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方便品》选
【题义】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 现存的汉译本有三个, 分别是西晋竺法护所译的十卷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八卷《妙法莲华经》;隋阇那崛和达摩笈多所译的七卷《添品妙法莲华经》, 而中、外历代的注释甚多。
本经是初期大乘的经典, 它的出现稍迟于《般若经》, 一般认为约在西元一至二世纪前后编订。
在大乘佛教兴起以后, 佛教内部产生了大、小乘的矛盾, 《法华经》站在大乘的立场上容受小乘的经教, 引导小乘人转学大乘, 以祈消除彼此间的矛盾和对立。 经中指出释尊所证得的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佛陀的降生, 便是为了用妙法去教化我们, 使我们也同样地领悟、证入。 然而由于我们愚钝, 不能信受, 因此佛陀只好顺应我们的根性, 方便的说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的教法。 三乘虽然同属佛法, 但佛陀的本意却是要我们修学菩萨乘 ── 佛乘, 以成佛为最终的目的;声闻、缘觉二乘只不过是引导我们进入佛乘的方便吧了。 因此, 本经提出「会三归一」的主张 ── 融合「三乘」而同入于「一佛乘」, 这样, 声闻、缘觉可说是进入佛乘的准备, 只是一种「方便法」, 亦即是权宜的教法, 只有佛乘才是「真实法」, 这便是后世注释家所说的「开权显实」了。
此外, 本经还提出久远成佛的法身思想, 认为历史上的释尊只是化身, 他的法身是超越时、空而永恒存在的。 既然佛陀的法身是常在的,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追随历史上的释尊, 但只要一心向佛, 努力修道, 将来必定可以见佛乃至成佛的, 这种思想不但使后世的信徒, 得到无穷的慰籍, 并且受到巨大的鼓舞而努力学佛, 实在是深具积极意义的。
【译者】
鸠摩罗什〈三四四 —— 四一三〉, 意译「童寿」。 天竺人, 生于西域龟兹国, 七歳随母亲出家, 初学小乘, 十二歳转学大乘, 博通大、小乘经论, 名闻西域各国。
前秦国王苻坚亦听闻罗什的大名, 希望罗致他来中国。 西元三八二年, 苻坚派吕光代龟兹, 并嘱咐他护送罗什到长安。 但当吕光破龟兹后, 苻坚却因淝水之战而兵败被杀, 吕光于是挟持罗什至凉州, 并自立为王。 罗什被逼留在凉州十六年, 他在这段时间, 努力学习中国语言, 以便日后能在中国弘扬佛法。 直至弘始三年〈四零一〉, 他才被后秦国王姚兴迎接到长安, 并受封为国师。 罗什在往后的八年里, 译出经论七十四部, 几乎所有在印度有代表性的大乘典籍, 都被他介绍过来。 其中《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 是三论宗所依据的主要论典;《法华经》为天台宗所依的主要经典;《阿弥陀经》是净土宗所依的「三经」之一。 而他所译的经典, 不论在文笔或准确性方面, 都是中国翻译史上所未有的。
据说罗什的弟子多至五千人, 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都学有专长, 称「什门四圣」, 他们对推动佛教的发展贡献甚大。
一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勇猛精进, 名称普闻,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随宜所说, 意趣难解。 舍利弗, 吾从成佛以来, 种种因缘, 种种譬喻, 广演这教, 无数方便引导众生, 令离诸着。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 皆已具足。 舍利弗, 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 深入无际,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 如来能种种分别, 巧说诸法, 言辞柔软, 悦可众心。 舍利弗, 取要言之, 无量无边未曾有法, 佛悉成就。
「止! 舍利弗, 不须复说。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二
尔时大众中, 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 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 有所言说意趣难知,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 我等亦得此法, 到于涅槃。 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 自亦未了, 而白佛言︰「世尊, 何因何缘, 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 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 今者四众咸皆有疑, 唯愿世尊敷演斯事 —— 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 若说是事, 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 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 曾见诸佛。 诸根猛利, 智慧明了。 闻佛所说, 则能敬信。」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皆当惊疑, 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 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 如我等比、百千万亿, 世世已曾从佛受化, 如此人等, 必能敬信, 长夜安隐, 多所饶益。」﹒﹒﹒﹒﹒﹒
