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道~以戒为师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三皈五戒。成为佛教徒最少要皈依三宝,而且要受持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向、依靠的意思。根据佛说,众生从久远以来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生死,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非常痛苦。如果在汪洋大海中有一只让你乘搭的船只,你就觉得放心,好好朝向陆地,最终将达到安全的地点。皈依亦复如是,众生在生死业海中浮沉,要依靠佛、法、僧三宝船只的救度,好好朝向解脱的道路前进,最终达到解脱的彼岸。
(二)三皈依:
一、皈依佛:我们皈依佛,以佛为模范,以佛为导师,依靠佛来学习佛法,依靠佛的教导来修行。轮回生死中的凡夫,谁也不能依靠,唯有断除烦恼、脱离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引导我们走上解脱的康庄大道。这样的圣者世间少有,以佛法来说,阿罗汉、菩萨都具有这些条件,为什么我们皈依佛,不皈依阿罗汉、菩萨呢?待会儿我再做进一步的解释。
世间人敬仰神明、祭拜鬼神,甚至于一生中就依靠那个鬼神来保护平安,认为这些鬼神有能力保护他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就皈依他们所敬仰的鬼神。
现在我们皈依三宝,并非为了追求财物,追求平安,而是要在生死轮回中学习佛法、智慧以达到解脱生死。如果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一般的鬼神是绝对没有能力做到的,因为这些鬼神都有烦恼--贪嗔痴,那么,你皈依它们,你会学习它们的烦恼。依据佛法说,鬼神有一些神通,但是下一生可能堕落做畜生,也有可能做人,还在生死轮回中流转。所以天地一切鬼神都不值得我们皈依,因为它们还不够资格。
有些人相信世间有主宰者,就皈依上帝,他们认为唯有上帝能够带领人们解脱,那么,当一个人认为上帝真的能够让他
朝向解脱,这样的皈依就是属于正确的皈依了。如果一个皈依鬼神的人,只祈求鬼神保佑,这是不正确的皈依。但是到底上帝能不能帮他解脱呢?根据基督教的说法,如果你依止上帝,最后它会为你做最后的审判,看你这一生的所作所为,你对它的信心到哪里,然后它就审判你死后是生天--永生,或下地狱--永不得超生。不只如此,根据圣经的记载,上帝还会惩罚人,从这点来看,上帝的德行还不如佛。根据佛法说,佛有大慈大悲的伟大情怀,任何众生怎样得罪佛,佛都不会起烦恼,因为佛已经解脱烦恼了。佛更不会把得罪佛的众生打下十八层地狱,那是因为他们造业自己堕落,是他们自己的因果。佛的教导是:你自己做,自己受,即所谓的自作自受,这是很公平,很合理的。
如果你皈依了佛,遇到苦难时祈求佛,依照佛的慈悲,佛也会暗中帮忙你;如果你先背叛佛,后来遇到苦难又祈求佛的加被,佛也会为你伸出救苦救难之手。如果你皈依上帝,就不可以不相信上帝,不可以背叛上帝。如果你要皈依佛,要对佛有绝对的信心,才会来皈依佛。
刚才说伟大的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精神,这是上帝所欠缺的。再者,关于烦恼,上帝还会处罚人,会跟人讨价还价,但是却说人跟它讨价还价,佛就没有做这回事。以佛法来说,上帝是在天上,是属于天人之类;佛是三界的导师,就是人、天人……一切众生都会向佛学习。为什么呢?原来佛是一切智者,佛拥有一切智,佛对世间的一切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此,佛能够带领众生修行,佛开演种种修行的法门,能够指导众生怎样修行,所以我们皈依佛,把佛当成导师。
佛从无量劫发愿度化众生,施舍无量无边的生命来利益众生,所以佛对众生的恩惠是非常重,非常大,如果以恩重如山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佛还没有成佛之前,就以这样的心来利益众生了,更何况成佛之后。因此,我们皈依佛就能够得到佛的庇护,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
以佛法说,接受你皈依的人,必须三业清净,即身、口、意三方面都没有过失。佛就是三业没有过失的圣者,阿罗汉的身、口、意还有过失,菩萨也会有过失。
