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四无量心浅谈(释法隆)

发布时间:2024-09-06 01:17:46作者:心经问答网

四无量心浅谈

编辑:释法隆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佛法修证过程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理论与修行法门,因此在诸经论中每有提到,但是其中的说法都不尽一致。本文站在大乘缘起空观的角度,主要以《阿含经》、《大毗婆沙论》、《大智度论》等经论所言四无量心的说法为依据,来澄清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如四无量的内涵、作用、功德、修法以及与慈悲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以此来探究释尊说四无量心的真正含义,同时探讨慈、悲、喜、舍在现实生活中所具备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慈悲 喜舍 无量 无缘慈 胜解作意

  作者简介:释法隆,闽南佛学院2005届本科毕业生。

  佛教以慈悲著世,佛法更以般若智慧赋予了慈悲更为广阔而深刻的内涵。探讨慈悲的根源,不能不提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为四无量心中含有慈、悲二心,那么四无量心与慈悲心到底是何关系?有无差别?这是发起本文写作的因缘。经过进一步探查,问题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如早期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对四无量心的看法就有很大差异等等。因此,本文“本着佛学论文重在给人信心,让人明白,给人一以贯之的精神,能够对义理融会了然,而达实修实证为目的,弃除谈是论非的佛教,以一乘直入的佛法契入众生根基”。 1因此,站在大乘佛教缘起空观的角度上,综合前人的成果,对四无量心进行一番探讨。分析和整理,力求对一些常识性问题达到正确的理解和吸收,若有不正之处请诸大德不吝赐教。

  一、四无量心之内涵

  (一)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即是四种无量(catvāry apramān·āni,catasso appamaāyo)之意,又名四无量心、四等心,或名四等。在《阿含经》中四无量又名四梵行、四梵室、四等心;2南传《清净道论》则名之为四梵住(catubrahmavihāra)。然而,四无量心之义为何?《大智度论》“四无量义”中云: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3

  简单说:慈(maitri)为与乐,即饶益有情;悲(karun·ā)为拔苦,即除其怖畏,苦难;喜(muditā)为庆贺,即见其得乐而庆慰欣喜;舍(upeks·ā)为等视怨亲,无所著,即舍前三心(慈、悲、喜)。4

  另有一种是从梵语原意来解释前二无量心的说法,解说虽有不同,其义却是一样。梵语“悲”(karun·ā)原意呻吟,然则由自己之病痛,而引申为对他人的病痛与苦恼有感而生怜愍不忍之情,二者都是对他人无条件的关怀与爱护。由此,大乘佛教所强调的同体慈悲应从这里得到体现。然而,何以言四心为“无量”?《中阿含经》云: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无量,比丘!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遍满一方成就游……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无量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梵行。5

  即修习慈心时,心与慈心所相应,所缘由一方众生,再逐渐扩展为二方、三方乃至十方无量众生皆得乐,无任何恚,圆满善修即是慈“无量”。悲心、喜心、舍心亦如是修持。

  (二)无量

  由上述知道,慈为与乐,悲为拔苦,喜为见其得乐而欣喜,舍为等视怨亲无所著。然而什么是“无量”?“普缘有情,对治无量戏论、烦恼,故名无量”6而《大智度论》将无量分为三个层次,一广、二大,三无量:7

  〖BHDG1*2,K10ZQ,K10ZQ,K10ZQ〗广大无量一方高远下方及九方下中上缘四方众生心缘四维众生心缘上下方众生心破嗔恨心破怨心破恼心畏罪畏堕地狱,故除心中恶法信乐福德果报故,除恶心欲得涅槃,故除恶心清净持戒禅定具足智慧成就以慈心念诸亲下贱众生及三恶道念诸天及人尊贵处念得道圣人以慈念亲人以慈念中人以慈念怨憎狭缘心小缘心有量心即所谓的无量是依所缘的众生,所断的烦恼及依心之所念而有差别。真正的“无量”是缘十方无量众生,破嗔恼心令得涅槃,心念得到圣人,并以慈报怨。然而,何以此处所言无量仍是有量心呢?《大智度论》又云无量有二:

