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容通法师: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

发布时间:2024-12-19 01:18:00作者:心经问答网
容通法师: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

随烦恼二十: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慽为业。言忧慽义者,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慽,不安隐故。亦嗔分为体。

嫉心所同前面的慢心所和憍心所一样也是希望自己好,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强,看不得别人强过自己,当别人强的时候就生起嫉妒心,整日里忧愁、难受、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比如说你好不容易买了一个小的液晶电视,结果人家买了一个大的,这时候你的心里就想了:我一定要买个更大的,最少也要跟他一样大的。

不然的话心里就难受了,总而言之就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你看文中殉自名利,就是指总是循着自己的名和利,要满足自己的名利之心、虚荣之心,不耐他荣,容受不住别人比自己更优越,更荣光,更显要,更有钱,更有能耐。

一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产生妒忌心,其结果是什么呢?能障不嫉,忧慽为业,身怀忧慽,心里不得安宁,一直要等到自己比他强的那天,才觉得扬眉吐气,心中才能释怀。实际上这个是真正的释怀吗?也不是真正的释怀,到时候慢心又出来了,自憍慢他,从这头又跑到那头去了,这就是人的天性,为什么呢?因为从我们开始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在嫉妒心上,男众有男众的嫉妒,女众有女众的嫉妒。咱们先说说男众的,男众的嫉妒心会比较粗、比较大,主要在钱、权、名、利上。比如说同在一家公司,进公司时间、资历、能力也差不多,人家升职上去了,你为什么就不行呢?或者你比人家入职更早,结果人家先提拔了,你还是在下面基层工作。这哪里受得了,嫉妒心就出来了。到时候他不会检查自己不足的地方,他甚至觉得也不比别人差,只是自己命不好,老天爷不公平,没有人赏识我。

女众的嫉妒心就更多了,也会比较细微。可能因为一朵花,一个服饰,一件小衣裳她就嫉妒了。她怎么穿着这么漂亮?我就不行。这个东西是师父给她的,怎么师父没给我呢?好了,也给了她了,她又会想:这两个东西还不一样,你看她那个比我的漂亮,你看她的佛珠每一粒都是一样的圆,一样的白,我这个有瑕疵,坏了一点点,师父肯定是对我有意见,她凭什么得到师父的青睐和关照呢?嫉妒心生起,然后无缘无故下次就给人家脸色看,一点点的事情心比针眼还细。

我们的烦恼是生生世世的,有时候它是在这一世体现,有时候在另外的一世;有时是在男身上体现,有时在女身上;有时是在这个时间段上体现,有时又在下个时间段上。八万四千烦恼,每个人一样也不会少。佛法里讲在见道位之前,没有一个烦恼是彻底地破除,按照现在我们的水平,伏都不能把它伏住,只是有些东西它自己隐藏起来了,因为它的因缘没成熟就先躲起来了,还没有显现出来。

所以有的时候你看一个人还不错,很善良很正直,具备很多的优点,没什么太多的毛病。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在他今生善的种子体现得比较多,恶的种子暂时还在潜伏期,这是最大的潜伏。这个敌人最厉害,它的本事是最强的,到下一辈子说不定颠倒了,你就变成他,他就变成你。只有真正到了见道位破见惑,这个时候你才能说这个烦恼我是彻底地把它破除掉了,但也只是破了其中一部分。

见烦恼有多少种啊?八十八使。思烦恼呢?八十一品。你看看这都还是最少的,后面还有尘沙烦恼数都数不清。所以大家就知道了,谁也没有骄傲的资格,惭愧去吧。别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么一点小优势,只不过都是些表面文章,你还要去受这些幻相诱惑吗?受它的蒙蔽吗?还去嫉妒?没必要了。

或者为自己暂时体现出来的那么一点点美德而骄傲,觉得自己可以依仗,觉得自己可以得意,其实这些根本算不上什么。我这样讲也并不是说,见到别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德不去赞美,是要由衷地赞叹。但是我们内心深处要知道,如果以佛法的标准来衡量,都还差得很远。

为什么以前真正有修行的人都是极其地谦卑?谁敢说自己修行好啊,都差得远呢。你就是阿罗汉你又怎么样呢?你跟菩萨一比,简直就是焦芽败种。你说你是菩萨,菩萨也会分很多阶次的,第一阶位的菩萨跟高阶位的菩萨比一比,又觉得自惭形秽了,站在旁边都觉得脸上无光啊。

