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寂静法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积累福报?

发布时间:2024-12-28 01:20:27作者:心经问答网
寂静法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积累福报?

《易经》中的“厚德载物”,物是什么?很多人认为“物”就是金钱,是房子,其实这个“物”指的是我们天天所想的一切事物,健康、长寿、子孙等等都属于物。所以厚德载物,在我这里就换成“厚德后得”,因为只有把德积厚了之后,才能得到。

厚德厚物;薄德薄物;缺德缺物;无德无物。照着这个公式一看就明白了,如果我们缺物就知道我们缺德;如果我们薄物就知道我们薄德;如果无物就知道我们无德;如果厚物就知道我们厚德。这就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转化的结果,因能量的变化所产生的现象。

例如我踩你一脚,你会瞪我一眼,都是因为能量在平衡。如果我不想让你瞪我,我马上说一句对不起,这一句话就能平衡能量。每个人过去挖的坑,深度不一样,通过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每个人填坑的速度也不一样。

有些人速度快一下子就填满了,有些人的坑比较浅,一个月就填完了,所以这些人的道路就是平坦的。有些人过去挖了百米千米的坑,平时又不太努力,所以这个坑永远都填不完。孩子好或不好;身体健康或不健康;生意顺利或不顺利,这就是个体的差异。生命中一切的现象,都是受能量的影响,都是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的再创造。

就如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蓄电池,蓄电池的电量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化着的。我们随时都可以改变生命中的蓄电量。但是在这一刻没有采取改变时,它就是一个定数。有些人拼命去赚钱,就是把蓄电池里的电全部转化成金钱,当然他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有时候拿钱去填补坑还不一定填得上来。

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人该得的他没有得到,觉得他是一个傻瓜。其实我们要知道,该得的他没有得到,他的能量依然储存在蓄电池中。这些能量可以转化成长寿;转换成健康;还可以转化在子孙身上。因为能量是可以转化的,电能可以转换成热能,冰箱制冷、灯泡发光实际上都是由电能转换而来。

所以一个人开不开心,家庭和不和睦,这些都是由能量决定的。如果一个人的“德”比“得”高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当“德”比“得”高时,这个人就会无法拒绝得到。就像天降福,为什么要降福呢?就是因为他德厚。

如果相反,“得”比“德”高了会产生什么现象?这个人就会无法抗拒地失去,必定会出现灾难。就像有些人好不容易赚到钱,突然生病住进了医院,看病就花了几十万。因为宇宙有一个规律,万事万物会自动恢复平衡,所以才会产生这个现象。

过去我喜欢与乞丐和流浪汉聊天,通过聊天可以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因果规律。曾经我遇到一个乞丐,他之前在新疆杀猪,赚了一万多,在80年代这已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一次,他的同乡把1万多都借走了,三年过去了都没有还。

腊月三十,他怀揣着一把杀猪刀到了同乡的家里,心里想着要是同乡再不还钱就动杀手。同乡看他来了还是不打算还钱,但是同乡的女儿告诉父亲:“爸爸,我们家也有钱,就还给他吧。”同乡听后,及时把钱还了。幸好同乡把钱还了,不然让自己惹来杀生之祸。

乞丐看到钱到手了,心生欢喜,那一晚就住在同乡家中,第二天同乡送他到马路上赶车。正值冬天,他在冰天雪地中等车的时候,一辆车冲过来直接把乞丐撞翻,他进了医院。治疗的费用不仅刚好就等于要债换来的钱,还失去了一条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乞丐得到的比他的内在的德多了。

这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德不配位”,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时,应该感到恐惧,应该自省自己外在得到的是不是比内在多了,多了就要补德。有智慧的人会将多余的主动奉献给社会和世界,这样“得”和“德”的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不主动贡献,天平就会失去平衡。这就是:厚德厚物;薄德薄物;缺德缺物;无德无物。

经营其实是积德的工具,如果我们不去积功累德,最后得到的只有两个字:危险。就像《大学》中所描述的: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者愿意把外在的东西回归内在。事业是渡人的平台,金钱是利人的工具。

《法句经》中说: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一个人恶贯满盈是怎么来的,就是小小的恶积累而来的。

大善也是积累而来的,不要以为捡一个垃圾,节约一张纸是一个小善无所谓。一个人会有这么大的福报,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今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讲课,我也算是做了一丁点,也是从小的地方积起来的。

我在肯尼亚,我尽量也是把洗脸的时候用的水用脸盆装出来,吃完饭后把漱口水吐在草地上,也许可能会让几个蚂蚁吃完后报餐一顿。其实,我们在做这些善德时候,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当行善变多后,你会慢慢养成习惯,就会发现,那不仅是善,那是一件快乐的事。你都觉得不是在行善了,行善多没意思,行善好像是为别人在做什么,它变成一种快乐,积微善,成大德。

我们该如何去积累福德,积累能量呢?

第一个方法叫种福田。佛家有三大福田,第一个叫报恩福田,又称“恩田”;第二个叫做功德福田,又称“净田”;第三个叫做慈悲福田,又称“悲田”。“田”的意思就是能够生长,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后,种子能够获得营养生长,所以我们称为福田,田里能长出福。

报恩福田又称“恩田”;功德福田称为“净田”;慈悲福田称为“悲田”。田的意思就是能够生长,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之后,就能够增长,所以我们称为福田。就是田里面会长出福。

报恩是什么?报恩就是报父母的恩,功德福田就是去弘扬我们圣贤的智慧,去随喜和弘扬圣贤的智慧,去感恩和礼敬祖宗的智慧。

第三个慈悲福田,就是去关怀弱势群体。

在我看来,所有员工对老板来说都是弱势群体,不是员工为老板打工,而是老板为员工在干活。因为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没有树根又怎么会结果呢?所以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会去感恩那些成就他的人,所以一个有智慧的老板一定会去感恩员工和顾客。

第二个方法叫做报四恩。第一个是父母的恩;第二个是师长的恩;第三个是国家的恩;第四个是众生的恩。通过报恩,我们可以获得能量,可以积累福德。如果一个人没有最基本的能量,他是无法成就生命中的现象的。就犹如没有面粉不可能想要有包子、饺子或者油条,因为这些食品都是由面粉变化形式而来的。所以我们要透过报恩,去获取能量,再用这份能量去回向,去发愿。

第三个方法叫做行十善。十种善业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能量。身上有三种善;口上有四种;意上有三种。

“身三”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四”就是: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妄语”就是说假话,我出家的时候,我说的话寺院里的人都不理我,我非常痛苦,但我知道那是我过去说假话的果报。“恶口”就是说诅咒别人的话;“两舌”就是搬弄是非;“绮语”就是说花言巧语。

“意三”就是:不贪、不嗔、不痴。人生为什么会不幸福,根本就在于我们有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当我们把这六种根本烦恼减轻后,人就会幸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