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宁波鄞州区的阿育王山,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创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据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阿育王寺闻名外,不仅因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于它有一座举世瞩目的舍利宝塔。
相传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前2世纪),在波吒利费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阿育王还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
这19座舍利塔中,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晋会稽鄮县塔,即今浙江鄞县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宝塔。关于塔的建造过程,有许多奇异的传说。
据史载,晋义熙元年(405年),为了保护佛国珍品始建塔亭覆护。后人也有把义熙元年(405年)作为阿育王寺的创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级木浮图,并创建殿宇,初具寺庙规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兴建殿堂楼阁,并赐寺额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因为舍利宝塔的存在,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赏赐和殊遇。如北宋仁宗赵桢,曾请阿育王寺大觉禅师怀琏,在化成殿询问佛法大意,并赐颂诗17篇,留住数载。直到英宗赵曙即位,才恩准大觉禅师回山的要求,并赐诏一道,内有“凡经过小可庵院,随性住持、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等语。
大觉禅师回阿育王寺后,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阁,用以供藏仁宗的御书偈颂和英宗的手诏。宋哲宗元佑元年,苏轼撰《宸奎阁碑铭》一文,详述建阁经过。现宸奎阁已毁,《宸奎阁碑铭》尚存舍利殿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赐名“阿育王禅寺”,称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际,佛殿数度倾圯。现存寺庙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钟重修。
今天,阿育王寺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历代碑碣、石刻以及经藏古籍等文物。有唐范的书“常住田碑”、宋张九成撰书的“妙喜泉铭”和元、明、清历代碑额、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有宋高宗御书“佛顶光明之塔”、宋孝宗御书“妙胜之御”、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等许多匾额和十大橱“钦赐龙藏”经卷7247卷等珍品。
阿育王寺占地6万多平方米;房屋600多间。建筑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1987年有僧侣70多名。进入山门后,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楼;东侧有钟楼、念佛堂、客堂、先觉堂、大悲阁;西侧为大坛、祖师殿、傅宗堂、碑阁、方丈室(承恩堂)等建筑。
四周还分布着养心堂、退居室、文物陈列室、引堂寮、拾翠楼、朴青阁、白云竹院、普国塔院等殿堂楼阁。整个寺院古朴庄严,结构完整,殿堂庙宇与苍茫山色融为一体,山因寺增辉,寺为山添色。
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渊源
最早确切记载古鄮舍利塔的是唐时的《法苑珠林》。
书中说,西晋太康二年(231年)并州猎人刘萨何以猎以业,得病将死,冥冥有胡僧告知他,一生杀生太多,死后将入地狱。并告诉他,会稽地有古塔,阿育王所造,找到塔可消灾减罪。刘萨何改名慧达后,虔诚寻塔至浙东鄮山乌石岙。“忽于中夜闻土下钟声……三日间忽有舍利宝塔,从地中涌出。灵塔相状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层露盘,似西城于阗所造……”
他在塔基旁打坐三日,虔心祈祷。忽然,塔基上方神光焰发,接着有一座小小的四方宝塔从地下踊出,塔高一尺四寸,方七寸半,颜色似青非青,质地似石非石,灵盘五层,窗开四面,中悬铜磬,每有钟声发出,清音悦耳。塔内座基上供着一颗舍利,色泽晶莹,神光焕发。绕塔身上,精雕细刻着菩萨佛像,若注目细观,可见佛菩萨百千形相,手足面目都极细备。刀斧神功能精细至此,真是非人智可及。
慧达得此小舍利塔后,在塔基上搭建了一座佛龛,把它供奉在里面。令当地人惊奇的是,此龛建成后,群鸟无一再敢来此处栖息;渔夫若来此地河中打渔,肯定连一条小鱼也逮不到。
新旧《阿育王寺志》都记载,涌出舍利之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晋安帝建塔亭,20年后文帝增建祠宇,造三层木塔。
