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万行大和尚:俗家弟子更应该做好世间法

发布时间:2023-09-20 01:17:33作者:心经问答网
万行大和尚:俗家弟子更应该做好世间法

欢迎你们百忙之中回到东华禅寺参加流通点的年会。虽然我很少和大家见面,但是在内心,我经常和各个流通点、禅堂的负责人以及手机里的广大网友说话,倾吐我的心声。

今年整个东华禅寺都比较忙碌,我从2000年出关开始,整整十六年,东华禅寺一直在大兴土木。到今年还剩两大项目,一个是东华书院,一个是养老院。

我不建佛学院是因为它的局限性,除了儒释道三学之外,中国的玄学和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等,都不适合在佛学院里传授。而书院则不同,不同的文化,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可以在这里传授。

这两个项目要过几年再建,暂缓的原因是考虑到项目庞大,目前东华禅寺的资金、人才和服务都跟不上。硬件相对还比较容易建设,尤其在今天这个现代化社会,都是机械化施工,材料都是钢筋混凝土,一个项目两年就建好了。但是,人才没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是培养不起来的。

我们通常说要随缘就势,如果缘分未到,机缘不成熟,却一味地强求,会比较辛苦,可能还得不偿失。

虽然机缘未成熟,但是如果我们努力去促成,慢慢地,机缘总会到来,无非是过程漫长一点,事情的达成和圆满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黄金盛世的新起点,佛教复兴的机会也随之再次降临。中国发展了三十年经济,现在要发展传统文化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释道文化,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魂。

儒家思想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就相当于一棵大树的根,扎得非常深,非常稳固;道家文化就相当于树干;而佛家文化则相当于树冠。三家文化合在一起,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不管是佛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都必须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这三家文化都有教、有学、有修证。

其实,佛教的传播应该以传统文化的面目出现,如果继续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以宗教的方式传播,是很不容易推广的。因为宗教属于意识形态,比较敏感,有它的局限性。

佛教的局限怎么突破?释迦牟尼佛早就用“禅”把它突破了。

“禅”不属于任何宗教,它是宗教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宗教的。无论什么宗教,它的核心思想都是“禅”。

究竟什么是“禅”?“禅”的状态是什么?

“禅”的境界又是什么?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身心两忘”、“万物合一”。

我们可以把禅的修行入手处理解为“身心两忘”,而在果地上达到的最高境界则是“万物合一”。这八个字指的不仅是理论的层面,更是修证的层面。

如果一个人能放下自私、成见和我执,就会达到身心两忘。

当身心彻底两忘时,就达到了“万物合一”的状态——体验到解脱自在,亲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没有了分别心,感受到万物一体,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慈悲心油然而生。

在座的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我们身边的人学不学佛,取决于我们学佛后怎么为人处事,怎么传递佛法。

当我们身边的人不信佛的时候,我想他总信真理、信智慧吧?那么我们就不跟他讲佛法,而跟他讲思想,讲智慧,讲为人处事。

一个人可以不信宗教,但没有理由不信智慧。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自己没有学明白,没有受益,就没有底气给身边的人讲佛法。

其实我们身边的人都是处于观望的状态,他们学不学佛就看我们有没有学好。

所以大家要问问自己:我学佛皈依佛门之后,我的婚姻、家庭、感情、事业是不是变好了?

如果你学佛之后,方方面面都没有提升,你周围的人是不会相信学佛的益处的。

相反,如果你方方面面都与过去大不相同,你周围的人自然会向你请教成功的秘诀,这时候你才有底气讲佛法。

如果我们真的领会了佛的思想,按佛的教导为人处事,我们的人生是不可能有死角的。

如果你的人生到今天还有感情的死角、家庭的死角、事业的死角、同事关系的死角……那说明你还没有真正领会佛法,没有学会运用佛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有佛法就会圆融无碍。

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智慧,不会运用佛法,就像拿着一把锋利的宝剑但不会武功一样,反而容易被宝剑所伤。

佛法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没有智慧的人学了,会感觉到更多的束缚,还不如学佛之前。

本来学佛是为了规范我们的手脚,舒展我们的手脚,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智慧,学了佛之后,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反而束缚了手脚。