基督教徒认为上帝的身、口、意是没有过失的。那我们就可以这样问:我(广超法师)既然是上帝创造出来的,那我为什么不信任它呢?以佛法来讲,上帝的智慧就不够嘛。它应该只创造出不会做坏事的好人,比如世间的父母亲生下孩子,就一直以身教、言教来教导孩子,慢慢引导孩子向上,教导他们不要干伤天害理的勾当,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使孩子的生活更加美好;反观上帝,它并没有如此做呀!上帝创造人的同时也创造魔鬼,它竟然让人在伊甸园中面对魔鬼,这是上帝的过失!上帝应该像世间的父母一样,让子女在好的环境,在好的教育底下学习、成长。其实世间并不如基督教所说,是上帝创造的。佛说这个世间是因果现象,众生在因果中迷惑,这个过失的形成是因为众生迷惑无知,那么,佛就把世间的真相阐明让你明白,然后使你发心修行朝向解脱,这是以不同的角度来诠释。所以佛教徒要知道佛的恩德,佛的智慧,还有佛的三业清净,因此,我们皈依佛。
二、皈依法:凡是能够使我们弃除烦恼,调伏咱们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所谓皈依法,即依照佛法的道理在世间修行。佛依据不同的众生阐述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对一些法门都要生起恭敬的心,然后在其中选择适合我们的法来修行,最终依法的修行而朝向解脱,所以我们要以法来做为修行的准则。
三、皈依僧:僧就是僧众,其意是:和合在一起修行的出家众,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他们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然而这里的皈依僧,真正指的是皈依佛在世时,僧团中有很多证果的圣人,即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贤僧。这些圣者依据佛法修行,达到证果解脱,我们皈依他们,就是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修行,断除烦恼,证果解脱,这是皈依僧的意义。
此外,我们未必有机会遇到佛,反而有很多机会遇到出家的僧众。那么,僧众能够帮忙、指导我们修持,也是咱们的老师,所以我们也要把僧众当成老师来看待。
佛、法、僧合称为三宝,我们也可以以另外的方式来诠释:佛有如医生,其所讲述的教法有如法药,我们众生有如生病
的人,然后,生病的人找医生看病,医生开药方为病者疗病,僧众为病者看护。即是我们以佛、法、僧做为生死轮回的皈向,向他们学习修道。
让我们来看看咱们所皈依的三宝: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已经入灭,离我们远去;我们没有机会听闻到佛在世时,为其弟子所宣扬的教法;佛在世时的阿罗汉僧团也没有了。如此我们要怎样皈依三宝呢?
四、三宝的种类:
01、化相三宝: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在人间降生的释迦牟尼佛,就是佛宝;当时佛对僧众、居士们演说开示的教法,就是法宝;当时跟随佛出家的圣贤僧,就是僧宝。这是佛陀住世应化之际的相状,是佛在度化的因缘时期的三宝,称为化相三宝。
02、住持三宝:我们现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铸、泥塑、木雕、纸绘等的佛像,就是佛宝;在世间流传的经典,历代祖师、大德法师所开演的教法,就是法宝;我们所见到的佛陀弟子一脉相传,依佛陀的戒律、教导去修持的出家僧众,就是僧宝。这是在我们现在世可以遇到的佛、法、僧,称为住持三宝。
有人可能会认为木雕、纸绘、泥塑……的佛像怎么可以视为宝呢?根据佛经的记载,佛有一次到忉利天为生母讲法,佛到天上没几天,人间就过了三个月,当时人间有一位国王很思念佛,请雕塑家雕塑了一尊佛像,他就天天礼拜供养。佛从天上下来时,国王带着佛像去见佛,佛看见佛像就说:"在我灭度后,佛像能够在人间大行其道,接引众生。"为什么?原来一旦众生过去世有因缘遇到佛,遇到三宝,一看到佛像会生起善根的心,就会想到佛,想到皈依等种种的心,所以佛像也是一种宝--佛宝;同样的,虽然现在的出家僧众有很多没有证果,但是他们依然护持佛法,按照佛法的道理来为信众讲述、指导,那也是一种宝--僧宝。所以这些称为住持三宝。如果没有住持三宝,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僧,更何况是法呢?
