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心经》——何为五蕴皆空

发布时间:2023-09-20 01:20:42作者:心经问答网
《心经》——何为五蕴皆空

心经第一节就说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一开始就讲到了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佛教要解脱生死、超越轮回,可以说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追求一个自在的人生。我们在很多寺庙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块匾,叫做“得大自在”,这就是我们学佛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一个境界。那么观世音菩萨他当然已经得到了自在,所以也可以称他为“观自在菩萨”。他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行”就是:运用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法。运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刚才我们解释了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用一种智慧来解脱,智慧解脱有深的层次和浅的层次,佛教认为早期的佛教所得到的只不过是个浅层次的智慧,而到了大乘佛教则获得了一种深层次的般若波罗蜜多,深层次的智慧。观世音菩萨在运用这个深层次的般若波罗蜜多观察问题的时侯就照到了五蕴皆空,于是就用五蕴皆空这样一个道理来救度一切苦难中的众生。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那么什么叫五蕴皆空呢?五蕴是佛教对一个生命体的一种界定,也就是佛教认为任何一个生命体它都是因缘的聚合オ有的。那么作为一个生命体,是哪些因缘聚会呢?就是五蕴聚会。五蕴就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因缘聚会了,就有了生命体。这个五蕴里面,旧的翻译也有翻译成五阴,蕴就是集聚的意思。这五个因缘集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生命体,五蕴里面实际上就包含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其中“色”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形形色色,既有形状也有颜色。拿佛教的话来讲,色的意思是有质碍的,所谓有质碍的就是透不过去、挡住了的。我们看东西如果一下子都透过去了,那么什么形状也看不清,正因为光线透不过去,我们就看出这个形状来了,是方的、是圆的;同样的,颜色也是这样如果都透过去了,什么颜色也看不见:透不过去才可以看见它是红额色的、蓝颜色的、黄颜色的、绿颜色的佛教给色的定义就是质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种物质。色也可以说是一个生命体的物质的层面,也就是我们有些时候讲的色身、物质体。

那么剩下的受、想、行、识都是指生命体精神层面的活动。“受”就是接受、领受、接纳,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相当于一种感觉。比如说个人就有眼、耳、鼻、舌、身五官眼睛能够看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颜色,耳朵能听各种各样的声音,鼻子能够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舌头能够尝各种各样的味道,身体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感觉它是软的还是硬的,这就是受。

“想”就是把这些感党综合、集合起来,相当于形成一个比较整体的感受。我们慢慢把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了,就会在脑子里面形成这个东西是个圆形的、是一个红色的、有一点微微的香味的,去摸摸它是硬的,这样一个整体的感觉就叫做想。

“行”就是一种行动,采取一种动作,对外在的东西我们看到的这个东西去对它采取一个动作,就叫做行。

最后这个“识”,就是一种分辨、分别。这个是个什么样的东西,那个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这是我,那是你,那是他,作为一种区别、分别。一个生命体通过色身,再通过受、想行、识的精神活动这个生命体自我有感觉了,就是我。

对一个生命体的形成,佛教就认为是五蕴的集合才有的。五藴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有色身,又有各种各样的感觉,还有感觉所形成的对外在世界的分别,都会感觉到这些东西是非常实在的。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尤其是我,这个五蕴一色、受、想、行、识就形成了我,我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主体。于是有了我,就眼其他的人分别开来了,有了你、有了他,不光是有个你、有了他,还有我们世界上存在的千姿百态的东西。

五蕴皆空佛度一切超脱自我静心领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