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有一天,一条蛇的头和尾忽然争执起来,蛇尾对蛇头说∶『今天应该我走在前面。』蛇头说∶『我常常走在前面,怎麽可以倒过来走呢?』蛇头和蛇尾各认为自己有理,相持不下。结果,蛇头就自管自向前走去,蛇尾却缠住了树牢牢不放。这样,蛇头走不动了,只得让蛇尾走在前面。不料蛇尾,因为没有眼睛,却走入一个火坑中,把这条蛇烧死了。
师徒之间也是这样,说师父年老了,却总是在前面主持著,也应让我辈年少的作引导的首领。这些年轻人不熟习戒律,时时有所违犯,于是师徒彼此都牵连著,堕入于地狱中。
这故事比喻∶老师和徒弟,应该互相敬爱。可是有些徒弟往往以为老师年迈了,应该由徒弟来作领导,不肯尊敬师长,可是因为徒弟年轻不懂规矩,没有经验,做事常常犯错误,使事情搞不好,反而受到很大的损失。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54、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譬如有蛇,尾语头言:“我应在前。
’”头语尾言:“我恒在前①,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师徒弟子,亦复如是。言师耆老②,每恒在前;我诸年少,应为导首③。如是年少,不闲戒律④,多有所犯。因即相牵,入于地狱。
注释:
①恒:长久;固定不变。
②耆老:耆,《晋书.食货志》:“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长儒齿,可以养耆年。”耆老,耆宿,年高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③导首:即尊师。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诸佛或菩萨之通称。《释氏要览》引《十位断结经》谓,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称导师;又引《华严经》谓,能为人说无生之道,故称导师。
④不闲戒律:闲,就木栏之类的遮拦物。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牦
3、网文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