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女子不婚是违反自然之道,请问此说法是否正确?

发布时间:2024-10-21 01:18:25作者:心经问答网
女子不婚是违反自然之道,请问此说法是否正确?

问:第一题,现今社会离婚率高,选择单身生活的也不少,但古书有曰,「女子不婚是违反自然之道,必得天谴」。请问此说法是否正确?此举是否违反佛陀教诲?

老和尚答:佛陀教诲里头没有这个说法,这是社会问题。古代的社会跟现在社会不一样,在古代社会里面大家庭制度,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有个归宿,她在一生当中她有保障。现在大家庭这个制度已经不存在,所以过去社会有许多说法就不适合现代用。现在社会问题确实比过去严重,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现在许多国家政府都在研究,能有真正妥善的方法是相当不容易。我们细心冷静观察,确实过去家庭比现在家庭幸福,虽然有很多限制,好像个人没有现在这么样的自由,这是实在的。以前因为家大、业大,人口多,要没有严格的约束,这个家就没有秩序会乱,所以家规就非常重要。我们这几年提倡的《弟子规》,是中国古代一切族姓家规里面共同要遵守的,不多,只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这是基本、是基础,必修的科目。人人都这样做的话,家和、社会祥和,确实所谓是礼义之邦、和谐社会容易实行。现在困难度比从前大得太多,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的。因为离婚率高,所以选择单身生活的,好像也愈来愈多,这是个社会现象,这个现象也不能算是正常。问题怎么解决?我想有专门研究社会学、人口学的,这些专家学者他们在研究的项目。

【附录】:

【泉州菜姑,独特的带发修行僧】

2012年06月15日 16:56

来源:《佛教文化》作者:益西群培

佛教信徒一般分“在家二众”和“出家五众”,合称“七众弟子”。在家二众是优婆塞(男居士)和优婆夷(女居士)。出家五众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即将进入比丘尼的女性佛弟子)、沙弥、沙弥尼。根据情况不同受戒,其中沙弥尼受十戒,比丘尼受五百戒。不管如何,出家五众都必须剃发、单身、住寺。此事从古至今在中国皆是如此,从未更改。

然而,近代闽南地区却增添出“菜姑”这样一种佛教徒。她们带发“出家”,住寺、素食、单身、有自己的寺院,过着与僧尼相同的生活。

“菜姑是闽南俗语,原本应该叫斋姑,就是品行端正、长期食素的单身女子。”泉州佛教协会前任会长陈珍珍居士虽已年逾九十,记忆力却非常好,“因为她们长期吃素,菜与素有关,并且在闽南语中菜比斋顺口,于是大家就叫她们菜姑了。”

根据一些年岁近百的老菜姑回忆,闽南最早的菜姑住寺,应该在清朝宣统年间,由泉州南安五塔岩的珠姑首创。当时五塔岩的和尚往生后,寺院无人看守,这位菜姑经人介绍去了五塔岩,从此有了住寺的传统。

1992年,当时在闽南佛学院任教的法清法师,专门对菜姑现象进行了走访调查。他认为,菜姑的形成,与先天教有着一定的关联。先天教与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单身、素食,念佛教的心经,拜的是从观音演化而来的老母娘娘。不见男性是先天教最大的特色,她们平素从不与外人、特别是男人来往。在民间百姓的眼里,先天教与佛教几乎没有区别,很多人将两者归于一类。民国期间,先天教逐步归于佛教,它的许多庵堂也皈依佛门,菜姑也由此成为佛教徒。

当初斋教成立“菜会”,推崇吃斋诵经,这可能也是一个来源。除此之外,民国期间一些寺院僧人离去后,由住家清修的女徒管理,她们离家住进寺院,作为庙主,逐步演化成菜姑。

“菜姑的来源,应该与朱熹的理学有很大的关系。”陈珍珍说,“泉州素有海滨邹鲁、泉南佛国之誉,自古女子学佛、研理之风较盛。对佛理的向往,造就了菜姑。”

“民国初年泉州有六大女众丛林——朵莲寺、海印寺、同莲寺、金粟寺、宿燕寺、庆莲寺,各寺住众多则六十人,少则也有三十人,全部是菜姑。”陈珍珍说,“在1949年之前,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这个地方出家女众中,几乎没有一个落发的比丘尼和沙弥尼。”