03、自性三宝:我们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心性,跟佛没有差
别,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现在我们要深信:我跟佛是平等的。根据经典说,佛与众生是没有高低的,只是众生不知道,现在我们要懂得:我本身就具有佛的觉性,如果没有这个觉性,我就不能觉悟成道了,这是自性佛宝。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在它的显示中就告诉我们世间是苦、无常、无我的,这些是真实性的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观察到。如果我们仔细从中观察到,本来法并非一定要佛宣说,也不一定要记载在经典中。如果你在世间观察,法本来就具足,苦、空、无常、无我就在现前,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这是自性法宝。我们众生在一起,本来都在修行中,从过去一世一世修到今天,还没有解脱。那么,我们大家碰在一起,一起和合地修行,这是一种僧的行为,这是自性僧宝。因此,我们就会有所谓的和合生活,要去修行、觉悟。
这是佛灭后,古来大德告诉我们三宝可从这三方面来诠释。
皈依后,要知道我们是三宝弟子。有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皈依,有些人说:"我是皈依某某寺庙的。"这是不了解皈依的意义造成的,寺庙怎么可以让你皈依呢?不能。"我皈依某某师父。"同样的,师父也不能让你皈依。为什么?因为他是凡夫一个嘛。所以你要皈依的是:佛的觉--智慧;皈依法--真理;皈依僧--和合清净,这就是皈依三宝。
皈依不是皈依一样东西,也不是皈依那个雕像,我们要皈依的是从自己内心所生起的清净的心,而三宝就让你生起清净的心,最后朝向解脱。我们要相信心有这个能力做到,而我们去皈依。
皈依三宝后,佛弟子们应做些什么?按照佛说,一个三宝弟子应该依靠三宝的影响、加持,最后修行解脱。既然如此,皈依后的三宝弟子就得亲近高僧大德、亲近善知识,多向他们学习,然后经常听经闻法--法宝,然后依教奉行--依照佛法的指导去实践,最终能够解脱。所以皈依三宝后,就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依教奉行。
除此之外,三宝弟子还要尽心尽力、随缘随分护持三宝。为什么呢?因为三宝住持世间,使你懂得要皈依,要去学习,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事,让你生起正念、正知来学习,那我
们就有责任与义务来护持它,而且让三宝的功德远播,使更多人知道、受益,即所谓的弘法利生。而这项艰巨的伟大事业,绝非个人的能力可为,那就要与其他的佛教徒携手合作,或从旁协助他人完成,都有无量的功德,这就是护持三宝。
我们应该协助流通经典、协助弘法的事业等来护持法宝;我们应该供养出家修行的人,使他们安心修道,当他们修道有所成就,智慧增长之后,就能够为我们开示佛法,如此的来护持僧宝;佛是不用众生来护持的,相反的,佛永远在护持众生,众生没有能力护持佛,所以我们说护持三宝,其实需要护持的是法宝与僧宝。
皈依三宝后,佛弟子应当进一步守持戒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在家弟子皈依与受戒的仪式是一起举行的,没有所谓的皈依一个时期后才受戒。后来,众生的烦恼、根性越来越差,所以先皈依,等待信心增长,认为自己有能力了,才进一步受戒。
受戒是为了修行,为了避免犯过失,为了将来得到更好的果报,最重要是为了我们的身、口业清净。
(三)戒律:
佛法把戒分为二种:即戒与律。戒是有所不应为;律是有所应当为。意思是说,我们要戒掉不应该做的事情,要努力完成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受完戒之后,就要明白戒是什么,然后知道怎样守持。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所以佛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这个意思。
