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寺位于宣威县城东面的东山山腰。远远望去,东山巍巍峨峨,林木莽莽苍苍,青翠欲滴,极富自然野趣。近看,东山寺“背岩云梯万仞,回若鸟道千重,左右南北,突兀峥嵘”。寺院内外,古柏参天,绿草如茵,野花盛开,桃花映楼,莺啼燕语,充满生机。山泉清流,常年不断,水清树茂,清和自然,景色颇有画意。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下这美丽的东山寺。
东山寺始建于明初。据寺碑载:明洪武13年(公元1380年),征南大将傅友德曾到沾,遥见玄武祖师显圣于此而建。《宣威县志》引“州志:黔国公演兵教场,遥见去天上帝披法仗剑显像于此,因作庙奉之”。建寺后曾几遭火毁,又经过多次修茸扩建,逐步形成今天的规模。
东山寺雅称东林寺,有额曰:“小东林”,谓与江西庐山东林寺媲美之意。寺座东向西,系佛道两教合一的建筑群,有祖师殿、灵官殿、大士阁、白齐洞、海会塔等主要建筑及钟鼓楼、知趣亭、水池、照壁、牌楼式寺门等附属建筑。有回廊周旋,左右出入,临此望彼,这许多的楼阁堂殿,令人惊奇不已。寺院占地约五万平方米,房屋建筑四十余幢,约四千平方米左右,是一组结合奇峰异壑、甘泉秀水以及古柏参天等自然景观建造出的古朴高雅、玄妙神奇的建筑。
祖师殿建于“九龙口”,台基高达2米,从此间居山前望,左右有九条小山梁分列。其建筑为两院三殿,以祖师殿为主,沿中轴线由外向内建有照壁、前殿、中殿、后殿。后殿为祖师殿,殿的正脊上置有双龙、宝顶及吻兽;殿内有泥塑真武祖师和十二雷神像,如真人一般大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下有泉水汨泪,水质清澈,流入院中环池,上架小桥围以石栏,流水小桥,似轻笛低吟,清音缭绕。
下砌暗沟,引水至钟鼓楼后,建一池,称“莲梦池”,池内泉水清澈,积水弥漫,鱼虾悠然。池旁查立着一飞檐小亭,日“知趣亭”,赤柱黄色琉璃瓦,衬以高远的蓝天,色彩鲜明强烈。前有水池倒影,背衬碧空白云,或凝停,或飞逝,光影变幻,美不胜收。中殿为灵官殿,两侧列晨钟暮鼓,称钟楼,鼓楼。祖师殿与灵官殿南北两旁是回廊。回廊边幽竹丛出,微风吹拂,飒飒作响,真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前殿为过道殿式山门,前殿与照壁之间为庭院,院内植珍稀树木龙柏及花木等。照壁前为数十亩古柏林。
据记载,大部分古柏植于清乾隆时。祖师殿东北角一百五十米处,又建一小院,名海会塔,系存放骨灰之所。照壁前68米处,立一牌楼式寺门,牌楼之前有68米处为普陀岩,高数十丈,岩半飞架二阁,分别为大士阁,白齐洞,它们均为单坡重檐。大士阁内有泥塑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白齐洞,传说为白齐和尚坐化之地,俗称“活佛洞”。
东山寺前有“碟大天”、“赤霞屏”、“卧云门”、“燕尾松”、“阁掌柏”、“倒洒金钱”等奇景。“倒洒金钱”位于普陀岩,它是“莲梦池”的泉水流出后,经柏林、桃林后跌岩而下,被山风卷起而形成的景观。
东山寺既是寺庙,又兼有园林特点。它的布局安排主从倚正,疏密呼应,虚虚实实,颇有章法。线条刚健流转,色彩冷暖浓淡,质感粗糙细腻,搭配得当。亭台、楼阁、小桥、回廊、石栏以及小院等等,英姿悦目,或濒水而筑,或如虹卧波,或透迤为带,依势而曲,或如鹰爪抓岩,凌空飞动。游人至此,大有“林深寺隐,阁架岩头,云横洞外”之感。有联赞:“水秀山明清幽不亚西竺;若丹壁峭高朗信是东林。”大家之前了解这东山寺么?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