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既有佛教印迹又有道教踪影? ●无价之宝十八罗汉头仅卖万余元? ●壁画和藻井被列入寺内“三绝”?
东望太岳,西近汾河,前临清溪,后靠岗地,灵石县资寿寺,因位处王家大院之侧,安于静升古镇之中,历来被人冠以“处于山明水秀之地,立于人杰地灵之乡”的美名。 古寺创建于唐代咸通十一年(870年),是以佛教为主、道教为辅的和合型寺庙。这座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古刹,曾经并不被外人广泛知晓。古寺再次名扬海内外,基于上世纪90年代,一段十八罗汉头像流失***复归灵石的传奇。
佛道和合资寿寺 5月12日上午8点,记者到达闻名全国的静升古镇。古镇向南又是2公里的苏溪村边上,是一座红墙碧瓦的古寺庙,这儿便是曾因十八罗汉而知名的灵石县资寿寺。 资寿寺,当地人俗称苏溪寺,寺院坐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楼阁高耸,殿宇林立。根据灵石县现存碑文记载,资寿寺创建于唐代咸通十一年(870),重修于宋,是一处以佛教为主、道教为辅的和合型寺庙。
资寿寺何以得名?当天上午10点,灵石县新闻办主任王劲引用有关文字表示,该寺之名本为“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意在资民以康寿。 据说,宋咸平年间,即公元999年,资寿寺重修,寺中香火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但到金代末年,寺庙被周围林火毁坏,众僧奔离。好在寺内建筑未伤筋骨,塑像逃过一劫。元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一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曾前往绵山抱佛寺访友。路过此地,法海目击寺院坍塌,极为惋惜,便留下来。他在邻近几十个村舍,持钵沿门讲经念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在法海的感召下,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于元泰定三年(1326)动工重建寺宇。此后的明洪武年间等,资寿寺又多次重修,成现有规模。 当地人提及资寿寺,称是民众出资建庙,以图长寿康健之意。1985年起,山西省文物局、灵石县人民政府对寺庙进行了全面修复,并于1993年9月1日对游人开放。资寿寺总面积逾17000平方米,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全寺由三组建筑构成,主体建筑呈轴对称格局,自南向北中轴线上有仪门、天王殿、大雄雷音宝殿;左右两侧及两庑,则为弥陀佛殿、药师殿及弥勒佛殿、三大士殿、地藏王殿、二郎殿;天王殿左右为钟楼、鼓楼;寺的东南角则有关帝庙、戏台;西北角有方丈院、禅堂院、藏经楼等。 资寿寺之所以为佛道和合,与当时寺庙建设时人们信仰的多元化有关。这种佛道二合建构,在寺庙中一些建筑物事上均有体现。沿着77米长的甬道,踩着108步的斜坡走进寺庙,看着一座座殿宇、匍匐于佛像之下,人们初感此寺庙为佛家之地。但在药师殿内,工作人员段青娥指着殿顶的藻井告诉记者,这儿便是典型的道教痕迹。细观藻井,只见一根根木质铆鞘组合下,是一个大大的八卦。人常说“先有八卦,后有道教”,可见一层一层小斗拱形成的独特图案,完全是道家的推崇。一组组小巧玲珑、精致可人的斗拱,形成了蟠龙太极八卦外封的立体氛围,整齐有序、层层收缩,给人赏心悦目、小品大气的感觉。 失而复得说国宝 资寿寺内,最知名的要数十八罗汉了,这既得益于这些罗汉均为明代彩塑,而资寿寺内的彩塑堪称珍品;也与十多年前,这十八尊罗汉的头像一夜之间被盗走,之后被爱国人士、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全部捐赠回国有关。 资寿寺中,彩塑有90多尊,大小不等,姿态各异。这其中的代表作,便是三大士殿内的十八罗汉。这十八罗汉,尊尊体型优美,神情逼真,件件色彩清淡朴实,花纹自然得体,可谓是全寺现存彩塑之最。 罗汉为梵语阿罗汉的简称,是值得世人供养的圣者。罗汉的另一解释,是声闻乘行者所证之最高果位,含杀贼、无生、应供等义。但“杀贼即杀尽烦恼之贼,应供则受一切天人之供养”的十八罗汉,却在1993年12月25日晚,遭受了“灭顶之灾”。 1993年12月初,襄汾县农民李全才等4人乘坐三轮车,到达灵石,当时寺庙已关门,他们未能进入,但还是踩好了点。