一、戒律的来由:因为众生的烦恼因缘造恶业而受恶报,所以佛制定弟子不应该做恶。因此,戒律也称为自通之法。所谓自通之法是:如果你不希望被别人杀害,你就不应该杀害众生,所以你应该戒杀;如果你不希望别人偷拿你的财物,你就应该戒偷盗;如果你不希望别人引诱、淫犯你的妻女,你就不应该引诱、淫犯别人的妻女;如果你不希望别人骗你,你当然也不应该骗别人;饮酒会神志不清,造成守持前面四条戒的困难,所以你就不应该饮酒。佛制定这些戒律时,并非规定弟子一定要顺从佛的意愿行事,而是说,如果你希望
在因果上得到好报,希望与其他众生和睦共处,就应该守好五戒。换句话说,守持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很应该做的事。
二、五戒的守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每一条戒都有它一定的范围让你去守持。
01、不杀生:
如果不能好好守持戒律,就发生犯戒与破戒的情况。犯戒者依然有资格持戒,破戒者就没有资格持戒了。它们的差别是:如果一个人不好好照顾身体、饮食不调生了病,这有如犯戒,但是他依然活着;如果一个人被人把头砍下来,就有如破戒,再也不能活了,不在佛门里面了。杀戒具足五个因缘,就是破戒。
A、所杀是人:其实杀生不一定是杀人,有时被杀的是畜生,但是这里是讲破戒,是指杀人。如果被杀的是畜生,那是犯戒。
B、作人想:你心中想是人,而要他死。如果你乱丢石头,不小心丢到一个人,把他打死了,当时你并不知道是人,这样就不是"作人想"。比方说,我们在黑夜中,没看清楚,把石头乱丢,结果把人打死了。
C、有杀心:在杀戒中,如果没有杀心,就没有破或犯杀戒。如果你有杀心,才会去杀,所以杀戒中的第一个关键是在杀心。所谓杀心,是你想要对方死,不管你有没有去杀他,不管你要以怎样的方式去杀害对方。
D、兴方便:即用刀、枪等杀,自己杀、教他杀、遣使别人杀等种种方法,令对方死。用这种种方法去杀人,都等于自己杀。
E、被杀者命断:所被杀的人的性命断掉。
02、不偷盗:
也称为不予取戒。因此,偷盗的意义是:只要别人没有给你,而你自拿,就是偷。要具足六个条件才完成重罪--破戒。
A、是他物:你所偷的东西是别人的。有时候会偷自己的东西,比如:你的一双鞋子被别人穿走,你觉得不再拥有它了,后来你在一个地方看到,你就把它偷回来,当时你认为鞋子
是你的,而且也确实是你的--自己物;如果你偷的鞋子是别人的,然而你认为是自己的,这是他物作己物想,两者都是偷。
B、作他物想:你很清楚那个东西是他人的,心中也想是别人的,此即作他物想。比方说,有些人到寺庙看到大殿上摆放着很多水果,他就拿来吃,他认为吃了会平安,这就是有偷盗的心。因为他知道东西不是他的--是他物,而且确实不是他的--作他物想。
C、有盗心:要有偷盗的心。是别人的财物,对方不给你,你想要占为己有的心念,就是有盗心。如果你是拿错或别人不要的东西,就不算是偷盗。如果有偷盗的心,才是犯戒。
D、兴方面:假借种种方法达到偷盗的目的。比方说,你把仇家的房子烧了,你并没有得到任何财物,这也属于偷盗的范围。
E、值五钱:所盗的财物值得五钱。这是佛按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国法制定凡偷五钱的人,就被判死刑,所以佛制定佛弟子偷盗五钱,就成重罪不可悔。当时的五钱是现在的多少钱呢?没人知道,总而言之,依据现在的国法,偷多少钱才判死刑而为准则。
F、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还要让对方认为他的东西不见了,而所偷盗的人认为自己得到了。比方说,有人寄你一百块钱,你就在他的面前说:"我把钱放在我的右边裤袋。"过后,你乘他没注意,把钱放在左边的裤袋,过后他要向你拿回钱。你摸了摸右边的裤袋说:"我没有拿你的钱。"虽然钱还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对方认为钱不见了,这是离本处。又如古时有人偷马,当盗贼从马廊将马的缰绳解开,马儿跑时就会叫,马主就追,偷马的人还没有认为得到马,而马主也没有认为他的马被偷走了,这还没离本处。
03、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淫欲的行为,都称为邪淫。在某些国家法律规定,一个男人可以娶几个妻子,那就不犯。依照佛法说,邪淫戒
要具足四个因缘才破戒。
A、非夫妇:行淫欲的人不是夫妻。
B、有淫心:在淫欲时,感受到淫欲的快乐。
C、是道:男人淫欲的道是阳具,女人淫欲的道有口、大小便处。