我一直跟大家说,出家佛是悉达多,在家佛是维摩诘。

用现代的话来讲,维摩诘就是那个时代的大资本家,他把所有的资产、田产都用来支持释迦牟尼佛弘法,在跟随释迦牟尼佛弘法的同时,还把自己的事业经营得非常好。

并不像现在有些人学了佛,家庭不要了,工作不要了,事业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跟随某个师父三年五年之后,连生活费都没有了,还要师父供给他生活费。

大家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尤其在今天这个经济社会,大家在行善的同时一定要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如果行善三年五年,你就山穷水尽了,你怎么继续行善呢?

如果我们学佛的人,生活还不如那些不学佛的人,事业也不如那些不学佛的人,其实我们已经损坏了佛教的形象。

学佛的人不能忘记初衷。什么叫初衷?就是你的第一愿。

例如你想解脱,这当然很好,但毕竟你还是生活在物质的世间,脱离不了世间法,你还需要跳进物质世界的浪潮里为生存而奔忙。

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忘记初衷,你要铭记你当官是为了什么,赚钱是为了什么,不能本末倒置。

大家都是修行途中的人,我也一样,都在路上,还没有回到生命的源头。

即便有个别人到达了生命的源头,今天倒驾慈航回到娑婆世界弘法度众生,也一样要遵循世间法。脱离了世间的规则,即便你的能力再大,也寸步难行。

当初释迦牟尼佛开悟之后在世间弘法,到任何一个地方,他都遵循这个地方的习俗、风土人情和规矩。

作为一个佛弟子,并不是所有的世俗活动我们都要回避,只要不违法,没有破坏伦理道德,为什么要排斥呢?这个道理不仅你自己要明白,也要让身边学佛的人,或者未学佛的人明白。

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中,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修行。

例如赚钱,谁敢说赚钱不是一种修行法门呢?

钱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心,你的钱用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所以当我们有了钱之后,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在途中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回归生命的源头。

怎么判断一个世间人在世间证得的“果位”呢?

当官的就看他的官当得好不好,业绩有多大,为老百姓服务了多少。

经商的就看他赚了多少钱,服务了多少众生,为国家社会分了多少忧。

世间的“果位”就是用世间实实在在的业绩来衡量,用“有”来衡量。而出世间就是用罗汉果位、菩萨果位、佛的果位来衡量,也就是用他们达到的“空”来衡量。

但是,如果一个世间俗人在世间上连温饱都没有保障,他想证出世间的罗汉果位、菩萨果位,甚至搞个佛当一当,你们说有可能吗?

取得世间的成就需要智慧和能力,证得出世间的果位,难道不需要智慧和能力吗?

我经常打一个比喻,如果我们开国的十大元帅当和尚,个个都是袓师,个个都会开宗立派。

为什么有些学佛的人看到别人努力赚钱,会觉得这个人很俗呢?

他原本就是一个世俗中的人,不追求这些,难道游手好闲、吃喝乱逛?他追求这些难道不对吗?

而你是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你不追求修证、修养、格局、境界,又追求什么呢?

当然,在追求出世间的境界之前,你的基本功一定要打牢。

什么是基本功?就是你要有经济基础,在物质上要有保障,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否则到最后你可能会“贫血”,走不动路。

佛家讲修行需要四大资粮——法、财、侣、地,钱财是修行不可或缺的资粮,就看你善不善用。

为了恢复东华禅寺,我曾经创造过奇迹——十六年讲课一万多堂,筹集资金几个亿,全凭我一张嘴呼吁大家发心把东华禅寺建起来,同时还给社会作贡献——交3.44%的建筑税。

当然,我是拿你们捐的钱来建寺、交税,是替你们培福报、做功德、作贡献,我只是中间的一个传递工具,真正的功德属于你们。

你们把钱给我建寺庙,你们就有功德了;我给政府交税,我也有功德了;我把钱给包工头,包工头养活下面的工人,他们也有功德了。

钱在流动的过程中,让大家都培了福,得到了修炼。

如果其中一个人没修炼好,拿到钱,抓住不放,这条链子就断了,下面的人没有钱,就培不了福,也做不了功德。

如果钱在我手里过一把,就给了你,在你手里过一把又给了他,大家都不贪取,那么每个人的功德都成就了。

所以,钱,你会用,就是在修功德,不会用,就是在造恶业。钱本身是没有属性的,我们以什么心态来使用它,它就是什么属性。

作为佛弟子,你们在社会上是扮演施予者还是索取者?或者你们在家庭是扮演施予者还是索取者?

