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喜欢辩论的佛教法官么?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所有的道德、规范、戒律,更是全部拿来对自己,永远不是对别人。
我们看到别人说不是佛经上的,立刻就生出嗔恨轻蔑,
甩出两个字:“外道”
因为,我慢排挤他派易,打开心胸借鉴难。
我们对外道的观念深刻于心, 只爱把佛陀说外道这句话挂在嘴边轻蔑贬斥乃至仇恨一切,
却盲然无视佛陀说:一切法是佛法这句话。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观察,借鉴其中可取之处,不管是什么道。
为什么数学系的学生不只是学数学一门课程呢?
因为学习其他课程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数学。
历代圣贤,还要向乡野粗民求教学习,难道说这些乡民就句句是对,是正道吗?
不是的。祖师是要得到启发,对这种理论和看法,从中思考、观察,、实践可取的地方。他们的眼里,没有派系,只有知识和真理,这是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
知识和真理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只能被“发现”。
不论是佛教发现的,道家发现的,儒家发现的,基督教发现的,科学发现的,乃至一切学派发现的,都不是哪一家创造的,更不是哪一家的私有财产,而是全人类的、全体众生的。
如果佛讲述或者不曾讲述的知识,由其他学派表述出来就是“外道”,那么,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人文、国学、国术、医学、摄影、心理学、金融、电影、生活常识、历史,大学里教的,一切都是“外道”;生活工作中的,遍地都是“外道”……我们一生之中,从来没有一天离开“外道”。
《论语》说:泰山不辞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所以成其大。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解释这段话说:
为人要善于接受所有的人,对于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要兼收并蓄,这才是成就自己。
我们讨论的时候,重点不是判断对方说得对与错,而是集思广益,开张圣听,打开心胸借鉴别人的话,给自己启发,增长自己 —— 大多数本身也就没有对错,而是多个角度。清朝闭关锁国发展的结果,是落后西方几百年,最后亡了国。
先贤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
这个意思是说:
把自己求知的杯子放在低位,各种智慧的水,才流得进来。
保持对知识的谦虚和观察借鉴态度总是好的——所以,佛家说贡高我慢是障道的因。
宣化上人则说:
如果我只学佛法,不学其他学派,我还是要对其他学派保持尊敬
我没有达到可以轻慢其他学派的时候,我不该轻慢;
我达到可以轻慢其他学派的时候,我反而不敢轻慢。
修心的最终,是为了明白道理,然后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细微之处。
常见我们把注重修心,修心是关键这类话挂在嘴上,但就是不实际做——
一句话里的嗔恨轻蔑讽刺尚且管不住,这心修到哪里去了呢?基本的礼貌没有,只管畅快发表自己夹杂人身攻击的“破斥邪见,破斥外道”高论,这心修到哪里去了呢?
修得最差的人,就是把自己当成佛教的法官,当成一贯正确的知见,脾气特别大,嘴巴特别尖刻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佛家讲修定,总看别人有过,永远不会得定,没有定就没有修为。
因为心不停地随着别人的境界转,不停的着相。
“见世间过”是什么?他六根着外面的境界相,着相!着色声香味触法,里面生贪嗔痴欲诸想,他才见到世间过。如果不着相,他见不到世间过。自己改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有时间去管别人?
一管别人,自己就先起嗔恨傲慢心。
我们佛家还有句话说:有福报的人,从来看不到是非;没有福报的人,常常看到是非。
法师说:把自己当成一贯正确的佛教里的法官、护法和卫士,好像天下只有你才是真正的学佛者。听到佛门内一些不如法的事,耿耿于怀,评三说四。虽然你有一定的正知正觉,但满眼皆是是非,遍地都是“外道”。
要知道,世上一切皆有因果,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你若有对与错的知见,自己的心就先着了魔,进入了魔境。要知道,就是真有外边的魔,也没什么可怕,应把魔当成帮助你成佛的善知识。
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圣经上耶稣说:你不要去论断人,以免自己将来被论断。你不要去给人定罪,以免自己将来被定罪。
我们总跟人斗诤,很少观察别人的看法,总急于压倒别人表达自己更高明的看法,这个心不对。
有的师兄很喜欢辩论。
辩论本身是很好的,但是往往大家辩到最后成了为辩论而辩论,而不是为明理而辩论,一堆嗔心、恶口,斗诤不停,把其他网友也卷进来看嗔恨、看恶口,一起发嗔恨、发恶口,乱成一锅粥。这样,实际效果就非常糟糕。
所以,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孔子则说: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个意思是说:
一件事情,你可以和别人好好说清楚,让别人明白,但是你不跟他说,不让他明白,这叫做“失人”。
一件事情,你当时和别人没法说清楚,但是你硬要去说,这叫做失言。
我们可以看看这个“辩”字的构造——
辩字是左右两个辛,中间一个言。
辛,是什么意思呢?
辛是象形,在甲骨文里,像古代刑刀,意思是大罪。
古人说:辛痛泣出,罪人之象。
“辩”就是两个罪人说话
所以,老子说: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那么,我们说话爱犯哪三种错呢?
孔子给我们指出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翻译过来就是:
第一种:抢话说。
还不到或者不该我说话的时候,我就开始说。这是急。
第二种: 有话不说
该我说话的时候,我不肯说出来,这是隐。
第三种: 自顾自说
我不注意听众的反应,就在那里一个劲说,这是瞽。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所有的道德、规范、戒律,更是全部拿来对自己,永远不是对别人。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