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终南山佛教渊源与遗存述要(稿)

发布时间:2024-07-27 01:18:21作者:心经问答网
终南山佛教渊源与遗存述要(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摘要: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终南山就是中国汉传佛教发展的重镇。尤其隋唐时代,佛寺林立,义学发达,高僧辈出,影响所至,遍及海内外。宋代以后,终南山佛教开始衰落,延及明清,呈抱残守缺状态。近现代以来,屡经磨难,但出于宗教正宗嫡传的传统,无论朝代怎样更替,终南山地区始终受到广大佛教信众和文化人的关注。本文对终南山佛教的渊源和遗存的基本概况作了梳理,试图从一个比较典型的侧面反映我国佛教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轨迹,从而对中国佛教今后的发展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终南山 佛教渊源 遗存

终南山位于陕西,是秦岭的一部分,以佛教文化积淀的深厚而著名。尤其二秦和隋唐时代,佛寺林立,高僧辈出,义学发达,是许多宗派的发源地,也是许多高僧葬埋的地方。终南山佛教的影响,传遍海内外。宋代以后,终南山佛教开始衰落。但出于宗教正宗嫡传的传统,终南山地区始终受到广大佛教信众和文化人的关注。一直到今天,终南山世俗层面的“隐士传统”和佛教的住山静修传统仍然存在。本文对终南山佛教的渊源和遗存的基本概况作了梳理,试图从一个比较典型的侧面反映我国佛教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轨迹,从而对中国佛教今后的发展能有所启示。

一、终南山及其概念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终南山就是名山,历朝历代关于终南山的地域概念并不统一。概括起来,出于各种不同的指向,终南山的概念有三义。

①广义。指的是今天陕西境内的秦岭。《史记》有“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的记载,这和《括地志》中提到的终南别名“秦山”相一致。《魏略》在记述魏延建议诸葛亮由子午谷攻取长安时,也将终南山称为秦岭。《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说终南山的范围是从今天宝鸡到蓝田,意即今陕西境内的秦岭部分:“秦岭,终南,本一山矣”。《雍录》卷5《南山》条记载了终南山的地理范围:“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歧、郿、鄠、长安、万年,相去且八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

②中义。今西安市周至、长安、户县、蓝田四区县境内,是古都长安南面的主要屏障。《山海经》简称其为“南山”。

③狭义。今户县,长安一带,《类编长安志》记云:终南山,在咸宁县南五十里,东至蓝田县界,西入县界石鳖谷(今作石砭峪),以谷水与长安县为界,东西四十里。

以上三义中,本文取中义,即从西向东,今西安市辖区的蓝田县、长安区、户县和周至县境内的山区。这一地区从地质地理上来说,位于亚欧板块内,属南亚陆间区与中洲大陆区交界的北缘,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秦岭的文化内涵分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自然文化是一个整体,即我们所说的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而人文文化的核心则在这一区三县。另外,从陇东开始,秦岭山脉大的山峰有太白山、终南山、王顺山、骊山、华山等,山势各有特点,文化上也各有传统。终南山因为靠近长安,人文特点最为显著,与佛教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终南山成名较早,远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经名闻遐迩。

《左传》说:“终南,九州之险也”。《禹贡》中也有终南山的记载。《诗经》曾多次提到终南山,如《诗经·秦风·终南》写道“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诗经·小雅·节南山》);“如终南之寿,不骞不崩”。(《诗经·小雅·天保》)。终南又名“中南”,意为天下之“中”,京城之“南”。

终南山地当古代京城长安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子午谷、傥骆谷、库谷、武关等山谷是屏障长安和联系关东、巴蜀的要地。《汉书·东方朔》曰:终南山,天下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潭柘一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取给,万姓所仰足也。相对于古代的人口数量,终南山的物产是非常丰富的。2007年6月,秦岭国家植物园在周至集贤镇开建,规划投资15、5亿元,用地458平方公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又引起了新的重视。

地理位置险要,容易防守,再加上物产丰富,可以自足,这些构成了古代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首要条件。终南山屏障京城,与长安共同发展。尤其北麓地区与长安相连接,古代以来就属于同一行政区域,在文化上也是一个整体。

二、终南山与佛教的渊源

终南山佛教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属于长安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代之后开始衰落。

长安佛教以关中为地域范围,向东辐射到洛阳,向西延伸到陇东,北面到渭北高原,南面到汉中盆地,核心地区就是长安城和终南山北麓。五代之前,长安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更由于丝绸之路的关系,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型都市。早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原内地与西域的商贸发展,佛教就传入长安地区。此后更由于丝绸之路的不断开拓,佛教文化的输入日益频繁。中国的自然地貌相对封闭,古代的对外交流以西方的丝路古道成就最大,其硕果之一就是佛教文化。长安地区成为北传系佛教传入中国后最重要的译传地区,有客观历史的必然性。

