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落五蕴的香蕉叶
通过五天的静坐,诸位这几天应该都非常努力。各自在心情上、在见地上都有所突破。头一天跟大家讲过,其实我们打七,只要五天就够了。你们够了没有?为什么讲五天够了呢?因为我们要掘地五尺。人家是挖地三尺,我们要掘地五尺。这五尺就是----
第一天,我们需要舍弃色蕴。对于一切物质的世界,从内心当中彻底放下。第二天,我们要对于受阴,就是一切苦、乐、涩的感受,要放下。第三天,把自己沉旧的想法、所有的观念全部舍弃。第四天,看到自己内心不停流动的念头,这个动态的行蕴,也要舍弃。第五天,就是把我们对人生世界的认识,这种识蕴,就是分别念,也通通要舍弃。
假如对于物质的、精神的色法世界、心法世界,全部从我们自以为是的执着当中连根拔掉,那就证得《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心经的核心要点,就在于“照见五蕴皆空”,从而显现出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的内在的真心。这是一条解脱道,明心的证体的路程。就好象剥这个香蕉树皮,看上去好大的一棵香蕉树,当每一张香蕉树叶剥下来之后,发现里面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香蕉树,它只是叶子,每一张叶子的梗,综合在一起,看上去象是一棵树。
我们这个人生,看上去有思想、有境界、有分别、有动摇、有色身、有生活,还有外在的世界,种种的现象,非常逼真;当你在静态下去观察,去一层一层地剥落我们无始劫来的执着,剥到最后,你就发现:诸法空无我。这就证得了禅宗所讲的本体,也就是打开我们的本来面目。
会痛的受与不会痛的想
如果连自己的五蕴都还没有看清楚,你不能分辨色法和心法的概念,也不了解觉受和思想的区别。坐在那里腿痛了,苦受开始。你还在那里想,这个很痛,怎么办?这个想的本身,它不会痛,它只会想。痛和想,这是两个概念。痛就是受蕴;想,就是想蕴。坐着舒服的时候,你觉得很舒服,舒服的感觉是受蕴;想到自己舒服,这是想蕴。我们的想蕴一直在颠倒,乱想;受蕴就受到了身体和思想的局限,从而产生苦、乐、得意、失意、高兴、难过的各种情绪。
所以每一种觉受产生,它的背后,都隐藏着它的想法。假如你想法没有了,你的痛苦也就没有了。所以受蕴比想蕴要更加粗,想蕴比受蕴要更加细。
当我们在想一件事情,或者在分析一段道理的时候,想,它是指有具体的形象出现在脑子里,比如说你想到车,想到某个人,想到具体的某一件事情,无形当中,我们以为想的这个事情很真实,却忘记了想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变化。当你在想车的时候,可能下一个念头马上就挤进来,让你去想你的房子;当你想张三的时候,下一个念头就挤进来,让你去想李四。我们不知道想的背后蕴含着无常变化的这个行阴,以为我所想的都非常真实。每天都把自己想得好好的,要做什么;其实每一件事情,你想要做的,跟你真正做的,永远都没有吻合的时候。就象你中午想吃面条,但是你不知道你会吃多少根面条;你可能吃一碗也可能吃两碗;你可能这个面条用调羹打,也可能用筷子;如果没有调羹和筷子,也许用手也可以抓。这个面条吃的时候,会不会太冷、太热;是太咸呢还是太淡……根本无法知道。我们想到吃面条,然后你就去吃;吃的时候跟你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已经有很深的变化。我们凡夫往往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可是他的注意力马上又看到、又去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在吃饭的时候就想:我应该怎么去洗碗;我下一餐应该吃什么。如果太咸了,觉得我下一餐应该放淡一点……这个想法一旦实现在你的眼前,你的思想马上就变化到下一个境界,追求下一个目标。追求到的都不是真正想要的
所以人生不停地设定目标,又不停地被自己的行阴所摧毁。这就好象沙漠上的糜鹿,它看到前面不远,太阳照在沙漠上发起的蒸汽,就好象是水一样,叫作阳焰,太阳的火焰照在沙漠上。我们在高速路上,也可以看到前面二三十米,路面上好象有水,前面那一辆车开过去,车的倒影你会看得清清楚楚;在直观上,那就是一堆水。因为沙漠里没有水喝,这个糜鹿口渴了,它就想要跑到前面有水的地方,喝到这口水。它就不停地跑。跑到前面,它以为看上去大概二三十米,就能喝到这口水;等它跑到前面,其实已经面目全非,什么水都没有。但它举目又看见还在前面的二三十米,还是那样的水,它还是继续往前跑。我们会说,这只糜鹿真是笨蛋,它为什么去追那些空花阳焰呢?