D、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心,以淫欲的处所(淫欲的道):口、大小便处与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那就是犯不可悔戒。有些人公开娶妾,妻子、家人都接受,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但是在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有个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果有人丧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
邪淫的范围,不只不得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是夫妇,亦有限制: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忌日,不得行淫;女人月经期间、妊娠期中、产前产后,不得行淫。除了阴道,不得行淫。如果在以上期间行淫,就是犯了邪淫戒,但是没有破戒。
犯邪淫戒的关键在于淫欲的心。因此,一个被强奸的人对淫欲感到非常厌恶,没有生起欢喜心,就不犯;如果她被强奸的时候,也觉得很快乐,这就犯戒。
04、不妄语:
不讲骗话。妄语戒要具足五个因缘才破戒。
A、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
B、作人想:认定对方是人。
C、有欺骗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D、说大妄语,即说自己是圣人,说自己证果。
F、听者领解:听的人明白所说的内容。如果你说大妄语,听的人不明白,那就没有破戒。
有时候,有些人会误会某人大妄语:在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心中以为自己证果了,他并没有欺骗别人的心,这不算大妄语,这是慢烦恼中的增上慢。
妄语可分为大妄语和小妄语二种:
所谓大妄语是讲自己是圣人,讲自己证悟某个果位,事实上你不是圣人,也没有完成那个果位。如此说大妄语的人,就
是破戒了。
所谓小妄语就是一般的骗话,骂人的粗话,搬弄是非、不三不四的话。小妄语只有犯戒,没有破戒。
05、不饮酒:
不可以喝酒。饮酒戒具足三个因缘成犯戒,但是可悔。
A、是酒:能醉人的饮料。
B、酒想:心中想喝酒。
C、入口:把酒喝进口里。
饮酒戒只有犯戒,没有所谓破戒。
三、受戒的条件:
根据佛法说,这五戒不可以自己发心受持,受戒是要举行一个受戒仪式,这有如基督教的洗礼仪式一样。如果一个人只自己发心受持五戒,而没有举行受持五戒的仪式,当然是可以的。以佛法说,如果你很乐意、愿意把五戒持好,你不去受戒,你是在行十善业;如果你有受戒,你就是持五戒的人。如果你受戒后犯戒,就有犯戒的因果;如果你没有受戒,中途有犯戒,你并没有犯戒的因果,但是你有罪恶,即有犯错的罪业。
什么是犯戒的因果?原来受戒所做的一切功德会增加一等,那你所做的恶事也会增加一等。就是说,当你宣誓要持好五戒的时候,你的心量发动会令很多天地鬼神知道,那么,一个人受了戒,如果去做犯戒的行为,就有如世间的人与其他的人签定合约,然后毁约,不遵守,别人就要找你算帐。受戒也是一样,我们宣誓要守好五戒,如果被自己毁了,结果就有罪加一等的果报。为什么呢?当你用很坚定的心宣誓要受持五戒,过后又不好好受持,这就违背了你的誓言,违背了你的心的因果,这样,你心中会造出恶行为而有恶的果报,所以就罪加一等。
我们再以世间的观点来看,如果一对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结婚,那么,他们随时都可以因闹意见而分手;如果他们举行结婚的仪式,在主婚官的面前宣誓共结连理,要分手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世间人已经认同他们的关系了。如果他们没有以夫妻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世间人是不大能够接受的。如
果他们是以同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后来分居了,世间人也不以为什么,可见,我们向大家宣誓了一件事情后,就会加强自己的信念,加强心的力量,那么,受戒也是如此。