天时、地利再加上人和,使得早期关中地区的佛教集中了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些僧团,如竺法护僧团、道安僧团、鸠摩罗什僧团,领导了整个中国佛教发展的进程。隋唐时代更是高僧辈出,如开皇三大师、玄奘僧团、以及义净、法藏、开元三大士、般若等等,各领风骚。终南山距京城近在咫尺,梵宇琳宫,遍及山野。在佛教传入的同时,异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三武一宗禁佛”的“三武禁佛”都发生在这里,从这里向全国扩展。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发动的这三次禁佛运动,促使大量僧人携带经像逃入终南山,从而进一步发展了终南山佛教,提升了终南山佛教的文化品格,发挥了中外佛教信徒栖隐修行之所和佛教学派、宗派策源地的作用。

以僧人的活动也可以看出,五代之前终南山在全国佛教界的影响比较大。仅检索《高僧传》、《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早期在终南山活动过的有西域的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阇那崛多等,本土僧人有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影、慧严、道恒、僧略、慧睿、僧弼、昙鉴、慧安、昙无谶、僧导、僧因、僧苞、僧业、僧周、僧亮等。南梁代以后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法应、静霭、普济、普安、静渊、玄奘、道宣、法诚、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净业(悟真寺主)、慧远、灵润、会通、觉朗、智洗、弘智、法顺、 智俨、善导、道判、慧赜、法藏(贤首国师)、澄观、宗密、净业(香积寺主)、怀恽、飞锡、惟政等等。

终南山的影响不仅限于国内,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不少外国僧人也前来终南山学习。在终南山学习的外国僧人中,以古代朝鲜、韩国为最多,有名字可考的达到200余人。名气比较大的有神昉、圆测、智仁、胜庄、义寂、玄范、顺憬、元晓、圆安、慧超、慧昭、慈藏、孝忠、胜诠、道亮、宝壤等等。

五代至宋元明清,“王气东移”,关中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渐次衰落,终南山佛教的发展也是如此。尤其明清时代,终南山佛教基本上呈现抱残守缺的状态。但是,从宗教的神圣性来了解,它的地位与影响仍然是受到后世广泛的尊重。

三、近现代以来的终南山佛教及康寄遥、朱子桥对佛教遗存的保护

近现代以来,终南山佛教与全国佛教的发展情况基本相同,许多前代的遗存已不复可见。大的方面,受“庙产兴学”运动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影响,大量寺院被毁。之后有“土改”、“教改”等,僧众数量和寺院数量都进一步萎缩。“文化大革命”中,佛教被禁止,部分古迹作为文物受到保护。约从1979年宗教是否是鸦片的争论结束之后,开始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但也有不同的方面。据笔者的实地考察和检索方志资料,在清代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中,终南山佛教尤其是终南山北麓的佛教受到了惨重的破坏。另外,在1958年的大炼钢铁中,能找到的碑石都被用去炼铁了,其中不少是佛教寺院的碑石。

尽管屡经劫难,天灾人祸不断,但是终南山佛教的一些代表性寺院仍保留了下来,如草堂寺、香积寺、华严寺、净业寺、兴教寺、百塔寺等等。山间还有不少遗存的遗迹。遗产价值比较高的建筑,尤其是佛塔,都成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终南山的这些遗存的规模和影响已经不能和全盛时期相比,但仍可以从中看出终南山佛教昔日的辉煌,仍可以代表终南山佛教的神圣性和在信众心目中的感召力。

1979年之前,民间力量在保护终南山佛教遗存方面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1979年之后,由于宗教政策的逐渐落实,相对来说,遗存保护和开发利用进入了比较有制度的进程。

近现代以来,在保护终南山佛教遗存中,僧俗各界都有不少人士尽心尽力,其中不能不提到的是康寄遥与朱子桥两位。康、朱二人对复兴西北佛教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保护终南山佛教遗存作出了显著的成绩。这两位的生平事迹在《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中有比较全面的介绍。