要想在社会上得到尊严和认可,得到崇高的地位和形象,你们就必须扮演施予者,而不是索取者。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在众生心目中形象那么高大,就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奉献,都在施予,而且他施予的是最高的精神食粮,是世间最有价值的东西。

施予的涵义非常广,人很容易做到施予钱财,但很难做到施予面子,让众生放下我执、成见、面子,真的是千难万难!

其实师父并不需要你给他钱,只需要你放下面子、放下自我,跟他一起好好学佛,把属于你的责任承担起来。

本来佛法最初是在皇宫贵族、士大夫这个层次传播,在这个层次之下就不传播了。

因为士大夫以下的人素质不够,会把佛法扭曲,变成“我”法。

例如你学了万行的佛学思想,如果你的素质够,马上就能相应、共鸣,与万行心心相印。当你讲给别人听时,无论你怎么讲,都与万行讲的一致,不会偏离。

如果你的素质不够,看了万行的书,你所理解的、跟别人讲的,都是你用我执理解的思想,是你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万行的思想。

如果你的素质比万行高,万行讲得不圆满的地方,你会把它变得圆满。

很多人来了,都给万行磕头。但是如果你不看万行的书,不了解他的佛学思想,给他磕头也没有用。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建立在思想共鸣的基础上,价值观相通的基础上。

价值观不相通,思想不能共鸣,你说“万行师父,我跟你有缘”,有什么缘呢?

如果你把我的书都看了,我的观点你都认可,那说明我们有缘。

如果我的观点你都否定了,或者否定了一大半,那说明我们还是没有缘,要么你在我之上,要么你在我之下。

所谓的有缘,一定是在同一个思想层次上。

佛法是做什么用的?是用来解决生死的问题、轮回的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

作为一个佛弟子,如果你的智慧不够,没有积极、阳光、向上的心态和正能量,你做任何事情,与身边的人都不会相应,他们都不会跟随你,支持你。

因为你传播的只是佛教,而不是佛学,更不是佛法。

学佛,如果只是停留在佛教的层面,永远都是在搞仪式,是所谓的迷信——烧香、拜佛、祭祀、祷告。

虽然迷信也是一种心灵的突破口,烧完香,拜完佛,祷告完,你会觉得很轻松,但毕竟它只是一种入门的方式。

而佛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从佛教、佛学、佛法这三个层面来疏导众生的心灵,满足各种心灵层次的需求。

通常农村的阿公阿婆就是停留在佛教仪式的层面,希望在座的不是停留在这个层面,尤其是东华禅寺的弟子们,最低也要达到佛学的层面。

但是在佛学的层面,信仰还是没有建立起来。例如大学哲学系的很多专家、学者、教授就是停留在佛学的层面,他们没有信仰,不吃斋,不念佛,不打坐,不相信因果。

而很多出家人都跑到大学里去学宗教、学哲学,学完之后,这些研究佛学的教授们给他们颁发证书,这就颠倒了!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虽然这些专家学者教授们没有信仰,不去实信实修实证佛法,但是他们研究佛学一辈子,佛学知识就是比我们和尚丰富!

佛教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即使不出家,他也是一个大思想家。所以成佛之后,他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教团的建设上,而是一直在传播他的思想,领众修行,普度众生。

佛陀时代,第一个层面的佛教根本不存在,下手处直接就是佛学、佛法,也就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真修实证。

佛陀涅槃三四百年以后,大家为了忆念他、祭奠他,才开始有了佛像的出现,佛教徒们对着佛像顶礼膜拜,烧香、供奉、磕头,把它当成佛来看,于是就有了佛教的仪式和形式。

佛是什么意思呢?

