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穿的衣服就是袈裟吗?款式和颜色有何讲究?
古代丛林,僧众出外云游参访,必须具备衣单和戒牒才能到寺院挂单。因此,《敕修百丈清规》云:“将入丛林,先办道具。”道具即衣单僧物,是资生办道之具,包括三衣一钵等头陀十八物。其中三衣即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等三种袈裟,又称“福田衣”、“百衲衣”,代表着出家僧侣的功德、精神,也是出家人的形象特征。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习俗与气候的关系,三衣只在法会佛事时穿着,平时则穿短褂、中褂、长褂或大袍。
三衣与一钵是出家僧众所有物当中最为重要者。
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应量器”,出家人托钵乞食,堪受人天供养,故代表“福田”。三衣钵具是受戒时不可少的僧物,顺治皇帝赞僧诗云:“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无论是三衣或钵,都代表清净的僧团,象征修道者的人格。禅宗所谓传法就是传其衣钵给弟子,称为“传衣钵”,因此又引申为师者将佛法大意传授予后继者。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一记载,摩诃迦叶将入涅槃时,入鸡足山敷草而坐,捧着佛陀所授的衣钵,等候弥勒菩萨降生成佛,再把佛陀的衣钵转给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我国禅宗初祖达摩由印度东来时,也将衣钵传给二祖慧可,以为法脉相传的证物。此外,头陀十八物尚有:杨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锡杖、香炉、奁、滤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除此别无他物。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出家人生活简朴,不受物役,不为物累,就像行云流水一样云游四海,处处为家,所以出家人又称为云水僧。
头陀十八物都是增长善法之具,各有其用途、意义。例如,锡杖:锡者,轻也,依倚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者,明也,得智明故;锡者,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究故;锡者,疏也,持者与五欲疏断故。因此锡杖又名智杖、德杖,彰显智行功德本故。佛制持杖,一来用以防身,再者于白衣舍前振锡可令施主出应,同时还可提携行李,协助老瘦无力、病苦婴身者行走,尤其行脚云游时,若于路上看到动物的死尸,可利用禅杖就地掩埋,这也是慈悲的体现。
滤水囊是用于饮水时过滤水中微生物之用,为器虽小,其功甚大,为护生命故。坐具是用于礼佛拜僧之用,同时可敷设于地,避免坐卧时污损三衣。
卧具、衣服与医药、饮食合称“四事供养”,是信众对僧众的供养物。在原始佛教的戒律中,经常讨论有关衣食的问题,例如佛陀制戒规定,每一个出家人只能拥有“三衣一钵”,超过此数就是犯戒,即使是佛陀本身,也坚守此戒。因此,当佛陀的姨母供养佛陀两件亲手缝制的金缕袈裟时,佛陀则将其中一件转赠他人。这是说明出家人澹泊物欲,生活力求简单,不在衣着上费心,而以修行、道德、慈悲来庄严自己,因此能开阔无限宽广的世界。
不过,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历经各个朝代的发展,由于文化习俗不同,以及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僧服的样式和颜色由来纷杂不一。民国初年,太虚大师极力倡导僧服统一,佛光山多年来也力行实践,从短褂、罗汉褂、长衫到袈裟,完全由常住统一制作,因此,样式、颜色都能整齐划一。因为僧服的统一,也是复兴佛教,重整僧伽制度的重要一环,故希望由佛光山做起,进而推及整个佛教界。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