如果你有向出家人受持五戒,那么,你将来受戒、持戒的功德就加一等;如果你犯戒了,你的罪恶也会加一等。我举一个例子:你打死一只蚊子,如果没有受持五戒,你只犯了杀业,并没有犯了杀戒。犯杀业的人将来会堕落,将来那只蚊子会找你算帐,你要赔它一条命;杀业是破坏别人的身体,将来你也会多病,这是杀业的因果。如果你受持了五戒而去杀死蚊子,那么,你都要承受以上犯杀业的因果,同时还会多加一条犯杀戒的罪--使你堕落地狱的因果。所以受戒的人与没有受戒的人犯杀业是不同的,有受戒的人会罪加一等。但是,如果受戒的人与没有受戒的人都把戒持好,受戒的人的功德也加多一等。比方说,你不杀生,我也不杀生,但是我有受持五戒,你没有,而我就多了受持五戒的功德。依据佛法说,受持五戒的功德足够让你生天;如果不受持五戒,只是行善,所修的功德不一定能让你生天。因此,对佛法有信心的佛教徒应该受持五戒。
决定受持五戒的佛教徒应该请求一位法师,按照佛制定的授戒仪轨为他传授五戒,经过了这个简单庄严的授戒仪式,他就完成了受戒。
当一个人受持了五戒,就应该学习认真的守持,不然会经常犯戒。那么,犯了戒怎么办?根据佛说,一个人犯了戒,应该想办法做忏悔;当你忏悔过后,就是一个清净的持戒者。
忏悔的做法:你将所犯戒的过失向一个持戒的人发露,然后发誓以后不再犯,这就是忏悔。当一个人忏悔罪业后,跟没有犯戒的人一样清净,因为他少了犯戒的罪。所以说,忏悔能够把犯戒的罪忏除掉。
如果有人犯了戒,然后忏悔,然而忏悔后又犯,犯了戒又忏悔,这样周而复始,那怎么办呢?以佛法来说,世间的凡夫俗子,对其心念、行为多数没有办法像修道人那样的把握,所以受了戒,必然会犯的。因此,佛说犯戒的人应当做忏悔。只要你在犯戒过后很后悔,就去忏悔不要再犯。当你在忏悔
的时候,的确认真想不要再犯,但是过后你没办法克制自己的烦恼,又再犯了。那你应该又再去忏悔,如此犯戒了,又去忏悔……你慢慢就能够改造自心,改造你的行为,最后一定能够做到不再犯戒了。如果你犯戒了不去忏悔,肯定你犯了又犯,绝对没有止息的一天,所以犯戒了去忏悔是正确的。佛没有说弟子犯了戒不准忏悔,忏悔了不准再犯。因为我们的心无常,没办法掌握,所以必须慢慢地改造。佛弟子受持五戒后,如果犯戒,通过忏悔不再造……最终就有能力达到持戒清净。
因此,中国佛教有这么一句话:"有持有犯是菩萨,无持无犯是外道。"意思是说,如果你因为害怕犯戒而不敢持戒,那么,你根本没有踏入佛门,因为佛门的修持次第--戒、定、慧,"戒"你都没有受持,那"定、慧"从何谈起呢?因此,如果一个人发心把戒持好,明知道自己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这样就是有持有犯。有持有犯是菩萨,他坚持把戒持好,最后就不会去损害众生。我们不要害怕自己持不了戒,永远站在戒的门外,那是错误的,应当赶快来受戒,坚持学习持好五戒,最后你一定能够把戒持好。我们持戒的态度是:不应该害怕戒律,应该害怕自己的烦恼心、愚痴的心叫自己不要守戒,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因此,我们对佛法的戒律要有这样的认识。
我在这里为你们讲述一个故事:佛在世时有一个莲华色比丘尼,她经常到处去劝说女众出家,当时那些有钱的妇女告诉她说:"我不能出家,出家后会犯戒的。"莲华色比丘尼说: "不要紧,犯戒就犯戒!""不行,犯戒会堕入地狱,怎么不要紧!"比丘尼说:"堕入地狱也不用紧呀!"那些人就笑她,怎么堕入地狱也不用紧呢?莲华色比丘尼就讲述她过去世的因缘:原来在久远世,莲华色比丘尼的前生是一个演戏的艺人,当时有佛教流传在世,她没有信佛,但是却在戏中饰演一位出家人。因为饰演出家人的因缘,在她后来的另外一世,遇到出家人,就生起欢喜心,然后她就出家了。演戏是一种娱乐,演戏的人有吃喝玩乐的业习,她出家后也是如此生活,不修行,犯戒、破戒,死后就堕落地狱。到了释迦牟
尼佛降生人间的时候,她也转世来人间,遇到佛又想出家,这就是所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因为她的出家业习一直增长,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她又出家、修行,最后证悟阿罗汉果。因为她看到,如果在佛门出家而犯了戒,就算堕落地狱,但是一旦你种下出家的因缘,将继续再出家,最终会有机会朝向解脱。如果因为害怕犯戒会堕落地狱,你就永远永远失去修道而解脱的机会,永远漂流在佛门之外。因此,她就说:"犯戒就犯戒!堕落就堕落!"我们对受持戒律也应该持有这样的态度,宁可受戒而犯戒,也不可无戒而不用犯,就是这个道理。
在家众受持五戒,那出家众受持哪些戒律呢?出家众受持的戒律有不同的层次:如果年龄超过二十岁的男众,出家后要受比丘戒,总共有二百五十条,因此,受比丘戒被称为守大戒;如果年龄小过二十岁的出家人,就受沙弥戒,一共守十条戒。因为比丘戒不可以向没有受戒的人宣说,所以我在这里为你们介绍沙弥所受持的十条戒:
A、不杀生
B、不偷盗
C、不淫
D、不妄语
E、不饮酒
