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念佛要具有慈悲心,想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能够爱护一切众生。讲到佛性不能不提到为夏莲居老居士,印证会集本的这位法师,慧明老和尚。来说说他怎么明心见性的:他将狗吃剩下的余饭,他舍不得丢掉,为了惜福,拿起来用水淘过之后,他自己来吃,如是有好几年。一天,他吃狗饭的时候,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同僚们问他笑个什么?他说:「我常常听得人说,狗子有佛性,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我好笑。」这就是慧明法师开悟见性的因缘。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说「妄想执着」是我们修行的大障碍。
在念佛的时候会打很多妄想,但这妄想还不是你的生死根本,念佛时所打的叫杂想、胡思乱想。佛门讲的妄想是指无明烦恼。什么叫「妄」?没有根、没有来处、没有生处,会变异、没有自体、是虚的,所以说是妄。真如是体,「体性」是不变的。在念佛时所起的那是杂想,就是平常在人事环境当中接触留下来的一个印象,那是杂想、杂念,还不算是无明烦恼。有人事情很多心很乱,杂念止不住,你自己去分析一下,你的杂念都想些什么,大部分都是想你接触过的事情,还有心中罣碍的事情,一下工作、一下家庭…等,罣碍的都是世间事。世间事不外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几乎都是罣碍这些,在这里面放不下。你心里放不下,当一念佛,它就变成你的杂想冒出来,所以,你想要在念佛当中不要起这些妄想,你必须平日执着的事情要减少,尤其是心里关注的事情,要看淡它,不要把小事情严重化,不要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实质化。这样你念佛的时候妄想就会少。对家亲眷属的执着也是一样,一般初学修行人不外乎这些烦恼,所以在日用平常当中,要能保持觉照,要常观自心,一起念一有执着马上就要放下,不能想:「等我临终再来放下」,以为我们修净土没有关系,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持我,没错,阿弥陀佛是摄受我们,但是自己受不受度呢?如果现在还在罣碍,临终可能就有问题了。
现在的人学净土抱持着侥幸的心态,想老了再来放下或临终再放下。有一些老菩萨,正确应该说是一些不学佛的老人家,在他六十岁的时候劝他学佛,他说:「我七十岁的时候再来学」;等他七十岁遇到他,还是跟我说:「我八十岁再来学」众生就是这样。所以现在看到自己执着的,自己罣碍的,就要把它放下。那应该要怎么放?既然妄想没有根,那要怎么放?利根的人就知道,并没有人抓住妄想,要放什么!所谓「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这是利根人。要是不懂这道理,那就要听经。
有人说:我对极乐世界有信心。要知道你要对极乐世界「理、事」要明了。刚讲的那是理,「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四种无碍法界你要能了解,再配六相「同、异、总、别、成、坏」再配「十玄」从「同时具足相应门」,一直配到「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你都能理解、能入心吗?要是没入还是要听经。即使文殊、普贤菩萨都证入了,都还是去听经!所以他妄想断得快,无明除得尽,都是因为般若的智慧。刚才讲的只是极乐世界「理、事」;「因、果」我们能了解吗?祖师大德讲得很简单,「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听来容易,但是印光大师讲「这因果两个字,涵盖了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我们以为自己能了解,或是有同修想说自己老了,可以不用听了,可是你也没因为老了而放下,你要把佛法放下,那世间要是没有放下,那就麻烦了。宁可你来执着佛法,也不要着世间法。什么叫执着佛法?古大德讲:「宁可着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许」什么是空?世间是空!你着在世间,着在虚妄上,不可得法岂能有可得心,那是「着空」。佛法是真实之法,如同须弥山妙高不可测。佛法是有的,所以说「宁可着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许」,这句话可以这样领会。
所以有一些同修他说:「我不用听经,只要念佛就好」,那你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对法真正了解,真正对境都离妄想。实际上你要真的明心见性,也没什么境可对的,还谈什么起心动念。所以要去观察自己念佛功夫的程度,对人会不会罣碍?对事会不会罣碍?对物会不会贪恋?如果还有贪恋那就不可以离开经教!目前能够暂时不用闻法,那起码都是见性后边的事情了。为何说目前?因为去极乐世界还是要听经闻法啊!
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真的不能离开啊!不然一误百误,此生将空过。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