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总比口渴往前追求累死好啊。可是我们没有看见,糜鹿确实是笨蛋,但我们也不比糜鹿好到哪里去。从小到大,从老到死,我们每天去追求,以为追求到的那个就是我想要的;其实当你到了它的面前,你发现面目全非;你马上想要的是下一个目标,而不是它。因为我们被五阴覆盖住了,我们开不出智慧,就看见前面有目标,我们就想要。你不知道你想要的这个“想”,它是变化的。它今天想要前面二十米,可以到那里,有水喝;到了那里它发现还在前面二十米,我还要再往前跑,才能喝到。它的思想就随着环境的变化不停地追求、不停地追求。所以欲望驱使下的想法,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人的欲望每天在膨胀。在物质的世界,固然不可能满足;但即便在精神的世界,古今中外,无论是哲学家、艺术家、画家、文学家,哪一个在死亡的时候,他拍着胸脯说,我这一生过得非常满意?我很自豪地告诉自己,我的生命就很圆满?我看这些,包括李白,都在那里感叹,“自古圣贤皆寂寞”。
所以,思想的背后,蕴含着很深的行蕴。我们如果没有看到,我们所有的想法,其实都是动态的,都是变化的,昨天想这样,明天可能就不想这样;但这种变化不是无根的,它的根就在我们的认识上。我们能认识到这个世界,你只要对这个世界产生了认识,产生了定义,脑子里面就会有概念出现。这个定义,这个概念,就会使我们不停地动摇。所以,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法尘。法尘,能伴随着法尘生起来的,是我们的意根。也就是说,法尘是怎么产生的,它紧紧伴随着我们的我执。假如无我,所有的文字概念全部消失,会展现完全超脱世间文字、语言、思维生命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法讲的,通过集中训练,能证得真如的本体。这真如的本体,才是我们不会动摇的、不会受生死变化、无常干扰的一个真相。那么我们大家打七,就是为了把这第七识的我执,从内心深处连根拔起。第七识也就是五蕴当中识蕴的内容,就是伴随着法尘,有一个我的概念。
所以五天下来,如果你没有按照每天舍弃一个蕴的这个功夫,那我们现在就把五蕴一起舍弃。只有把五蕴从我们的生命当中勘破了,那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不能勘破身心世界,就会永远被无常的想法困扰。
定境与见地
但是,五蕴勘破以后,你要问,那是什么样的境界呢?语言文字到这里就非常的苍白无力。因为语言文字、动作表示,全部都是在思想可及的范围;而真如本体却要连你的思想的根都要拔掉,彻底清除我们生命中无始劫以来的所有的垃圾。你哪怕留一点点都不可以。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在描述证得真如本体的境界的时候,我们这些语言文字很容易产生误会。凡是讲到空的,境界有很多种。以前给大家讲过证道路上的八种歧途。往往有很多人会把定境当作开悟,当作见地。
六祖大师说,我此法门,只论见性,不论禅定功夫。因为见到真如本性,才能破除生死。禅定功夫无论多深,不能了生死。除非因为你禅定的功夫而开发了无漏的智慧,完全是以无漏的智慧来了生死。平常我们的智慧是有漏的,就是有烦恼的。
解悟与见悟
知识丰富,可能因为知识太丰富而烦恼。像人的知识比畜生的知识可能要丰富一点,见到你,如果说你是乌龟王八蛋,你就不高兴了;但如果见到猪、见到牛,说它乌龟王八蛋,可能就没关系;见到三岁的小孩,还不懂乌龟王八蛋是什么意思的,你叫他狗屎,他也很高兴。知识传达一种信息,但是因为我们对知识的执着,反而导致了因为知识而产生的痛苦。没有智慧的人,学习科学,会被科学所害。就象他们用先进的武器,去压迫、挑战,挑起战争,破坏社会形象,破坏社会的现状,没有智慧而掌握了很多的科学技术,去犯罪,这就是佛法要告诉我们,知识,要有智慧来运用。但是,落入这个语言概念以后,我们的烦恼痛苦就非常多;离开这些语言概念,我们又没有办法表述佛法所要说的明心见性。
所以,讲经说法,语言当中并没有真理,真理也不在语言当中。透过这个语言,通过我们智慧的抉择,可以看见真理。所以讲是标月指,用指头指出月亮的方向;但月亮不是指头,指头上也没有月亮。
所以有一些同修,在打坐念得很专注的时候,身心一片空寂,眼前一片光明,感觉境界非常好。这个时候他拿佛经来比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他发现在这个定境当中确实什么都没有,于是就在那里想,我是不是见到真心了?真心是不是就是什么都没有的?等你从这个定中出来,发现又没有掉了,找不到这种感觉。
