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主要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无我论和业报轮回说。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即指无名-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生命环节; 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佛教可分为三大部派:即古代部派、大乘佛教和密教。各大部派之下又有若干支派。在佛教兴起后的300年中,共有18部派(实际上不止此数)。部派不限于某一地区。 古代部派 上座部是古代佛教的主流。这一派不着重探讨形而上学问题,而强调研究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组成因素,认为人只有了解这些因素和抑制另外一些因素的方法,才能达到阿罗汉的解脱境界。在阿育王时期(公元前273—前232)从上座部分出一切有部。上座部注重三藏中的《经藏》。一切有部则重视《论藏》,认为一切事物实有,但不承认人是永恒不变的存在物。根本说一切有部是一切有部的支派。4、5世纪世亲所著佛教哲学典籍《阿毗达磨俱舍论》就是根据一切有部的论藏所撰。此论是中国(包括西藏)佛教教理的主要根据。经量部重视三教中的《经藏》,认为业力因素(行)非实在体,瞬息即逝,消逝以后,立即再现,产生新力。人凭借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此派认为过去和未来,就直接意义而言,都不存在。此派教义是唯识宗的先驱。佛教于公元前483年在王舍城召开第一次结集大会,会上在戒律问题上发生分歧,产生弥沙塞部。此派不承认有经历生死轮回的生命。法藏部于公元前2世纪未或公元前一世纪初脱离弥沙塞部而成。此派在三藏经典之外,增加《菩萨藏》《陀罗尼藏》二藏,并认为人纯粹是有名无实之物。正量部是从成立于公元前3世纪的犊子部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派,认为人与其组成因素并不完全相同的本体。律宗奉三藏经典中的《律藏》立宗,强调遵守清规戒律,公元7世纪兴起在于中国。8世纪中国僧人鉴真将此宗传入日本。 过渡部派 大众部是一部分信徒于公元前3世纪从佛教主体分裂而成。此派主张戒律宽和,不重视佛陀在世言行,而强调佛陀超然于万物之上。这些观点后来由大乘佛教进一步加以发展。 说出世部源出于大众部。该派认为,一切事物皆无实体,佛陀完全超出世间,他的历史事迹都是幻象。 犊子部成立于公元前3世纪初。此派认为人真实存在,经历轮回生死,从一生到另一生,而其他万物无此特性。 成实宗以《成实论》为依据,兴起于中国,传到日本。此宗主张一切事物只有名称,而无实体,过去已不存在,未来尚未兴起,现在瞬息即逝。因此,事物的连续性仅存在于幻觉之中。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兴起于印度,传到中亚、中国、日本、爪哇、苏门答腊甚至锡兰。大乘佛教倡导人法二空,不以阿罗汉而以俱有成佛本性的菩萨为理想表率,重视对众生的慈爱。菩萨甘愿把自己的善行功德转施与人,令他人受益。大乘佛教认为静止修炼可以使人达到空无所想的境界,由空入空,结果般若即智慧本身也归于徒然。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化身、报身和法身。 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有中观派(空宗)、瑜珈派(唯识宗)、华严宗、一乘法门(天台宗)、净土宗和禅宗。 中观派(三论宗,空宗)是公元2或3世纪印度论理学家龙树所创立。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