  无量有二种:一者实无量。诸圣人所不能量。如虚空、涅槃,众生性不可量,二者有法可量,但力劣不能量。譬如须弥山,大海水与雨滴数多少,诸佛菩萨能知。8

  换言之,真正无量是超越一切,不可度量的。正因如此虚空、涅槃等也是不可度量的。观一切众生而不起分别,“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因此要达到真正的无量是必须与般若相应才可说是无量,也只有具般若空慧才能广缘无量众生,广度无量众生。另《杂阿含经》云:

  尊者!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心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9

  换句话说,一般所言的烦恼是有量的,真正的“无量”必须是与空慧相应。因此四无量心的修习是通向解脱道依空慧缘广大有情,断一切烦恼。然而,早期四无量心被视为世间定法,是有漏的,《杂阿含》卷云:

  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曾于七劫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上领千世界。10

  也就是说,修慈心其果报能生梵天,功德胜过布施与持戒。而婆罗门亦是向往梵天,以梵为其最高神,四无量心亦通婆罗门之修行。同时早期释尊说四无量心是希望佛弟子能依梵住而行,故四无量心被视为世间善法。

  然而部派论师却认为四无量心只是胜解作意(adhimoks·a-manaskāra),如《大毗婆沙论》云:“无量不能断诸烦恼,但能制伏或令转运。”11因其所缘的无量众生只是假想的众生,并不能断尽所有的烦恼,并非出世间善法,必须是与共相的真实作意相应,才可断诸烦恼;同时对于四无量心真正所缘的众生,毗婆沙师认为只缘欲界众生。

  针对上述问题,《阿含经》中云:“慈、悲、喜、舍四定若能与七觉支俱时而修,是可通向无漏解脱道。”12所以,慈、悲、喜、舍四心是通于有漏,也通于无漏。《大智度论》也云:

  佛知未来世诸弟子钝根故,分别者诸法,错说四无量相,是四无量心众生缘故,但是有漏;但缘欲界故,无色界中无。何以故?无色界不缘欲界故。为断如是人妄见故。说四无量心无色界中,佛以四无量心普缘十方众生故,亦应缘无色界中。13

  总结其意,认为慈、悲、喜、舍四心是世间定法或是胜解作意,皆是钝根之故。真正“无量”是普缘三界一切有情的,是超越一切的,此四心虽缘众生相,但若能与般若空慧相应,不取众生相,而契入诸法实相,这才是佛陀之用意所在,也是大乘佛教慈悲的真实内涵。

  二、四无量心与慈悲心的关系

  由上可知,四无量心所显示的思想即是大乘慈悲心的内容,但无量心与慈悲心二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大智度论》云:“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和悲无量。”《阿毗达摩俱舍论》云:

  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此何缘故唯有四种?对治四种多行障故。何谓四障?谓诸害、不欣、慰欲、贪嗔,治此如次建立慈等。……此四无量,行相别者:云何当令诸有情类得如是乐?如是思维,入慈等至。云何当令诸有情类离如是苦?如是思维,入悲等至。诸有情类得乐离苦,岂不快哉!如是思维,入喜等至。诸有情类平等平等,无有亲怨。如是思维,入舍等至。14

  换句话说,佛教作为慈悲的宗教,其具体的实践即是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论述。四无量心不只是修行者的修习证悟,同时是一切有情本具的清净佛性。

  《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15又云:“慈以功德难有故,悲以能成大业故。”16卷二七也云:“四无量心中,大悲是大乘之本。”17同时卷二七曾论及诸佛菩萨不舍世间众生的慈悲心之所以为“大”时这样说:

  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所苦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笆郎乐校牟谎崦弧R源蟠缺剩糜Φ媚蝗≈ぁR允枪剩磺兄罘鸱ㄖ写缺螅粑薮蟠却蟊阍缛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