三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 岂得不说!汝今谛听, 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说此语时, 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 即从座起, 礼佛而退。 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 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有如此失, 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 无复枝叶, 纯有贞实。 舍利弗,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汝今善听, 当为汝说。」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四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 诸佛如来时乃说之, 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舍利弗, 汝等当信佛之所说, 言不虚妄。 舍利弗, 诸佛随宜说法, 意趣难解。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 种种因缘、譬喻、言辞, 演说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有诸佛能知之。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缘, 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 使得清净, 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 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 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 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 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 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 但教化菩萨, 诸有所作, 常为一事 —— 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舍利弗, 如来但以一佛乘故, 为众生说法。 无有余乘, 若二若三。 舍利弗, 一切十方诸佛, 法亦如是。
「舍利弗, 未来诸佛当出于世, 亦以无量无数方便, 种种因缘、譬喻、言辞, 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 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 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 多所饶益, 安乐众生。 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 种种因缘、譬喻、言辞, 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 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 是诸佛但教化菩萨, 故以佛之知见, 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 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舍利弗, 我今亦复如是, 知诸众生有种种欲, 深心所着, 随其本性, 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 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五
「舍利弗, 十方世界中, 尚无二乘, 何况有三?舍利弗, 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如是舍利佛, 劫浊乱时, 众生垢重, 悭贪嫉妬, 成就诸不善根故。 诸佛以方便力,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舍利弗, 若我弟子, 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 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 此非佛弟子, 非阿罗汉, 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 是诸比丘、比丘尼, 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 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 若不信此法, 无有是处。 除佛灭度后, 现前无佛。 所以者何?佛灭度后, 如是等经, 受持读诵解义者, 是人难得。 若遇余佛, 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舍利弗, 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 言无虚妄, 无有余乘, 唯一佛乘。」
【分析】
《法华经﹒方便品》的主旨在显示佛陀的本怀。 佛陀由于一大事因缘而出现应化于世, 成「一佛乘」, 是为了使我们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差异, 只是佛说法时因应时机不同, 及我们根性有别, 而采取的方便说法, 并不是他的真正意趣。
第一段 本段是佛陀亲自说出佛所成就的境界, 他不但能够深入诸法实相, 而且更能以种种巧妙的言词方便为众生说法。 然而说到诸法实相, 则只有诸佛才能彻底通达。 这并为下文「会三归一」作伏线。
第二段 本段叙述座上小乘人既不明白世尊为什么要称叹佛的方便能力;又以为自己已得「究竟」。舍利弗察觉到四众的疑惑, 因此再三代大众请佛陀开示妙法, 而佛陀则由于恐怕「众皆惊疑」而再三拒绝, 以显出能够听闻甚深微妙的教法, 是极为难得的机缘。
第三段 本段记述由于舍利弗再三恳请, 佛陀终于答允开示妙法。 然而却有五千根性浅薄, 而又增上慢的四众弟子退席, 佛陀也不加以挽留, 由于这些增上慢人, 自以为已得「究竟」, 是不能接受大乘教法的。
第四段 本段是全品的主旨所在。 佛陀指出十方诸佛都是为了「一大事因缘」, 才出现于世间的。 即为了使我们「开佛之知见」、「示佛之知见」、「悟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 由此佛陀以种种「方便」来说法, 法门虽然众多, 但真的目的不离阐释「一佛乘」。
第五段 本段补述佛陀在其他经典宣讲二乘、三乘的教法, 其实只有「一佛乘」是真实的, 因此勉励舍利弗等人要诚意信解。
由于上述的缘故, 我们实在不应以证得阿罗汉或辟支佛而感到满足;应该依《法华经》所阐示;遵照佛陀的教诲, 修学「一佛乘」。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