当年12月25日夜,4人事前准备好钢锯、钳子、编织袋和铁棍等,找来一辆汽车,在车上装上了萝卜,掩人耳目。但车厢内,却拉了6个啤酒箱。他们绕道介休市来到苏溪村后,等到夜深人静,留一人放哨,其余三人进入寺庙,将十八罗汉头像一一锯下。随后用纸将头像包好,翻墙逃出,将头像装上了事先准备好的啤酒箱内,用萝卜盖好,之后直奔广州。三天后,他们在广州将十八罗汉头像售出。单件都属于价值连城的珍品,竟被这些歹徒仅仅以15000元的价格全部卖出。1994年6月至1995年2月,襄汾县公安局先后将4名案犯抓获。但他们肆无忌惮的盗窃,却让十八罗汉身首异处五年零四个月,也让三大士殿一关就是五年多。 “‘十八罗汉’能够身首聚合、完好如初,应当感念功德无量的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灵石县知名的雕塑家、曾经一手修复十八罗汉的郭成保告诉记者。1996年,陈永泰先后从我国香港、台湾和日本等地,购得了所有头像。根据有关资料,陈先生很快查明,这些头像应为资寿寺十八罗汉头像。当时,正在上海投资的陈永泰痛惜中华文化瑰宝,不忍罗汉们身首异处,慨然写下了“捐献意愿书”。“身为炎黄子孙,看到中华文化之宝贵文物被如此破坏并流失***,实倍感痛心。”“为使宝贵文物完璧归赵,本人自愿通过上海市台办捐赠该十八尊佛头,使之物归原主。”今读陈永泰先生之书,依然可见其一颗铮铮爱国心。 有了陈永泰的爱国心愿,在台湾、上海、山西等地与各方的积极努力下,1999年3月29日,十八罗汉头像在专车的护送下,经台湾、香港、上海,到达太原,最后安全送回了他们的“故乡”灵石县。 1999年4月16日,山西省、灵石县有关部门在多方了解后,最终将修复罗汉身的重任交给了早已凭着一手雕塑绝技名声在外的郭成保。他受命后,选择沉泥,找来白芨、藤黄等各种草药,对照着资料范本,经过4个月的努力,让十八罗汉恢复了往日栩栩如生的神态。 同年8月18日,各界为罗汉们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法会,为铭记陈永泰先生的功德,灵石县政府特地在资寿寺建成功德亭、立下功德碑,使其事迹永垂后世。 高举右臂,四指曲回,小拇指欲掏向耳朵,却还未完全掏得住的掏耳罗汉;左手托钵,右手打着招呼,仿佛有求于人的举钵罗汉;双腿曲起,如同刚刚打坐完毕,伸起手臂,正欲起身的探手罗汉……仔细看来,资寿寺十八罗汉,摒弃了传统塑像的死板、单一,各具形态,或笑或怒,实为“不以自己为神,而等同于人”的精品。看着或站或坐、或嗔或嬉的罗汉,足见前人雕塑技艺的高超。 细说“资寿三绝” 资寿寺内瑰宝,包括十八罗汉为代表的彩塑在内,共有“三绝”。另“两绝”,便是壁画和藻井。 资寿寺殿宇分设前后两院,前院亦称外院,主要建有天王殿。后院较为宽敞,在正中的平台上,坐落着大雄雷音宝殿,与天王殿遥相呼应,为全寺的主殿。来到大雄雷音宝殿,门额是悬着的一块“万德巍巍”横匾,笔迹柔中有刚,潇洒自如,为民国12年补葺殿宇时,当地文人所书。 该寺主殿和药师殿的壁画,为我国现存明代壁画之精品。这些壁画,风格上既明显带有外来影响,又有浓郁的本土风格,有的浓墨重彩,有的清淡娴熟,构图豪放,行笔流畅,凹凸感很强,给人以飘逸灵动、欲飞又止之感。壁画分别记述了有关佛主释迦牟尼的传说故事和儒释道三方神圣同台“献艺”等内容,体现着一种多元交融、博采兼收的和睦情怀。 藻井位于药师殿内顶部,精心设计制作的斗拱,一组组整齐有序、层层收缩地排列在藻井四周,饰以蟠龙、药用花草,相互映衬,结构奇巧。屋顶中部为两个饰有贴金浮雕蟠龙的长方形藻井,它们由大量小巧匀称的彩色斗拱组成,依八卦图样层层向上。这种巧夺天工的结构,在我国北方的寺庙古刹群里,极为罕见。 此外,天王殿上由明人乔志旻、乔石兰等于嘉靖三年烧造的琉璃饰件也堪称古代之珍品。该器鸱吻造型为巨大的鱼龙变纹,龙首张口吞脊;吻尾之上盘踞一龙,龙首探出怒视前方,一肢上举张爪撑天。整条龙动感极强,气势非凡,为明、清时代宗教建筑中的龙纹中的精彩之作。 走出资寿寺,已是午后一点多。资寿寺工作人员看到记者意犹未尽,讲起了一段传说:据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多方游览,曾游历至此。一天晚上,明月当头,当他信步走到苏溪村边一溪水旁时,不知因何,随手将帽子上的珠子摘下一枚,嵌于溪水旁的石壁缝隙间,自此这溪水便格外清明,这水中的月亮便格外皎洁,此后便有了所谓“灵石八景”之一的“苏溪夜月”。 夏日当头,记者未能一睹灵石八景之一的“苏溪夜月”,但处于苏溪侧畔的千年古寺资寿寺,屹立于一侧的半山上,红墙碧瓦在火红的烈日下,却着实让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