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谈心说识 第五章 自由自在的心境——本我、超我、无我

发布时间:2023-01-07 20:25:29作者:心经问答网

第五章 自由自在的心境——本我、超我、无我

一、信心之力

南北朝时代,南岳慧思禅师有此箴言: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

但向已求,莫从他觅;

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意为,人活在世间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也体验到不少的愉悦,而这些都不是向外追求所能获得的;体悟真理的法喜,参透生命奥义的愉悦,完全是一种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是从自性中表现出来的。向外寻求所得来的快乐是短暂虚幻的。唯有发自内心的欢喜才能细嚼慢嚥,馀香犹存。当你散步郊外,眼前一幅绿油油的自然景观;或清风徐来,摇椅上安祥地坐姿,一杯清香四溢的热茶……都能带给人们一个宁谧的世界。生命的本身就是喜悦,只要放慢脚步注意你周遭熙攘攘的人潮,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各种悲观离合的人生,您会发现您将从烦杂现实生活的桎中解脱出来,不再受制於偏见、欲望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狂妄念头所系缚。由於真正的喜悦是决定於自己的心识作用,所以如果你不贪求、不占有、有执取、不逃避;不贪求则这贫乐道,不执取则好施济人,那你的心灵将自由自在,你的人生将充满著喜悦与光明。

十一个善心所中有个“信心所”,此心所和阿赖耶识极为相应。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信心会使一个人真正安稳下来,在待人处事上自然处处得当,心里也开朗无优,因此您不只要信任朋友、信任您的运气,更重要的是信任自己。“信”是一种能源,但必须是正信。僧璨大师在有云: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又说: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人总是在彼此不信时才产生很多心机,心机虽然虚幻不真实,但却是一切错误与烦恼的来源。

二、疑心之憾

有一个人自从他看到其妻与一个年轻男人合照的相片后一直耿耿於怀,一改以往的温柔体贴,变得百般挑剔,动辄发怒责骂;其妻受不了此种精神折磨,日渐消瘦,终於病逝。此人亦毫无怜惜之心,正准备半其遗物以一把火烧尽时,无意中看到字迹娟秀的一封信,拆开来读:“……还记得在女子中学时我们曾经共同演出话剧,你扮朱丽叶,我反串罗密欧,当时同学们都开玩笑地打趣说,真像一对小情人,我们还一起照相留念,那一张相片,不知你还收藏著吗?不知内情的人还真的以为我们是对情侣呢?真有趣……。”那位先生看完此信,不禁阵阵心痛如绞、泪流满面,才知他看到的那张相片上的男生是他太太在女校时的同窗好友,虽满心懊悔自己的愚行,但物在人已亡,再也唤不回他那善解人意的太太。只有天天睹物思人,留下终身的遗憾与愧疚。不当的怀疑和对人的不信任,将会使你失去最好的工作伙伴,甚至是你至亲至爱的人。常言:“疑心生暗鬼”,“鬼”本无踪无形,实际是由我人心中所造所思,绘声绘影才有所成。

人的心识作用会影响情绪,使你有理性地判断也会有感性的错觉,如果你时常抱著乐观的心态去工作,以服务的精神与人相处,你的事业一定会很有发展,很有人缘,生活也是充满著朝气与活力。如果你处处担心人家占你便宜,怀疑别人是为了谋求利益才和你在一起,为了争一口气而不顾一切地倾家荡产去做投机生意,你的心将越来越狭益,每天关心的是股市的涨跌,无形中你的心灵已被那些数字给销住了,心越来越不平衡,生活自然也越来越不快乐了。

三、冰山之喻

一九九O年六月二十二日於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参加“印度学佛教学学会”第四十一届的学术论文发表会。有名的唯识学者国立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长尾雅人教授在会中有一场讲演“阿赖耶识的探究”,提到在人的八种意识构造中,阿赖耶识是构成人们行为造作的一切意念之基础;做为异熟果的阿赖耶识二六时中恒常相续流转,他和前六识俱起现在行,但前六识在熟睡时不起作用,阿赖耶识仍然持续动作。举例而言,前六识的感觉粗浅易辨如同水面上的冰山易防;第七识第八识内敛含藏威力,如同水面下的冰山威力极大又不易发现且又蕴藏著所有清净、染污的一切种子,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且和现行意识互为因果,例如柿子的果实,也可成为柿子的种子。一座大冰山可以带给一整村的人有可用,也可以撞沉一艘大轮船,就看人们对它作何种的理解与认识。如良遍(一一九四——一二五二年)所著的《法相二卷抄》所云:“一切诸法,皆不离我心,大海、江河、须弥、铁围、不可知见的地方世界、净土菩提乃至真如妙理,一并在我心所有……。”《华严经》亦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快乐的心境与烦恼的,端赖吾人对事物外境的认识与判断。有一天中午我欲往斋堂,途中碰到总机小姐,眼前一亮,原一她穿了一件白底黑条纹的套装,非常好看,我不禁赞说很漂亮,她却睁大眼睛不太相信的神情回答我说:“刚刚有人才说这是从监狱穿出来的制服……。”每一个人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愁肠满肚也是一天,积极乐观也是一天。老子曾言:

圣人不积,

即以为人已愈有,

即以与人已愈多。

人若能把自私自利的心态,转变成博爱,如星云大师所言:“志在服务众生,行在十方世界”。行慈悲喜舍四无量民,那么在精神生活上,即刻会产生一种充实和丰裕感,越是给得多,越是不觉匮乏。

四、本我与超我

有名的心理学家佛洛依德(奥地利人)把人的心理构造成三个层次:

(1)Ib——原始的我,代表各种本能的心理活动。

(2)Ego——自知的我,即经过生活经验陶铸的我。

(3)Super Ego——超我,经过宗教、艺术和伦理道德熏习的我。

原始的我以本能的行动去支配一切行为活动,不计利害得失和外界反应,如同一个小孩看到火盆里有烧熟的栗果,他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一旦他的手被灼伤,他才得到痛苦的教训,来发展自卫的本能。随年龄增长他从外界环境领受到的刺激和教训越多,他心理的发展越超成熟,他的本能追求发泄和满足的活动也逐渐加以修正,以便达到自利和自卫的目的,结果自知的我产生了。

随著心理的成熟,他的精神境界也日益扩展,构成精神食粮的宗教、艺术和伦理道德,也逐渐使心理产生净化作用。因此,人们渐渐地觉悟到以自私自利为中心的活动,是得不到社会的同情与鼓励。渐渐的成为一个热心公益笃信宗教的人,从小到大我的自我心理活动领域的扩展,产生了道德境界的“超我”。这样的一个心理过程互相因依,交互为用,织成一个心理构图,如所附八识的图表一样,前五识为——原始的我,第六意识为——自知的我,第七识的净分依他(清净的末那)为超我(参考)。

在唯识学上提到“转识成智”,把意识和经验化为生活的智慧和证悟生命究竟的资料,这全部要靠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透过“真我”的智慧把五种感觉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摄受的境界因缘化为“成所作智”,行立功、立德的菩萨行。把意根的活动转变为妙观察智成为独立思考基础。再把恒审思量的虚妄分别意识净化成平等性智,最后在众生平等自性清净之下而得以成大圆境智,亦即成就一切功德而又不执取一分一毫,建立一发功勋而无丝毫我执,如经中所云:“无所住而行於布施”,能如此,心境自然自同自在,心灵无所羁绊,像杲天丽日普照大地,光光相照,光光无碍,同臻“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真我法身之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