“1928年,弘一大师到菜姑道场讲经,知道这些菜姑长期住寺、精进修行,同时还要耕种自食其力,深为感动和赞叹,特为她们命名为梵行清信女。”

早年追随弘一大师学法的陈珍珍,对八十多年前的事记忆犹新。“弘一大师专门为她们作《梵行清信女讲习会缘起》一文,说闽南没有比丘尼,并非憾事。菜姑的贞节苦行,精勤课诵,和比丘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教是智慧圆融的宗教。上世纪初,弘一法师曾对菜姑带发修行赞叹不已,甚至认为“如此更加如法。”带发修行者,如果她们还俗回家,也不会引起俗人对佛法的歧见。如果过惯单身,带发住寺也是一样的修行。

■延伸阅读

【“菜姑”往生32年肉身不腐,寺庙将为其塑金身】

2010-12-03 08:00:17

漳州龙海九湖林前岩迁移坟墓时发现一具完整女尸,出缸时肉身未朽,

据悉为当地一名“菜姑”,寺庙将为其塑金身

早报讯漳州市龙海九湖镇林前岩(普门寺)近日在迁移寺庙周边坟墓时发现了一具“菜姑”(闽南民间在家修行的女性)的遗体,令人惊奇的是,“菜姑”的肉身未朽依然完好,穿戴完整,甚至连头发和手脚的指甲也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第一时间在场的当地居士郑德明说,刚从缸里抬出时,“菜姑”尸首肤色如初,关节尚能活动。

昨天上午,记者闻讯赶往林前岩。林前岩发现“菜姑”不朽肉身的消息早已在林前岩山脚下的林前村传开了,一路上不少村民都在议论此事。

在林前岩的一处空地上,“菜姑”的肉身被专门供奉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屋里。只见“菜姑”的不坏肉身坐在桌子上,呈打坐姿势,头部被固定在一根木棍上。供桌旁的地上还放着一个已被打破的缸,缸底垫着几件已经有点发灰的衣物,郑德明居士说“菜姑”的肉身原先就是盘坐在这个缸里。

来自台湾南投的师傅廖德雁正忙着往遗体上缠纱布。从尚未缠上纱布的部位来看,“菜姑”的遗体呈土褐色。

廖师傅原先专做佛像雕塑,此次被寺里邀请来帮忙处理“菜姑”的肉身。“从缸底被请出的时候,‘菜姑’的肉身非常轻,而且非常柔软,肩膀还可以上下抖动!”廖师傅说,“菜姑”的肉身十分完好,完全是一具皮包骨的干尸,刚出缸时肤色呈橘黄色,头部朝下。

“往生后肉身不朽,佛家称为全身舍利!”普门寺(林前岩)心霖法师介绍说,这种不朽的肉身被认为是通过戒定慧熏修而得的。因此,给“菜姑”的肉身雕塑金身进行供奉,可以提供一个好的榜样,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肉身。

心霖法师说,上个月30日上午10点多,林前岩在迁移寺庙周边的一些坟墓时,家属无意中打破其中一个坟墓中装遗体的缸,结果发现遗体的脸部还有肉,头发脸部都完好无损,而且遗体头上仍挽着一个发髻。接到家属的反映后,心霖法师立即向寺里的明乘长老禀报,明乘长老认为这非常难得,便建议家属将这个“菜姑”的不坏之身保存下来,并塑成金身。

据了解,“菜姑”俗家姓名为陈珠,32年前往生,享年72岁。因为“开缸后,发现修行得肉身不坏”,目前“菜姑”的后人已经签名具书,委托寺庙对“菜姑”的肉身进行“饰漆保存”,雕塑金身。随后,寺里立即从厦门、广州请来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菜姑”的肉身进行处理。

廖师傅先用纱布将“菜姑”的肉身包起来,然后还要再包一层麻布,防止肉身继续腐化。“为肉身贴金工序细腻复杂!”他说,雕塑金身前还有许多道程序,简单的也要涂四五次生漆,漆成黑色,经过打磨后才可以进行贴金。金箔、生漆和肉身相融一体,贴金几遍后,“菜姑”的肉身将是金黄色的,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