如同打开了阀门,疏通了管道一样,马上有东西会灌过来。他们就是有加持的力量,佛菩萨的光芒遍满虚空,主要还是无知的我们,自己出于保护自己,虽然阳光遍地都是,却打着遮阳伞遮着。观世音菩萨既然有这样真实的力量,剩下的只需要我们去至心地称念。我们平时不紧不慢地念叨菩萨仅是出于一种习惯,因为我们心里挂碍的东西太多、太乱了,念菩萨反倒成了我们欲壑难填的一种安慰。一如既往地保佑自己、保佑家人、保佑平安、保佑财富、保佑身体健康,却唯独不思行善。这不能算至心,所以,也别怪那么多事不能满愿。
为什么《普门品》里举的例子全是遇到了灭顶之灾的呢?因为在这个关头,人的心才够诚嘛!这和去西方极乐世界中的下品下生莲花一样,即使曾经为所欲为,乃至罪大恶极,到死期将至的时候后悔了,当然说的是真后悔,各种恐惧的感受一齐袭来,现在眼前,凄楚万状,曾经倚仗的一切不再能为自己抵挡遮蔽什么,一生不择手段得到的也不能丝毫地带走。在自己连肠子都悔青了的前提下,若及时有善缘的引导,这才勉强去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是什么都要留住,什么也不想舍去,顺便在念着观世音菩萨,和上面所说的什么也保留不住了,去念观世音菩萨不一样。说起来,平时的我们也是想让自己脱离各种危害和不如意,多多享受生命的美好和乐趣,但是不一样。平时念观世音菩萨简直是个大杂烩,就像大家吃烩饭、烩面一样,里面什么菜都有。平时念观音菩萨,求的不仅仅是佛菩萨这一条解脱之路。我们求的是现在这个泥潭里,让自己泥足深陷,不愿上岸的东西,我们早已经喜欢上这个泥潭,爱上它了。我们念观世音菩萨,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为了保护五欲六尘里的这些东西,所以是一个大杂烩,不纯。
只有当我们遇到灾难,什么也留不住的时候,老实了,什么也顾不得求了,只求这条命还在就行,这个时候心够纯了。因为自己的心纯了,所以沟通的效果就好多了,佛菩萨的加持力才被真正吸到我们自己身上。实际上,这种很纯的心,在平时大难没有降临的时候,我们通过学习佛法,也是可以练出来的。我们学佛修心,会获得清净心,心真地修得清净了,和佛菩萨沟通得会更好,得到的加持也会增强。自己的心纯了,扭转改变因缘的力量就会加强。通过如律如法的修炼,就能在无灾无难的情况下消除尚未看见的灾殃和麻烦,这同样是让一般人难以置信的。
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较古时候复杂多了,人的命运也更复杂离奇了,不如意和灾难的表现形式也更多了,缠绕不清的烦恼情结也更多了。《普门品》郑重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有力量帮助我们解脱出来。观世音菩萨依靠生生世世普度众生的修行,已经储存了足够的功德,可以普门宏开,随念随到、随想随成了。只是我们需要再分析一下,我们的念佛有时为什么会不灵验,仔细想一想,问题出在我们自己。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没有把心训练成清净之心,这是关键。《普门品》举的例子,为什么都是遇到大难的例子,就是因为在灾难临头的时候,人已经吓得无所他求了。
接下来,无尽意菩萨又提了个问题,“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频频现身,让我们能够感应到他,见到他,能够和他结下因缘。“观世音菩萨云何而为众生说法?”,观世音菩萨是用什么办法给众生说法的?前面只讲到了观世音菩萨的救危济困,但还远远不至于此,这并没有达到佛菩萨度众生的真正效果。佛菩萨暂时给众生解了围,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接下来呢?接下来,被救的众生会在来生来世很自然地信奉佛菩萨、感恩佛菩萨。所以呀,皈依学佛的人和社会上那些知道有佛教的存在也不学、不信的人,往往区别就在这儿,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了多么高的智商,和伟大的品德,使我们听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就相信,而是因为我们在前世就已经和佛菩萨谛结了善缘。就像我们初次见到某个人,就会有个第一感觉,第一感觉有时好,有时不好,好与不好,看似偶然,只是一刹那的事,实际上也是对前世因缘的继承和延续,并不是简单的当下的好与不好。你看他不顺眼,看他顺眼的人多了;你觉得他好,别人就觉得他不好,这都是前世因缘的延续,所以我们能信佛,也不是自己了不起,自己善根很厚,或者智慧很高,往往是前世和佛菩萨结下了某些善缘。所以,佛菩萨帮了人、救了人,延伸下来,就是在以后的生生世世当中,众生能对佛菩萨产生好感,能够和佛菩萨和谐的相处。
以很好的关系作基础,然后,佛菩萨就要做一件很关键的事情——说法。最后都要归结在学修佛法上。学佛法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同于学习简单的佛教礼仪。我们学佛教的礼仪好学,上香什么姿势,上几根,拜佛什么姿势,绕佛怎么绕,进出殿门怎么迈腿,法衣怎么穿、怎么叠,信士之间怎么打招呼,到了殿堂里又该如何,这些仪规好学,知道了就能做到。但是佛法学起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前面说到,真正学佛是什么呀?是要改变自己!当然,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