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前五年,弟在北京,一日正念佛次,忽起大恶念,骇极,汗出如洗,竟有数日不敢作功课,嗣思生平绝无此想,何来此念,殆多生业种乎?稍稍自释。然究疑莫能决。后叩诸谛老法师,谛公曰:“此多生种子,今为佛力熏逼而出,由此加功,即可拔去根株。
弟修净土,亦已十年,然至今尚因循於第二第三两层之间,乍前乍后,绝无进步,至为惭愧!若第四层功夫,特依据经教而陈述之,弟犹未能达此境也。又此四层亦依言说方便,立此次第,实则或前后互起,或一时并现。亦有人念佛甚久,无甚出入;或念之未久,境界甚佳者。此视根性之利钝,业障之浅深,功行之勤怠,随人而异。
总之,无论何人何时发现何境,必须审其利病,知所修治,乃为最要。所虑者自不审知,所以宜常亲近善知识也。更有进者,用功固应求证念佛三昧,但不可着急求之,功到自能证得,非可强求。即令生前未能亲证,但须真修切愿,临终必能蒙佛接引,不可自馁也。至要至要。
(六)《观经四帖疏》、《无量寿义疏》、《往生论》、《净土十要》各一部,五彩及不着色三圣像各一幅。一并奉赠,即嘱寄上。其《四帖疏》等书,如六谦先生有未见者,请与共读之可也。
(七)三业清净之法,最好一心念佛。盖一句洪名,无业不销,无德不备故也。
(八)在家人应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也。兄今杀、酒已戒,而盗等之戒,平素之立身行事,已立其基。今复致力防检,更自易易。夫戒有止持、作持。如坚持五戒,止而不为,是名止持。自己止持,复劝他人止持。以及不杀且放生,不盗矣且布施之类,是名作持。布施非必财施也,教人以佛法,曰法施;设种种方便,令人离恐怖,得安乐,曰无畏施。持名而得一心不乱,即是定,非必坐禅也。兄能信入净土法门,即是莫大慧根。若於念佛之暇,将净土教义探讨明白,大足启发智慧。且因此己既增长道力,并得开发他人信心,益莫大焉。至於根本大智不可强求,果能一心不乱,则性光朗耀,彻体圆明矣。
右列八条,念佛之道,用功之方,一一备具,请由此门而入。以兄之至诚至勇,证道何难哉?不胜欣盼之至!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