F、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可以戴香花鬘、耳环之类的装饰品,也不可以涂香油、香水。
G、不歌舞倡伎、不顾往观听:即不可以唱歌、跳舞,也不可以去听歌、去看跳舞。
H、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可以坐舒服的桌椅,不可以使用很漂亮,很舒服的床,只能使用一般的桌椅和睡床。
I、不非时食:沙弥要过午不食,即过了中午就不能吃东西。
J、不抓持金银宝物:沙弥不可以接受金钱的供养,也不可以使用金钱。
沙弥十戒中的前面五条戒是与在家的五戒一样,但是在家五戒中的不邪淫,在沙弥戒中是不淫;后面的五条戒是帮忙修道最基本的戒:
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就是不要执著身体去擦香油、香水,鼻子喜欢嗅好、香的味道,这是一种贪。沙弥要戒掉对身体的执著,爱漂亮等等。
不可以唱歌、跳舞:唱歌,是耳朵喜欢听音乐,这是耳朵贪听;跳舞,身体好动,喜欢娱乐,这些都是沙弥应该戒掉的。
不坐卧高广大床:是要修行人避免贪着好的接触,接触好、软的感觉会生起贪爱。
过午不食:当一个人要修行,吃太多容易昏沉,所以佛制定过午不食。
不抓持金银宝物:当一个人出家修行,就不应该再收藏金钱,只要接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就能够过生活了,所以不需要使用到金钱。如果出家人接受金钱,在家人就不会供养了。佛在世的时候,就发生过出家人接受供养,又再用钱购物的事情。结果居士们认为出家人如此有钱,那又何必接受在家人的供养,自己去买东西算了,所以沙弥十戒中不许沙弥收藏金钱。
其实,这十条戒是协助修行人收摄六根,以便修行,所以持戒是修行最基本要做到的事项。沙弥到了二十岁,就要守持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如果是女众--沙弥尼也要受持十戒;当沙弥尼长大到十八岁,十九、二十岁之间,要受持式叉摩那戒;到了二十岁,就要守五百条的比丘尼戒。
佛有为在家人的修行需要而开一个方便,就是所谓的守八戒;八戒又称为八关斋戒。因为在家人有家庭负担,没办法出家修道,但是佛允许他们一日一夜到寺庙中过着出家的生活,那时他们要受持修行的戒。因此,佛就制定在家人守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不止有八条戒,其实是九条戒,其中第九条是斋;所谓斋,就是过午不食的意思。所谓关,是闭关的意思,即是你不要在寺庙中乱跑动,在里面安心的修道,这样就是受持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A、不杀生
B、不偷盗
C、不淫
D、不妄语
E、不饮酒
F、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
G、不歌舞倡伎、不顾往观听
H、不坐卧高广大床
I、不非时食
如果在家人受持好八关斋戒有什么功德呢?中国人所认识的玉皇大帝,即佛教中所说的忉利天天主--帝释,就是在过去世因为守持了一日一夜非常清净的八关斋戒,使它成为忉利天的天主的。因此,帝释天王很喜欢人间有人守持八关斋戒,所以派遣部下--四大天王每一个时期--六斋日来人间巡查,看人间有没有人守持八关斋戒。如果有人守持好八关斋戒,死后就能够生天,它知道天上的天人会增加,就很高兴。因为它高兴,就会降福人间,让世间人得到一些好处。
六斋日(农历每月)
A、初八
B、十四
C、十五
D、二十三
E、二十九
F、三十
注:如果那个月份只有二十九天,六斋日的最后二天是二十八和二十九。
守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就可以得到生到忉利天的因果,可见八关斋戒的因果是非常重的。因此,当你们要发心到寺庙守持斋戒的时候,要非常小心。既然守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就能够令它转世为帝释天王,如果你在这一日一夜中不小心犯戒,因果也非常严重,可令你堕入地狱。就是说,守持八关斋戒的因果比守持五戒还要严重,因为守持五戒是要一生的时日,八关斋戒只要一日一夜而已。因此,任何人在受持八关斋戒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可以随便犯戒,千万不要说:"有持有犯是菩萨……"应该绝对不犯,这样功德就很
大。因为只是一日一夜而已,做得到的!