我告诉大家,凡是遇到了跟你所理解的明心见性一模一样的境界,只要你出来又找不到它了,那就是定境。你出定了,所以找不到它;你再入定,又会找到它。这绝对不是什么见地。你在定境上,就算你承当下来,你在那里又想,一把抓来就是,那这个就是了,我就肯定我已经见性了,于是哈哈大笑,吟诗作赋,写偈颂,抄佛经,到处宣扬;还要告诉师父,我某天某日,在哪里打坐,出现什么情景,这是不是开悟的境界?你要是还能够在这个定中,你就以你定中的状态来跟师父对话,也许这个师父就被你蒙骗过去了,因为你还在空灵的境界里;但是大部分的人早就不是了。所以他跟师父就说,我以前怎么样怎么样。你这样的心态想叫师父印证,怎么可能呢?你开口自己就已经表露了,你是禅定,早就出来了。你讲话的时候,那种我执的心,渴望的心,追求的心,已经表露在脸上,深怕师父不肯定我。如果骂你两句,说,哎哟,这个师父害了我,把我法身慧命给摧毁了----殊不知,什么叫法身慧命?赞叹你呢,你又高兴得跳起来,哦,师父印证了,我已经开悟了!——不知东南西北。
还有一些更严重的,如果没有智慧,你在定境修得很深,只要一打坐,心一静下来,就能够空明历历,打坐下来就没有掉了;有些功夫做得好的,打坐下来,也能这样。始终能保持让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想很少,很洒脱,身心很愉悦。这样功夫用多了以后,他这个他心通、天眼通慢慢地就开发起来了。别人还没讲话,他就知道什么意思;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着急还是不着急……因为心细了,自然就有这个感应。他更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与众不同,我慢心生,到处去宣讲自己打坐的经历。这种人,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得少为足,得大妄语。不但不能见性,反而是因为听了佛法,明白了空灵、无所得是我们的真心这个道理,而把自己开悟的大门给堵住了。
所以听法好就好在指明道路,让我们的心知道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执着上,慢慢地抽离开来,跳出一切执着的痛苦,知道了这个方向。但是害我们的,我们听懂了,就以为是自己的了;听懂了,在打坐当中有所感应到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已经体会到了佛菩萨的见地。大错特错!所以,光看语言文字是很不够的;光听法,很不够的。
我遇到过好几个同修,因为打坐当中身心空灵,在这种状态下拿起佛经来读,觉得每一部佛经都能读懂。于是他大手一挥,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我完全能懂;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一看就懂。我就问他,既然三藏十二部经典你都能懂,无想定和灭尽定的关系是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他就讲不来。因为灭尽定是罗汉解脱的定,无想定是凡夫没有思想的定,完全不同,但是都是定境。无想定是四禅天的定,四禅,无想无烦无热天。四禅八定,初禅、二禅、三禅、还往上走,才进入第四禅,叫无想定。第四禅的特点,就心能专注,叫心一境性,把心专注在一个境上,不动摇。你如果把心停留在念头没有生起来之前,一念不生,停留在这里,你试试看,停在那里,心专注在一个境上,你就发现,心没有动摇,却很清楚。它只是世间的一个定而已。有人以为这就是解脱了,这就已经开悟了。对不起,他变成外道了。无想定就是外道定,不但不能解脱,定境丧失,必堕三途。因为无想定,认为自己解脱,未证言证,是大妄语。
所以我们在同修之间,无论多么有道德的同修,你修证的境界呀,最好不要跟他谈。因为是凡夫,都有我执。有我执,就对你也很执着。你讲有境界,他没有的,他心生嘀咕;你如果讲出了,以为自己明白了,很欢喜,好象是大事一样,那么同修可能会劝谏你,叫你不要太高兴,但是他也不知道你是对是错。
那么我们多听闻佛法,多了解了佛法的道理,就知道,凡是会有进去、出来的这种境界,打坐的时候出现了,进到这个定境当中,不打坐的时候出来了;偶尔又感觉很明白了,哎,有时候转头又不行了……这些种种会出会入的,全部都是定境,一概不是见地。这是错把定境当作见地。
还有一些是把理解、解悟当成见悟。解悟是什么呢?就是给大家讲完这些心性的真实相状,我们把佛经读给大家听,“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到最后,“无智亦无得”……把这些佛经的内容用白话给大家一讲,我们在脑子里面就开始仔细地规划,构造自己的思想体系。于是在那里想,哦,没有色,没有眼,没有耳……唉,这个世界一切全是假的;但是这一切又是佛性的妙用。把这些话都记住了。
