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
刘建鸿 王锦
很多孩子已经经验到诸如亲人过世、宠物死亡等各种生命无法延续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定要刨根寻底地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面对这些追问,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要不要说明真相,以及如何说明? 要想做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就必须深入了解儿童对待死亡的认知状况。在这方面,匈牙利的心理学家玛丽亚·耐基的实验堪称经典。1948年,她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3~5岁阶段,此时期的孩子认为“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玩一样,所以认为一天当中可能会有多次体验死的感觉,如爸爸去上班了,妈妈不在了。死去者只不过是暂时地离开,并没有完全消失。死去就如同睡觉一样,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转过来,这之间并无任何的矛盾可言。一般的情况下,此时期的儿童几乎将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你死掉一会儿,又醒来一会儿,接着又会死掉一会儿。 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5~9岁阶段,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死亡,他到哪里去了?他还能变成什么?他为什么要死?而且有时因为别人的死亡,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 第三阶段是在9~12岁阶段,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人都会慢慢地变老、生病,最后走向死亡。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死亡与黑暗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色彩。这时的孩子也开始主动地去避免死亡,例如,有病时会主动要求吃药,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针,配合父母主动治疗,也会尽自己所能,尽量躲避来自生存环境中能意识到的危险。
孩子: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 父母:是的,我们会死的。我们现在身体很好,而且你年纪小,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我们还不想死;当你长大后,你便不需要我们来照顾你了,即使我们上了年纪死了,我们仍会彼此想念的。这当然使人很难过,但也没什么,因为那时你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如果我们在你没有长大的时候死去,我们会让叔叔、阿姨来照料你。他们无法取代我们,但他们会帮助你的,就像我们做的那样。如果我们现在死去,我们会感到伤心,因为我们不能帮助你,分享你的快乐。但你将永远拥有我们的爱,这是最重要的事,而且因为我们爱你,叔叔和阿姨也会爱你的。我们无法预见或阻止我们的死亡,在你活着的时候,我们总有一天要死的,但我们现在尽可以享受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们死了之后,你便拥有了这些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永远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的意义。”所以父母在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