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通俗地说说三身五智

发布时间:2023-04-07 16:50:37作者:心经问答网

  通俗地说说三身五智

  圣者的明和空是不分的,明中有空,空中有明,明也是空,空也是明。喝茶的时候,进入空性状态,用那“明”去品尝茶味,别的都不要管。别人发怒的时候,用那份“明”去体会他,觉察他。空性的本体无摇无动,“明”则随缘应事。久久习之,便能打成一片,证得圣果,便会俱足佛的三身五智。

  三身就是法、报、化三身:“空”成法身;“明”叫报身;“空”与“明”的种种显现,叫化身。

  那什么叫五智?五智指的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我们可以安住在真心状态下,对五智进行不一定符合学者话语体系的一种理解:

  大圆镜智指的是,你的真心像一面镜子似的,能明明白白地照出世界上的一切,但无论映照出的是什么事情,有多么惹人讨厌、生气,有多大的诱惑力,镜子都不为所动;

  平等性智指的是,你去除了对“我”的执著,消解了“我”与“外部世界”的分别与隔阂,于是实现了一种内心的平等与圆融;

\

  妙观察智指的是,你的心时时保持警觉,没有一丝一毫的散漫与昏沉,对眼前的一切,都具有清醒而敏锐的觉知;

  成所作智指的是,虽然你没有任何机心与算计,心如朗然晴空,但是一旦面对世上的一切时,仍然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抉择,怎样才能达到目标;

  法界体性智指的是,你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不被其他的诸般显现所影响,因为你明白,所有一切都随着因缘的流转而不断改变,没有固定不变的状态,无法执著,也无须执著。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仅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你别管是不是符合经典,你只管是不是能让自己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我们学经典的目的,不是为了谈弄玄虚,镇住别人,而是为了学以致用。

  我们以证得明空之心后的开车为喻:你手握方向盘,心融于空性,明白这个世界都是虚幻的,不要去执著它。明白它是没有自性的,是因缘聚合的,是瞬息万变的,这是法界体性智的妙用;你守住明空之心开车时,心如明镜,所有的景物都朗然映于心中,心却如如不动,这是大圆境智的妙用;同时,你明白世界是平等的,没有你和我的区别,没有二元对立,这是平等性智的妙用;虽然不离明空,心无旁骛,但你仍然会成功地将车开到目的地,这便是成所作智的妙用;你的心时时警觉,时刻注意往来的车辆,避免发生车祸,这便是妙观察智的妙用。

  但是,要明白,明空之心是坦然放松的,不要高度紧张。警觉还要放松。朗然空寂之中,不乏光明的警觉,仿佛有一种光明照耀你的心一样。那放松,就像躺在野外,面朝虚空,无念无想,身体消失了一样的放松。

  在这种状态下,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走路、吃饭、看书、写作,等等。在应对万事万物的时候,你都可以用那份警觉去观察和体会。什么是观察呢?观察就是看看自己心中的那份警觉是否如法,是否能够应对外物而不为它牵引,这就叫观察。体会则是让自己的生命融入这份觉悟,品味它,不要丢掉这份觉悟。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许会丢,但因为有了那份警觉,你很快就发现自己不在状态。这时候,你就要重新提起正念,安住于随缘任运的安然之中。这便是不怕念起,但怕觉迟。只要你及时地警觉,你便能忆持那觉性,保任那觉性,终而融入那觉性。你要少说话,一直专注地品味和体会。

  这样,久而久之,你就没有执著了。做任何事情,你都能保任住觉性;你可以做任何事,你都不会执著于它。你吃了几十年饭,却没咬一粒米;你写了几百万字,却没有动一笔;你行了千万里路,却没有走一步;你经历了许多的红尘历练,心灵却仍然没离开那种朗然空寂的光明。明白了这一点,你便自然明白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你就这样进入空寂和妙察,警觉,专注,体会,放松,让自己行、住、坐、卧都融入这觉性光明,让自己的一生都融入这觉性光明,你就离苦得乐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