康寄遥(1880—1968),西安临潼人,法名法真,因其常住西安市东关寂园,故亦自称“寂园居士”。少年时就学于陕西高级学堂,宣统元年(1909)负笈北京,入京师大学堂就读。1911年毕业后回陕参加辛亥革命,西安光复后任陕西省军政府财政司次长,后又相继担任过西北大学预科校长、国民党秦支部副部长等职。此后,他又热衷于发展实业。1921年在上海正式皈依净土名师印光法师,发愿辞去公职,复兴西北佛教。1927年,康寄遥和路禾父、吴文林、张玉山等成立西北第一所佛教居士团体佛化社,成立了讲经会、念佛会、佛教青年会、妇女观音会等组织。 1930年,陕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朱子桥在上海募得善款,到陕西放赈。康寄遥对朱子桥赈济活动给予了全力支持和协助,从此开始了二人联手复兴西北佛教的历程。

朱子桥(1874—1941),名庆澜,字子桥,浙江山阴人(今浙江绍兴)。1928年,陕西发生严重旱灾,朱子桥来陕视察,同年迁居西安。

近代以来,关中佛教祖庭古刹大多破败不堪,康寄遥和与朱子桥共同发起祖庭古刹的修复。比较大的事迹有1931年重修大慈恩寺、青龙寺,邀请在湖南弘化的宝生法师来陕主持大兴善寺,由他提供经费,整修大雁塔和殿堂,实行丛林制度。还主持修复了铁塔寺、泾阳大寺。对位于终南山的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律宗祖庭净业寺、三轮宗祖庭草堂寺等,都出资加以修复,并在终南山添置了几处茅棚,供入山修道者使用。还修葺了兴教寺玄奘塔、华严寺祖师塔。据说朱子桥瞻礼华严寺塔,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并建房三间。其它寺院遗存,能力所及的也都予以支持修葺。另外,还发现并保护在西安城内卧龙寺、开元寺发现的宋版《碛砂藏》,联络释范成、狄荷贤、叶恭绰等人影印出版五百部,保护遗产,泽及后世。

1941年元旦过后,朱子桥自临潼返回西安,感觉身体不适,嘱咐家人若有不测,愿埋骨终南山下。1月13日溘然长逝,终年67岁。陕西省下半旗示哀,各方均发来唁电,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也派人前来吊唁。同年6月,遵其所嘱,安葬于长安县位于终南山的杜曲乡东韦村。1968年在台北善导寺,曾为朱子桥举行了90冥寿纪念会,众多高级军政人员和社会名流前往悼念。据说南韩总统朴正熙向朱子桥追赠了最高建国勋章。

四、终南的佛教名山、名寺概况

古代的长安佛教地位虽然重要,但延至今天,其遗存大都保存在终南山北麓地区。其中以长安区最多,影响也最大。

终南山自西向东,由若干小的山峰和山谷(峪)组成,各有其名。现择其要者略作介绍,有王顺山、嘉午台、太兴山、南五台、紫阁山等。

王顺山,在蓝田县城东约10公里的普化镇旁,保存有上悟真寺、下悟真寺和水陆庵,下悟真寺为近年新建。上悟真寺在悟真峪西边的山崖上,俗称竹林寺;下悟真寺在悟真峪峪口外蓝水南岸;水陆庵在山下,三面环水,形似孤岛。水陆庵最引人注意,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明代数千尊彩色泥塑而著名。壁雕共四部分:一为南山墙;二为北山墙;三为殿中正隔间西壁;四为西檐墙。最引人入胜是南北山墙,以连环塑的形式,表现了释迦牟尼的传略故事。还有诸佛、菩萨、飞天以及象、狮、龙、凤、牛、麒麟等动物,夹于其间或烘托于背后的山水钱粮、园林瀑布、亭台楼阁和殿宇宝塔等建筑物,则更具一种自然、壮观的美态。布局严整、结构紧密、层次分明、色彩柔和,各尽其妙。

太兴山,位于长安县东南。今存寺庙及遗迹一百余处,库峪河顺流而下,寺庙沿河两侧依山而建。主要有三台庙、七星庙、铁瓦桥、磨针观、舍身崖、小关坪、龙脖子、五龙宫、白云洞、观音寺、千佛洞、岱顶等。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为古会,会期半月,四周各县的香客及游人往来不绝于途。太兴山寺庙虽然众多,但不少已经不是正纯的佛教寺院了,与地方信仰合流,还有些称为“汤房”,是山外村民过庙会时所用,平时职业出家人并不多。

嘉午台,又名甲午台,位于长安区东南终南山大峪乡境内。从新贯寺开始上山,经过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登云梯、石阶、盘道等,可登上戴顶寺(最高峰)。沿路两侧建有寺、殿、堂、庙院等60余处,九思洞、地藏殿、观音殿等较大,规模独具特色,建筑完整。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妙阔、定慧等四十多位曾长期在此当年曾在此住过。喇嘛洞。洞侧有唐贞观年间的摩崖石刻及浮雕佛像。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组成,又叫嘉五台。最高峰戴顶,海拔1870米,有小华山之称。历经寺庙21座,现存7座。天然古洞8处,大小两个石梯。