然后有人就跑过来:师父,我见性了。我说你见到什么了?----我见到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我说我没看到佛性的妙用啊。你看到什么啦?是不是眼睛出现幻觉了?他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就是佛性的妙用。我说没有告诉你佛性的妙用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这样讲的呀,你叫一个不懂佛法的让他看看,他是不是说佛性的妙用?你的眼睛是不是看到跟他看的不一样呢?他说一样的。那一样的,你的佛性在哪里啊?杯子外面有佛性吗?杯子上面有佛性吗?杯子是空的有佛性吗?看到了没有?通过语言、思维学习来的,懂得了这句话。
就象苏东坡有首诗: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很多人:哎呀,人生如梦啊,不要跟他计较。你真能体会到人生如梦了吗?其实从来没有。我们觉得人生就是人生,很真实,怎么会如梦呢?所以没有体会到这个语言的本义,却能把语言拿过来,自己去想象的,想象一个道理来,想象的想出来说,这就是佛性的妙用。实际上,也是瞎说,就是听来的。你问他自己看到了吗?你们有没有看到?如果你在杯子上还看到别的东西,说明你眼睛花了,有毛病了。杯子上没有第二样东西。你怎么会看到一个佛性呢?在杯子上看?而且还说杯子就是佛性的用呢?但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祖师大德说,佛性就在六根门头放光,林林总总,都是佛性的妙用。他说是他的;你说是你的吗?所以很多人,特别是知识份子——我们在座的,几乎都是知识份子,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你看看,我们第六意识太活跃了,就把听来的教理啊,不停地琢磨、琢磨,琢磨得玲珑剔透,无懈可击,然后把它搬出来告诉师父;我已经明白了。错了!这种错误完全是所知障导致的。
还有一些正在用功,我们找到了一个用功下手处,就是告诉大家,在一念不生,能见到了了分明,这个地方比较舒服。你如果承认这就是心性,也很容易,一把就抓住了。你从此不会再忧虑,不会再流浪。因为无论遇到什么痛苦,你只要体会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所有的痛苦都变成电影的影像,而不是你自己。这在世间已经极为难得稀有。纵然你体会到这点,其实,还是属于慧解上的解悟。解悟啦!----不要生退堂鼓,不要生退心。你能够体会到一念不生的样子,这个说明我们的大脑是很正常的。有些人,你跟他讲一念不生,他听不懂。一个念头都没有起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都听不懂。听懂,你要去感受一下。
思维本身的无我
我们打七就是你做功夫就要不停地感受一念不生,不停地感受它。在感受的过程中,就把房子的一层楼、二层楼全部盖好了;到因缘成熟,条件具足,第三层楼很容易盖起来。你不在这里用功,你平常的贪、嗔、痴,烦恼、习气一大堆,昏沉、掉举。坐在那里,或么东看西看,东想西想;或者呢,头一低,迷迷糊糊的,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抬起头来,又开始想了。这叫:疯疯颠颠,又过一天。就不知道自己一天到晚到底在干什么。静下心来,打七,你可以看到自己有多么的不行。
实际上,让你去体会,一个念头都没有的这种状态啊,每个人都可以去体会;而且体会到的感觉是非常的清净、舒服的。这个智力,可以超过你用第六意识的百倍。你看我现在坐在这里,如果我想看哪一个人的脸——我的妄想打起来,想看一个人的时候,我只能看到他一个人,其他人我就看不见了。但我不打这妄想,我什么都没想看,我只要睁开眼睛,你们不管是东边、西边、前边,只要有动,只要有声音,我看得比谁都清楚。你同时动,我同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我们意根本身所具备的了了分明的能力。你不能这样看事情,难免会挂一漏万,得不偿失。所以,如果能够以一念不生的心来生活,来体会人生的种种况味,不但不会变傻,而且还智力过人,洒脱自在,反应是异常地准确和迅速。这就是在人世间,建立一层楼、二层楼。
当然,我们打七的真正目的,是要到第三层楼。放开这个禅定的空灵,以往无论你得到什么样的觉受,只要你现在没有了,你一点都不要稀罕,一点都不要觉得自己曾经是多么伟大。其实,在这里坐禅,大家从打七的那天开始,在我们这个地方,你没有身份,没有名字,没有职务,没有长相,没有价值……所有的一切在这里不起用。因为大家都是禁语,大家都看自己的心,不看你。所以在这里,把自己的身份、地位、职务、名字、家庭、背景……所有一切,全部不相干,这才是你生命在这个世界展现的一个模样,不以外在的光环掩盖你真实的生命。