四、戒律的重要性:
佛特别强调戒律是修行的基础,佛在入灭之前,阿难尊者曾经问佛:"佛呀,您现在八十岁,老了,要圆寂了,当您涅槃后,世间人要以谁为师?世间有这么多阿罗汉,谁能够当老师?"佛没有说任何一个阿罗汉能够当世间人的老师,反而佛说:"以戒为师。"由此可见,就算有阿罗汉在你的面前,佛都不说以阿罗汉为师,而是说以戒为师,更何况我们现在很难遇到阿罗汉,我们也应当以戒为师。可见戒是非常重要,应当守持的,况且戒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条戒,肯定你做人有缺陷。因此,我们要做好人,能够保持人身,就要坚持把五戒守持好;如果五戒都没有持好,人身都保不住,你还说:"我要修行,我要解脱。"那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五戒,把它持好。
要持好五戒并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在家居士的内外恶缘缠绕,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经常很容易犯戒,也有很多时候没有犯戒,却认为有犯戒。我现在就举例子来讨论:
比如,有人受持不饮酒戒,他没有喝酒,但是有很多的中药是用酒来配制的,他也不敢喝。这是他不明白戒律,佛制定戒律是为了戒掉我们贪嗔痴的烦恼,戒律不是跟你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戒律是要戒掉不良的行为。如果你生病需要喝酒配药,那么,你这样喝并没有犯;如果你没有生病,你随着自己的喜好而喝酒,即随着你的贪嗔痴而去喝酒,那就犯。如果在生活中,为了应酬就不可以喝酒,因为那是不需要的,如果你喝,那是你顺着别人的错误看法,你以为是对的而饮酒,那就是犯戒了。所以受持酒戒,不能奉陪他人去喝,但是吃药配酒是为了治病,是可以的。
有很多人经常会犯小妄语,但是有时候说小妄语是不犯戒的,这叫做方便妄语。比如有些东西你不要让别人知道,如果让对方知道,对谁都有害。因此,你只好讲妄语,你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比方说,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强盗要杀某某人,如果他问你:"你有没有看到某某人从这里经过?
"你明明看到,但是你要跟他说:"我不知道,我没有看到。 "这就是方便妄语。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妄语给别人利益,使得被追杀的人避免被杀,你又使那个要行凶的人不会造杀业,你这样骗他是使得大家都好。要记得喔,我们受持妄语戒是要戒掉我们贪嗔痴的心,现在你讲妄语,不是为了满足你的贪嗔痴心,而是为了给众生利益,你很清楚你给他好处,那么,那样讲不犯。
偷盗戒很容易犯,尤其是很多人使用盗版的电脑软件,就是一种偷盗。因为正版的电脑软件很贵,有些人买不起,又要使用,但是又不知道好用吗?你开始不熟悉,不肯定它,你不能决定要不要买,那就先试用。试用到一个时期,你认为很好用,而实际上你已经要用它,你在使用它,那你就应该买。如果你心中还在尝试用它的阶段,还不是想要使用这个东西,你暂时这样用,这叫做暂时借用,以佛法说,这是允许的。但是你真正在使用的时候,就不能说是暂时借用了,那个时候,你就应该买;如果你不买,就犯戒。在世界各地的电脑使用者,很少人买正版的软件,这是因为正版的软件昂贵,不愿意付那么多的钱,又想拥有别人的东西,其实这就是一种偷盗。
五、总结:
戒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你的行为还经常侵犯众生,将来就要堕落了,你还说要修行解脱,这是很难的。你在修道的过程要知道,戒能使你的行为清净,在南传佛教的名著《清净道论》或大乘《维摩诘经》中都有讲到《七净华》(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即修行的第一步要身、口清净--行为清净,就是戒清净;当戒清净后,才能够达到心的清净。外在的行为比较粗,你能够做到清净了,心才能够清净。因此,我们要达到心清净,就应当先守好戒。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