凤栖原,终南山北麓的黄土台原,位于长安区。当年唐带的“樊川八大寺”有四寺现存,即兴教寺、兴国寺、华严寺、牛头寺。兴教寺是八寺之首。1949年后,日本佛教界多次在此寻迹问祖,在兴教寺、华严寺祭祀。

南五台,位于西安之南长安区境内,因有文殊台、灵应台、舍身台、送灯台、大台(岱顶)等五座山峰,故名五台。因位于终南山中,故名南五台。或者因位于山西五台山以南,或者因北面耀县亦有一五台山,故名南五台。以大台最高,峰顶建有五大菩萨殿,建筑雄伟,金碧辉煌,四面悬崖峭壁,庙宇凌空而起,为了防风,殿顶全用铁瓦。天朗气清,站在西安城墙,可望见五大菩萨殿的雄伟。送灯台宽敞清净,风景幽雅,建有庙宇,塑有佛像。舍身、文殊、灵应三台,均建在四面壁立的尖峭孤峰上,山势险峻。送灯台下有一条塔寺沟,即圣寿寺,1940年印光法师舍利塔建于寺前,有戴传贤题的“印光大师舍利塔”、于右任题的“印光大师影堂”石刻,林森题的“佛光宝塔”。1974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先生来此,手植落叶松一株,现长成2米高,青松挺拔,象征着中日友好万年长青。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南五台古会三天。

南五台原有庙宇70余座,从土地祠开始,约有弥陀寺、流水石、兴宝寺、白衣堂、大悲堂、甘露堂、太悲寺、五佛殿、竹林寺、朝天门、五马石、一天门、观音寺、弯柏树、胜宝泉、四方境、遇仙桥、送子殿、下宝泉、慈航庵、上宝泉、二天门、孤魂殿、普济台、迎真宫、圣母殿、五圣殿、琉璃殿、石佛寺、江义寺、千佛寺、睡佛殿、三天门、圣母殿、库官殿、三圣宫、黑虎殿、南海殿、紫竹林、圣光殿、桫椤坪、圆光寺、文殊台、清凉台、四天门、灵应台、舍身台、显身台、接引台、送灯台、圣寿寺、塔寺沟、大台、大茅蓬等。

沣峪,位于长安区境内。沣峪寺院除律宗祖庭净业寺、丰德寺之外,还有观音寺,又称望香台,创建年月不详,但唐代已为终南名寺,寺院所在的山峰海拔2166米,居高临下,周围众山如奔马涌浪,远近景色尽在眼底。当年寺宇多达五百余间,现存山门和中佛、送子、观音三殿。此寺之周围又有南雅寺、金禅寺、万峰寺、水帘洞及东西南北四景池等遗存。

紫阁山,位于户县东南。海拔2150余米,西北面是岩层断裂后所形成的高500余米的悬崖峭壁 ,其峰翠如泼黛。《雍胜录》载,每当旭日照射,烂然而紫;其山势上耸,若楼阁,以是故名。紫阁峰下,有建于宋代的“敬德塔”,塔下有大片遗址,有可能是宋代玄奘顶骨的安奉之地资阁寺。峰下叫紫阁峪,千年古白杨、无底潭瀑布、望归石、谷底潭、张良洞、睡佛洞、三君殿等大小二十多个景点沿紫峪河分布左右。

圭峰山,西邻黄柏峪,东邻太平峪,海拔1528米。山体为断裂岩形成的三角形孤峰,拔地而起。山上有圭峰寺遗存,圭峰禅师宗密曾在这里驻锡。山下不远处是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五、从净业寺的变迁看终南山佛教遗存

以上对终南山佛教遗存作了鸟瞰式的记述。终南山佛教遗存保留到现在,几乎每一处都经历了非常坎坷的过程。下面以律宗祖庭为例,来具体看看近现代的发展变化情况。

唐代以后,净业寺逐渐衰落,抱残守缺数百年。明代正统二年(1437),住持僧云秀募资修葺。天顺四年(1460),住持僧本泉和沣德寺住持惠海又重修,以恢复祖业。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道宣舍利塔倾倒,至隆庆时(1567)方重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严安禅师在这里传扬戒法,去世后建舍利塔。康熙五十二年(1737),诸山长老大德发起,重修了道宣舍利塔。嘉庆十八年(1812),住持僧际桂重修殿堂房舍。道光十二年(1832),监院明川法师修葺寺宇,置办田产,立规约碑记。

