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经的全名是《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汉译四种,首译为竺法护,译于西晋秦始三年(267),名《仁王般若经》。次译为鸠摩罗什,译于姚秦弘始三年(401),名《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三译是真谛法师,译于萧梁承圣三年(554),名《仁王般若经》。第四译是不空,译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现流行的经本是姚秦之时鸠摩罗什大师所译。
释尊住世时,拘萨罗国(都舍卫城,故又名舍卫国)国主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国国王,为了护国,祈求人民安乐,咸来耆阇崛山,请佛演说护国因缘。是时十?河沙数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听佛说法。此即《仁王护国经》之由来。
全经共分八品。第一品为序分,是绪论。中间六品为正宗分,是全经主体部份,是正论。最后一品为流通分,即结论。中间六品全是说的护国之道。
护国之道,分为内护与外护。故第二品(观空品)到第四品(二谛品),这三品说内护;第五品(护国品)到第七品(奉持品),这三品说外护。就佛与众生来说,诸佛为内,众生为外,就众生来说,身心为内,身心之外的国土环境为外。所谓护国,就是营造一个美好清净的社会环境,亦即众生赖以生活的外在境界。外境的美好,在于先从自心清净做起。自心不净,人所生活的环境当然不能清净。所以经中深刻阐扬先护内在身心而后护外在国土环境的深刻道理。
有些人以为诵读《仁王经》,只在消除外在祸患灾难,只要消灾免难,自然国泰民安,天下稳定。我说这是一种误解,也偏离了经义。经中明明告诉我们:护国是外护,护心是内护,要护国,首先要护自己的身心。护持自心,清净不染,才能谈到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改善人与社会的关系,改善人的外在环境,才能真正消除外在的一切灾难痛苦。所以,根本在改善自心。改善自心的根本途径在启发心智,增长智慧,走出迷误,破除妄执。所以佛在仁王经中反复讲说护国先要护心,护心先在体悟般若智慧。
般若思想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仁王护国般若经》由经名即可知,本经属般若经系的圣典之一。般若(prajna)是梵语,翻为中文,即“妙智慧”之义。这一智慧,非凡夫所能知,是佛陀菩提树下进入禅定,证悟而得。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遭遇,一切存在,皆依一定的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而生,也依一定的条件和关系而变而灭。这一过程的一切现象,或曰宇宙万有的现象,佛家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它,叫“法相”,而“法相”可以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各别各异的现象,但其本体,即各种现象、宇宙万有的本体,佛家又用一个词来称呼它,叫“法性”。这个“法性”是万事万物万象的共性。这个共性是甚么呢?本经《观空品》中说:“以诸法性,悉皆空故。”这个共性(法性)就是“空”,所以“般若性空”,性空,便是般若思想的核心。
现象皆有,共性为空。般若在解析这个“空”义时,有三个重要的内涵:一、诸法无永?性。世界上没有永?不变的事物。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生有新陈代谢,法有生住异灭,一切都在变化不居之中。变化发展是动态的,就是“行”,所以又叫“诸行无常”。无常就是不能?久,不能永?,无永?就是空。二、诸法无独立性。任何事物的存在,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各种条件(因缘)的和合而生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单独存在。“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没有父母,哪有儿女?没有父母子女,哪有家庭?事物不可能孤立存在,亦不可能独自产生。事必有因,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前述无永?性,当然因缘(条件、关系)也无永?,缘聚缘散,刹那生灭,所以因条件而生、因相互关连而有的“有”是假有,是暂有,无独存性,无自主性,所以又叫“诸法无我”。无独立的存在,无独存的自主,故谓“无我”。无我即空。三、诸法无真实性。一切不能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常不变的主体在哪里?一切都因条件的支配而生,一切都由因缘的聚合而存在,既非自有,亦非自成,无自主(我)可言,无自性可得,那么“真”在何处?世人把假有视为“真”,只是一种错觉。视无常为常,视无我为有我,错把假相作真实,这就是最大的迷误。了中法师说得好:“有人认为科学的认识是真实的,其实,科学的知识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也就是说科学是不断地修正过去认识上的错误,所以才成其为科学,所以世间的知识永久是今是昨非,哪有固定不变的真实性可说?”本经《观空品》中云:“若着名相,分别诸法,六趣四生,三乘行果,即是不见诸法实性。”六趣四生,是世间法,三乘行果,是出世间法,都是执相分别,是从名相上分别而不见诸法实性。诸法本无实性,所以说诸法实性(共性)即是空。