佛是一个觉悟的人,是一个觉者,一个圣者。

灵魂开悟了叫做“觉(jué) ”, 灵魂还没有开悟就是在“睡觉”。

没有“觉”,就是在“睡觉”;睡觉醒了,就叫“觉(jué) ”。

悟前叫觉(jiào),悟后叫觉(jué)。

开悟了,你的灵魂、你内在的自性就醒了,就像一轮明月一样高高地挂在你心灵的天空中看着你,这就叫“觉”。

如果你“睡”死了,也就是你的灵魂、你的自性沉睡了,没有升起,高高挂在空中看着你,那说明你真的是在“睡觉”,还没有“觉”。

例如,我们在听,我们在说,说明我们内在有一个能听能说的。

如果这个能听能说的不存在了,你有耳朵也不能听,有嘴巴也不能说。

之所以我们能听能说,而且还能看、能写、能嗅、能尝……就是因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内在支配着我们,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来面目。

在座的都是禅修点的负责人,你们听闻佛法受益了,要把这种利益分享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受益。

你们在你们的当地也起着教化众生的作用,你们的佛学思想对你们当地的信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东华禅寺的形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你们在分享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国家做稳定社会的工作,你们的功德福报也是很大的。

并不是非要千里万里跑到寺庙来拜佛、供养、服务才叫修福报,你们能教化身边的人,这种功德福报更大。

最大的功德和福报就是灵魂的觉醒,最大的业障就是灵魂没有觉醒。

我们帮助一个人,不仅要从物质上去帮助他,更要从精神上、灵魂的层次上去救度他。

物质是基础,生活在这个世间离不开物质,但不能只停留在物质的层次上。

你们在自己家里办禅堂、流通点等等,就是在传播佛法、传播真理,就是从精神和灵魂的层次上救度众生。

为什么过去我们没有智慧呢?因为我们不尊重有智慧的人,从来没有传播过智慧。

而这一世我们闻到了佛法,佛法就代表智慧,我们在传播智慧,又在尊重有智慧的人,我们必然会拥有智慧。佛教讲如是因,如是果。

我一直有个观点,要尊重长者。一个人能活到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即使他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做过任何事情,没有功劳,也说明他的心胸、器量、格局够了,寿命长也代表他的修为好。

有的人尽管有智慧、有能力,但活到四五十岁就死了,为什么?心胸、器量、格局不够,所以中途就夭折了。

同样,那些官当得比我们大,钱比我们多的人,不也代表他们的能力比我们强,境界比我们高,福报比我们大吗?

为什么我们不认可他们,不尊重世间有成就的人呢?你不认可、不尊重这样的人,你也得不到认可,也不可能成就。

什么叫因果?这就是因果。什么叫信仰?这也是信仰的一部分。

当然,一个人是否有信仰,还要看他有没有责任心,有没有奉献精神,有没有无我的境界。

如果这些不具备,你说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那是不足为信的。

一个虔诚的信徒,在他身上一定会体现出慈悲心、奉献的精神、忘我的精神。

世间的价值观和出世间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吻合的。

如果我们学佛的人在世间上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很多事情都没办法接受,那说明我们的修行还差得很远,道门还没有入。

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世界就这么存在了,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存在方式一定有它的道理,有它的合理性。

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坦然地面对和接纳,但又不失自己的初衷。

人家说存在即合理,如果你觉得不合理,只能说明你没有发现它的合理性。

一个人能做到别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虽然很能干,但是如果他为此而自傲自大,不听领导的招呼,那么他的能干不过是一种“我执”,是自我的膨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我们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是否能干,还要看他是否谦卑,是否任劳任怨,谦卑、任劳任怨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无我、包容和忍让。

任劳是一种能力,它体现在身体上;而任怨是一种境界,它体现在心态上、心灵上。

你们是否注意到,越能干的人,脾气越大?因为他只能任劳,不能任怨。

而作为学佛的人,我们的修行不仅要体现在任劳上,更要体现在任怨上。

任劳是能力,任怨是境界。

有能力容易做到,有境界不容易做到。

所以我们要学会谦卑,谦卑就是无我的开始,学佛真正要学的就是无我,修行的结果也是无我。

开示于2016年第五届流通点大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