中华民国十年(1921),有福建籍法师智海来净业寺,目睹祖庭衰败,曾在南洋募缘,为寺院置田产,供养净修戒德。为了继承祖风,在寺院东山谷修建茅篷数处,以供住山修道的僧人。智海法师曾约请在大慈恩寺慈恩学院主讲的丘希明居士,来净业寺教授法相宗经论。虽然做了多方努力,净业寺总体的情况仍是抱残守缺状态。

1949年之前,福建僧人智海领众住于寺内,筹款置田,维修东谷茅蓬。1949年之后,先后有佛心、智真任住持。1949年之后,净业寺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智海法师返回福建后,由智真法师主持寺务,对净业寺的发展与建设做了不少事情,如改净业寺为十方常住,商请诸山建立十方碑记,以净业寺为十方丛林。净业寺及东沟茅篷成为远近闻名的场

所,常有海内外信众来这里一面寻觅祖师遗迹,一面静修。

1957年,僧众宣布革除旧习,重新明确了净业寺的十方寺院地位。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派员住寺调查,确定文物保护情况。1960年,住寺僧众重修殿堂。当时的僧人有明悟、慧净、印中、达瑞、彻刚等,有常住僧人50多名。东沟小茅篷有18处,经常有人觅静修。当时寺内除1位沙弥较年轻外,其余均中年以上,以自耕勉强维持生活。后组织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但粮食仍比较困难。如某年收入粮食仅足供四个月食用,全年缺粮一万六千余斤,须向政府粮站请购。1952年,寺内僧众生活过于困难,政府照顾人民币27元。之后每年略有增加,1953年照顾30元,1954年照顾60元,1955年照顾100元,1956年照顾100元。

净业寺处于山林地带,僧众有植树造林的传统。50年代的僧众造林,计板栗林六十亩,苹果树200余株,核桃树300余株,葡萄150架,柿子树500余株。据有关资料记载,1962年时,净业寺占地5亩余,殿宇房舍30余间,种板栗林60亩,柿子林500余亩,另还种有核桃、苹果等。宏德为住持,住20余人,并监管清华山卧佛寺和沣峪口沣德寺。1974年长安县财政局登记时,寺院的负责人是刘顺成,住僧13名,寺院面积为3亩,殿堂房屋共 28间,有核桃树 14棵,柏树 37棵,其它树木31棵。

十年文革浩劫中,寺院被废,经像尽失,道宣塔被拆毁。庙瓦草生,一时消沉。1976年以后,重新落实宗教政策,佛教徒的宗教信仰逐渐得到尊重。1983年,寺僧修葺寺宇佛像。1988年,政府拨专款襄助修建自来水供水工程。至2000年7月之后,殿堂房舍和树木有了增加,住寺僧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1983年,政府拨款重修重建道宣塔,恢复了净业寺的规模。由于是律宗祖庭的缘故,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

2000年之后,经住持本如法师的努力,对净业寺的建设进行了新的规划。居士群体也发起募捐,重修祖庭。在政府的协助和海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耗费巨资,用时4年,净业寺经历了一千多年来的第一次大修。新建山门1座、山亭5座、斋堂1座、禅堂1座,另对大殿、寮房、山道等等,都做了整修。经过这次重修,净业寺面貌焕然一新。

净业寺的前代遗存也不少,例如塔林。由道宣塔和7座僧人舍利塔组成。道宣被尊为中国佛教律宗祖师。其灵塔约始建于唐,毁于“文化大革命”,后政府拨款重建。塔体为平面六角密檐式砖塔,五级,通高约6米。底层边长1、2米,南面辟券门。之上每面正中辟券龛,层间平砖加菱角牙子跌涩出檐,平砖攒尖收顶。其余7座僧人舍利塔建造年代不一,建造风格不一。喇嘛式舍利塔两座,风格甚古,风化严重。一为石质高浮雕式,依山背崖,六边形基座,高3米余。覆钵状塔身,宝瓶式塔刹。南向正面雕造佛龛,内有跏趺佛像。另一为石构件砌造,高约2米,仰覆莲须弥座,覆钵状塔身,正面为圭形佛龛。其余7座舍利塔均为砖构,其中3座为清代所建,4座为近现代所修,有圆明寂照禅师塔、普通禅师塔、印月禅师塔和妙湛和尚塔等。另外,寺旁山野间还散存有石质舍利塔构件。

总的来说,终南山的佛教遗存大致都和净业寺差不多,虽历经劫难,但弥足珍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