把定境和思想理解来的种种说法、种种思维全部都舍弃。当看到缘起的世间法,每一个事物,都是由众多的条件组合而成,而这些事物,它的本质是没有自己的,没有自我,你去体会身心世界、诸法无我。通过思维,去观察;最后,把自己的思维也观察到思维的本身也是无我。真见到了无我,并确定。就象电脑上最后一个回车键,你所有的程序都排好了,桌面就出现一个问题:无我?你要不要回车键,要不要确定?会不会担心一旦无我,是不是我在这个世界就蒸发了,我是不是觉得可惜?如果你不可惜,你过去还有许多仇恨,你是不是觉得没报?还有很多委屈还没有申冤?还有宏伟大业没有完成?是不是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做?你是不是担心这些?假如所有的担心都没有了,你把回车键按下去。从此,我们的生命就改变了方向。
因为凡夫的方向只向外求,以我为中心,向外求来围绕自我,所以不停地去追求各种各样的支持。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支持,需要地位的支持、名利的支持,甚至朋友情感的支持。没有他们,好象就活得不行——痛苦因此而生。当你认识了无我,你的生命不需要支持了;反过来,你可以去支持所有的人。你可以去支持一棵小草,可以去支持路边的一块石头,你可以跟它说,你摆在这里很漂亮;你可以跟每一个众生说,你们都有佛性,都可以解脱,我可以帮助你。但是,你发现,你,已经不需要支持了。所以,只有用我们的智慧,把世间种种缘起法从心底里面连根拔掉,你的生命所呈现出来的是圣人的境界。以我为中心,追求外界的支持,这是堕落的、往下流的世界,叫凡流,凡夫之流。无我了,我们去支持外界,不需要来支持自我。没有一个自我可支持。从此,你没有痛苦可言,只有帮助别人解决痛苦。这样的生命,叫作上流,也叫作进入圣流,圣人之流。所以圣流是升华的生命状态,凡流呢,是堕落的生命状态。这就是用功在关键的地方,不能被禅定和自己的思想所困扰。
如佛一般的善知识
有些人想请求师父印证一下,正想讲:师父,我打坐的功夫怎么样、怎么样……师父说,你不要讲了,不要讲了,你讲了就是多余的,你不用讲了。其实就是在指点你,你已经在起心动念了,太明显了。你这个起心动念就是一个凡夫的思想,你这个必须给它扔掉。他还不扔,还说哎哟,这个师父怎么不关心我,他瞧不起我,他没有爱心,没有慈悲,跟我没有缘……你不知道师父对你多有缘啊!
我听说有一个居士,他打坐功夫不错,跟一个师父汇报了,师父把他骂了一通,结果他悔恨,说见了你,本来你鼓励鼓励我,我还有自信的,被这么一骂,我自信骂没了,我还不如去死了好,连这么点本事都没有……恨老师。这固然跟自己的福德、善根不够有关系,但也是跟这个老师不能对机施教有关系。所以我们修法为什么需要皈依,需要依止师父?你要向他求法,你对他就要百分之百有信心,你要把他看成跟佛一样,他说的法跟佛说的法一样,你要有这种心,是你针对善知识的弟子相;你不具备弟子相,还仰着头:师父,我已经开悟了,我见到你不用拜,你拜我都可以……没有这个信心哪,善知识的话不对机,他自己贻害终生。如果对善知识有信心,他就是拿棍子敲你,也能把你敲开。
所以大家以后要想请教问题,不管问哪个师父,你必须确定,他讲的话,你会把他当佛的话来听,你才请教他;要不然,你的问题不但解决不了,而且会让你的心中留下祸根。这种不把善知识当善知识看,不把善知识当人看的,那他自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傲慢习气都除不了。你发现对他没有信心,千万不要向他请教问题。因为如果你向他请教了问题,他给你回答的答案是正确的,因为你对他没有信心,你就放在一边了;然后等你碰到你有信心的善知识再问的时候,那个有信心的善知识告诉你的答案,跟没有信心的那个善知识答案一样,你心里想,哎呀,那个是我没有信心的人也这么回答的,算了,我也不信了。所以,有信心、没信心,都变成没信心了,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能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修行难得,要珍惜。要明白定和慧是不同的,思想想出来的跟自己见到的是有千差万别。我们所想要的,最起码是要亲眼能够看到。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看到了无我,然后你承担无我,那就当下即是。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