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僧人昙摩密多将慧达立的佛龛加以开拓,建起一座寺塔。
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崇信佛法的武帝亲拨款项,在鄮塔边上建起殿堂楼阁,并赐号阿育王寺。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武帝诏命越州守臣萧察重修阿育王寺塔,规模扩大,楼宇巍峨,舍利常现瑞相。
各地来礼拜阿育王寺的香客信众常年不绝,在寺东北、东南各三里的山头和山坡上,有人发现了佛的左右足迹,硬石之上,两只足迹清晰可见,无不叹为稀有,但谁也说不上,那两个足迹是什么时候留在山石上的。
在寺北二里,有一潭深水,被称为圣井,也屡现神瑞。那池水中有一条鳗鲤鱼,极有灵性,人若到池水边念经朝拜,那鱼便会应声游上水面,摆尾答礼。当地人将这条鱼称作鱼菩萨。隋朝末年,有恶贼经过,听说此事后,动了歹意,来池边佯作礼拜,当鱼浮上水面时,猛然抽刀斫之,将鱼尾砍断。鳗鲤鱼沉入水底,从此再也不现水面,若有人真心来此朝拜,它至多在水中搅起一点水花而已。后来,有个出家人来拜阿育王塔,独居荒凉之地,乞食颇不易,有个患脚疾的老婆婆,不知打哪来的,天天来给这个出家人送饭食,送后就走。有人悄悄跟在这个老婆婆身后,想看看她住在何处,只见她走到池边,一霎眼就不见了。不禁恍然大悟,这位老婆婆正是此水中鱼菩萨的化现啊!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有个敏法师听说阿育王寺种种祥瑞,带了他的众弟子来此礼拜,同时跟寺里的僧众谈经论道,在寺里呆了一个月。一天夜里,敏法师的弟子见夜色中影影绰绰,似有西域模样的僧侣百余人绕塔行走,颇感神异,白天便问寺僧,寺僧笑答:“在我们这儿,这是常有之事,不足为奇,很久以来,每逢佛教四大吉日或举办斋食,夜里便常可看见胡僧来此绕塔或颂经赞呗……”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会稽一个名叫张太玄的居士来阿育王寺礼佛,是夜挂褡,跟一个法号智悦的和尚住在一起,半夜,听到屋里有念诵金刚般若声,了了分明,两人静听不语,直至一部金刚经全部诵完,张居士与智悦和尚一起起床寻视,毫无踪影,始知这是神明显现之
南宋咸淳末(1174年),魏王愷用黄金造护塔而藏舍利塔于其中。不久宋孝宗降旨送舍利塔入临安皇宫,并为阿育王寺题额“妙胜之殿”(今存)。1196年,曾于30年前朝拜阿育王寺舍利塔的日本重源和尚运来大木重修舍利殿,他回日本后弘扬中国的舍利崇拜,也建有舍利塔。
入元之后,阿育王寺曾将舍利塔护送至遥远的上都(今内蒙古),又转北京各寺。明万历时,太后赐藏舍利的铜塔……如此种种,可见历代对于舍利塔崇拜至极。据《阿育王山志》记载,清、民国时期,多次重修舍利殿,并修复荒废多年的乌石岙东塔院。
文革期间,阿育王寺的舍利塔暂由国家库房保存,舍利塔外护石塔砸毁,在1979年才重修恢复原貌。
阿育王寺神奇无比的舍利塔历经劫难,但始终享受无上的荣耀,如今仍是浙东的镇寺之宝。
形制
今浙江宁波鄞县的阿育王寺塔,屡经兴衰毁建,其最初发祥地即由此而来。在该寺的舍利阁上,今日还珍藏着一颗绿豆般大小的舍利子,色白,略黄,据说即为当年慧达由鄮山地下祈出之物。
悬有真身舍利的四方形铜质宝箧塔高约0.4米,用银丝吊一颗绿豆大小的至宝于小窗孔内,一般秘不示人。而宝塔外护的石塔,据称明代遗物,高4米,每边宽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单层宝箧印塔,顶部镶嵌宝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释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图像,通身漆朱贴金,依然华丽灿烂,在阿育王寺舍利殿的中心,神秘而庄严地熠熠生辉。
近代高僧渊源
虚云大师五十八岁(光绪二十三年)
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母亲真人的模样,只是见过画像而已,每次想起,不觉心痛,发愿前往宁波的阿育王寺顶礼佛主舍利子、并燃指供佛,以超度父母。
拜舍利,每天从夜里三更起,一直拜到晚上开大静。每天一定3000拜。一天晚上在坐禅的时候,似梦非梦,忽见空中金龙一条,飞落于舍利殿前的天池内,龙长有数丈,金光晃耀。我骑上龙脊,即腾空至一处,山水秀丽,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看见母亲在楼阁上瞻眺,我即大叫:“母亲,请你骑上龙来到西方去。”龙即下降,梦即惊醒。醒来觉得身心清爽,境界憭然,平生梦母,只此一次。
从那时起,每次有人来阿育王寺瞻仰舍利子,我都要参加。我瞻仰舍利子,初次看时,只有绿豆大小,紫黑色;到了十月半两藏拜完再来看,还是和原来那样大,但颜色变了,已变成红色,且有光泽;以后再拜,再来看时,已大如黄豆,颜色变为一半黄色,一半白色,至此确信舍利因根境而示现。我因为急于求验,每天增加拜的次数,不想,大病顿发,寺院中多方施救,费财费力,也不见效。众人都以为我的世缘已尽了。对这些,我全然不顾,只是燃指供佛这个心愿未了,所以心生焦虑。
到了燃指的前一天,众人因为我大病不起,都不同意我明天的燃指,恐危险,我坚决要参加。十七日早上,数人轮流扶我上大殿礼佛,经种种仪节礼诵,以及大众念忏悔文,我一心念佛,超度慈母。刚开始尚觉痛苦,继而心中渐渐清定,后来智觉朗然,当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时,我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一齐竖起,指燃毕,我自已起立礼佛,不用人扶。此时已不知自己身体有病,步行酬谢大众,自己回的寮房,众人都感叹不已。
第二天,用盐水泡了一天,没有流血,几天后,皮肉就长好了,渐渐地我又可以上大殿拜佛了。这一年,留在阿育王寺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