世间诸法--一切现象,一切事物,一切过程,一切的一切,无永?性可得,无独存性可得,无真实性可得,这就是般若性空,就是般若智慧。这就可见般若思想对宇宙万有的思考多么深入,多么透彻;对人生整体的体会多么深刻,多么明亮。
我们学佛,我们诵经,我们修行,我们祈愿,不就是为了获取这一甚深般若智慧么?获取般若智慧,就是悟空。能够悟空,就能帮助我们破除世俗的偏执,帮助我们走出人生许多的迷茫、困惑,或曰误区。人世间的痛苦,不外乎两类:内苦外苦。内苦,来自自身自心,所谓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皆是内苦;饥谨、战乱、水灾、火劫、地震、寒泠、恐怖袭击、天灾人祸,皆是外苦。不论内苦外苦,其根源皆在人类自身。时至今日,科学技术愈发展,物质生活愈发达,市场经济愈繁荣,而人的精神世界却远远没有跟上,信仰危机日益突出,人生迷茫日渐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膜、争斗、残忍则愈演愈烈,社会悲剧无日无之,打开每日报纸,自残残人,自害害众,触目惊心。贪嗔痴慢,陷于迷误,苦难丛生,何日解脱?自心不护,谈何护国?
《仁王经》告诉我们:十六大国的国王,志在护国,只有护国,人民才能安乐。而佛教的护国之道,是在一切人自护其心,护心就靠获得般若智慧,体悟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都是各种关系、各种条件的相助相成,彼此在相助相成下才能生活,才能减少灾害和痛苦。既然需要大家相助相成的缘才能生活,怎能够去谋害、算计、损人、伤天害理呢?损人、害人、伤天害理,到头来只能是伤害自身,所以护国之道首在护心,护心之本,在体悟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度脱苦难,到达自在解脱的彼岸。成就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仁王护国经》的主旨,也就是般若智慧为护国的解脱法门。
《仁王经》依般若胜义启示我们:因缘生灭,即是因果。只有深信深明因果关系,才能走向正道,建立生命的价值。导人种善因得善果,这就是功德;启人除恶因,免恶果,这就是功德;忏悔共业,大家弃恶修善,出迷入悟,这就是功德;大家都来参加仁王护国祈福法会,为了国泰民安,社会祥和,全港繁荣,有一颗善心,共发菩提愿,这就是功德;诵读经文,行解相应,依教奉行,受持不失,这就是功德。所以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能生一切诸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主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这就是护国、护众生的最胜功德。
本经不仅开示了护国之道,护国之法,而且也开示了启建仁王法会的方法,即众人诵经功德最大,但诵经必须如法虔修:严饰道场,令生敬信;四事供养,安心讽诵;行事如仪,观想祷念。观照般若,成就圆满功德。
中国自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9年),即开始设立仁王护国法会,专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以祈消灾除难,国泰民安。今次香港佛教联合会应十方善信之请,会同本港各界诸上善人,于二零零三年元旦共同启建万人祈福法会。是日,香港大球场内,灯饰幡幢的壮观,庄严隆重的行仪,觉光长老、本焕长老、永惺长老率诸山大德主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中央驻港联络办主任高祀仁、律政司司长梁爱诗、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大会赞助人杨钊大居士、郭鹤年先生等嘉宾莅临主礼,上香。法师们清亮高亢的梵呗,犍槌的和谐,五万信众虔诚礼敬,同声诵念,都是无比的护国功德。藉事显理,化导众生,为生者祈福,为亡者超度,为造诸恶业者洗净过失,为善信植福增慧,共达护国弘愿。我们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香港繁荣安定的深度关切,感谢所有参加祈福法会的各界人士,参与胜会,即是无尚功德。恭诵《仁王护国》圣典,虔修斋供,因缘殊胜,以此法会功德,必将消诸罪愆,解诸冤结。福因修积而得,障以忏悔而除。必将带给大家身心安乐,社会祥和。我们祝愿:焚香礼佛送旧岁,仁王护国迎新年。一瓣龙涎薰法界,全港迎福乐清平。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