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原始佛教的人生观(洪汝诠)

发布时间:2024-08-04 01:20:20作者:心经问答网

  原始佛教的人生观

  释迦牟尼被人尊视,尊称为佛,是他悟道和传道的结果。但是“成佛”却不是他出家求道的原因。相传他是出于对人类遭受的种种苦难之深切关怀,才决定出家求道来帮助人类。  在古印度,学术,文化,宗教之中心不是在房舍屋檐之下,而是在树丛林荫之中。2500年前的古印度,生产力低下,所谓贵族王公的宫殿其实都很简陋。当时的印度不像中国人注重文字书写,他们的文化思想瑰宝往往以口授承传。所以,在炎热的印度,学者们往往愿意在树林之中而不是在室内作思考或者研讨。这类习俗被称为“丛林文化”。
  在古印度“丛林文化”时代,求学求道的人必须离开原来的居所,到丛林中去,他才有机会亲近老师和学友,这种习俗叫做出家。出家求学求道的人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被称为“沙门”。“沙门”向在家人乞食,往往受到礼遇优待。  我们在研究原始佛教的人生观时,首先需要了解释迦牟尼这一类人出家的原因,不是什么“看破红尘”,“悲观厌世”,“遁入空门”,“抛妻弃子”之类;而是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关怀,为了求知求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作出的道路选择。  《杂阿含经》相传是佛陀去世当年由大约五百名悟道的弟子集体忆诵,审议,认定的佛经。这种集体忆诵,审议,认定的方式称为结集。最重要的结集有三次,第二次结集是在佛去世大约一百年以后,第三次结集是在佛去世二百三十五年以后的阿育王统治时代。
  结集《杂阿含经》时,相传主持人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持戒成就最受众人推崇的优婆离忆诵戒律。佛的侍者,记忆力最强的阿难忆诵经藏。经过参与结集的几百名佛弟子集体回忆确认,就形成《杂阿含经》的原型。
  《杂阿含经》并不是佛陀说教话语的直接记录,而是直接闻听佛陀教诲的弟子们根据对佛陀的教诲的理解和记忆。再忆诵出来,再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承传出来的佛教典籍。所以《杂阿含经》不能完全等同于佛陀的思想,但是它是最接近佛陀的人们,留给后人的有关佛陀思想的最原始记录。

  佛陀传道的时间相传长达四十九年,他的学生要回忆他几十年的言教,理所当然地会将佛陀反复讲过的最基本的原理放在最前面。《杂阿含经》只是粗略地分为五大类,以便于背诵。第一类名为“五阴诵”,主要讲的是人生观。下面选录《杂阿含经》。五阴诵第九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本节经文所说的“色,受,想,行,识”是指形成人的五类因素,每一类因素之中又可以进一步分析为无量无边的种种因素,用“阴”或者“蕴”去表达每一类因素,一共就有“五阴”或者“五蕴”。  色阴或者色蕴是指人肉体组织结构,也就是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所说的人类的细胞结构,分子,原子结构,生物体内的力学,电学结构等等。
  受阴或者受蕴是指人体的各部分器官对外界的感受,也就是耳,鼻,舌,身,意对外界的感受。
  想阴或者想蕴是指人体由于感受而引起的种种思维活动和神经活动。
  行阴或者行蕴是指人在思想支配下,在中枢神经和局部神经支配下产生的活动。
  识阴或者识蕴是指上述“受,想,行”的结果,形成的人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在人体中储存起来。  佛陀认为,上述“五阴”都时时处于生灭无常的状态之中。他们都不是恒常不变的。人类痛苦烦恼的感受是对于“五阴”生灭无常的反应。对人生的生灭无常的误解有两类。一类叫做“我见”,一类叫做“常见”。  执着“我见”者,认为有独立的我存在,不懂得“色,受,想,行,识”与整个宇宙是直接或间接地相依存,不懂得所谓“我”,“你”,“他”,“内部”和“外部”在事实上不可分割。他们都只是人类因为在语言和认识上的需要而权且使用的名词概念。
  执着“常见”者,认为事物可以恒常不变,他们不懂得任何具有形象的事物在不同时刻各各不同。  佛陀认为,“五阴”无常是人类痛苦烦恼的原因。例如,所谓健康的身体是无常的,所以有病产生,这是病痛之苦。所谓人间情爱关系是无常的,所以有别离怨恨的痛苦。所谓人生的财富占有关系是无常的,所以有穷苦等等。总括起来,故说“无常是苦”。  对前面所录《杂阿含经》第九节,用现代汉语翻译如下:  我是这样听到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指佛陀)告诉各位出家人说:“色是非恒常的,非恒常就是苦,苦也没有恒常不变的独立本体,所以苦是无我。同理,由“我”派生出来的一切观念,也没有恒常的本体(比如,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等)如此观察人生,名叫真实正确的观察。  同理,人的感觉,思想,行为,知识经验都是非恒常存在的,都是苦的原因,都没有恒常独立本体,并且由“受,想,行,识”派生出来的事物也是如此,这样观察人生,名叫做真实正确的观察。习修佛陀教诲的人,如此观察人生,不受“色,受,想,行,识”的操纵,不贪恋“色,受,想,行,识”。不贪恋,所以能解脱思想束缚。
  已经解脱的人真实的智慧产生了:“我见”赖以产生的愚味已经除去,正确的修行方向,已经确定。未觉悟之前的所作所为,已经明瞭它的前因后果,所以未来人生不再受过去的愚味支配。
  当时,各位出家人听受佛陀教导之后,高兴地按照佛陀的智慧去修行。  (文:洪汝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