别人是光鲜亮丽非常庄严,你是又黑又瘦,我这里就是打个比方,那你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那菩萨和佛比起来又不知道差多少倍。所以真正的修行就应该一直处于这么一种状态,一方面要对自己充满自信,一方面要自觉、明了自己。

下面为大家举几个例子,帮助大家学会随喜,当别人做了好事的时候,不要生起嫉妒心。五台山有个僧人是修持银钱戒的,宗喀巴大师圣诞日他没有银钱供养,就心里酸溜溜地跑去问师父。

师父说:你持银钱戒,有钱都供养掉啦,现在没有钱供养,你随喜就可以啦,人家点灯,你随喜,人家拿酥油来,你给人家搓芯子、点灯,不但是随喜,还来帮助他供灯,这样不是很好嘛。

你看这个功德大不大?很大很大的。我们大家要学会随喜,不要一点都不知道付出,也不知道用智慧可以协助别人去做事情。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大家都抢着要点灯,点灯开智慧嘛。开智慧是好的,哪个都希望开智慧,但是这个抢就不好了,你抢它干什么呢?人家开智慧,你随喜就好了,一定要你开智慧?都想把开智慧的机会抢到手,互不相让这个心念就不对。

供佛供灯开智慧是好事,但是就一定要你来点灯吗?还非要点最大的,别人要先于你点了灯你还要发脾气,这就错了,就失去意义了。不要抢,有时候要把机会让给别人,等到别人都不点了,自己再去点,只要有人点,尽量把机会给别人,随喜的功德跟他是一样大,甚至说句实话比他还大。

别人争先恐后地去抢,如果你没有争先的心,主动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反而是你的境界比别人高,你身上的功德比别人大。所以真正地点灯不是点外在的灯,外在的功德太小太小,要把自己内心的灯点亮,要让自己的心清净,要让着别人,要利他为主,利他无我,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甚至自己没有机会也无所谓,内心还是很安心和欢喜,这种功德是最大的。

如果你觉得点上了很庆幸,很高兴,那么你的境界还是不行,你是怕失去啊,还是希望机会最后落在自己的手上。大家能不能做得到啊?要去练啊,实际上学佛就是学这些地方。佛是怎么做的呢?佛是以众生为利益,把众生当做最尊贵的对象,像佛一样地对待,自己永远是最后,最终佛反而成了无上尊。

而我们众生都是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们永远都是在最低层,我们的行为和佛恰好是相反的。所以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我们的智慧都是颠倒错乱的,反过来就对了。做人就是要这样,这就是一种境界,得到反而是失去,不要怕失去,要愿意失去,主动的礼让反而是真正的得到,这个得到可不是物质上的财富名利,而是真正的佛道,真正的道,道法的道。

下面还有个例子,有一个小庙,有个居士要来供佛,这一天他全包了,然后他就跑到殿上去,结果看到烛台上已经点了很多蜡烛,他怎么办了呢?他把人家的蜡烛都拔掉了,把自己的插上去,这个好不好?不好。供佛是供佛了,但是这个妒忌心、自私心,都暴露出来了,好像功德只能是我有的,你们是不能有的。

用这样的心来供佛,我看功德是很小的,而且带来了烦恼。咱们前面讲过信心所,你信佛供养佛是好事,但是夹杂了五欲的烦恼,那心就不净,不净的心就是因,最终得到的果也是不净的。所以说,这些心法和心所法都是我们普通人的心理状态,断除烦恼很难,烦恼总是或多或少地出现,我们要学会照镜子,多照自己,少照别人,最好就不照别人,这个很重要,大家要注意。要学会无我,不要把自己当回事,要忘掉自我,要把别人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后面。

我们讲过六度里面布施可以度悭贪,也就是说我们要舍得把自己的东西供养给其他有需要的众生。大家不要说我钱多得花不完,给你一些对于我来说也很轻松自在,也不要说我钱不多就舍不得给,当然如果你的日子过得很贫穷,的确布施起来就更不容易。但是事实上我们不管物质是不是丰富,都要尽自己的力量奉献出来给其他有需要的众生,这里说的悭心所就是讲这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