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佛日谒洪州云居山道膺和尚,作礼而问曰:「二龙争珠,谁是得者?」
(识起迷情於凡、圣情见,妄识人、体性牛,人牛两分离,未能和融相处,本是旅途道次。)
道膺禅师曰:「卸却业身来相见。」
(过恶、习气、情见未除尽,人牛何能合一?速调伏诸过、习气再来相见,若也真再来见禅师时,就不会再问此话了。)
对曰:「业身已卸。」
(仅逞口舌之能,业身净尽,那麽容易乎?)
师曰:「珠在什麽处?」
(业身卸却,妄念、诸过、习气已除,可与牛相融矣。一融入珠,可有珠觉乎?业身卸尽,可觉知之心,即不再现,此珠在何处耶?)
佛日无对。
(光说无益,速除尽迁业流识,证入无所有相为要。)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现在来讲调伏任运,所谓修行开悟的境界,刚开头已经讲了,就像老上师讲的翻种子,你要修到翻种子,会把你阿赖耶识的种子一直翻出来,这是在消我们的业,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话,就没有办法清净内心的习气毛病,那更不用讲回到本来的空体,在调伏任运之间业缘不灭,你心里面没有办法静止,像上一堂课所讲的「不止而止」,到止的阶段的时候,你的心就清净了,无为的心就会现出来,所以我们说真正开始实修的阶段,也就是在去掉我们的身、心的所有业障和我们的习气。
以「身」来讲,刚开始修的时候,或修行过程间,现有自己的病痛,因身体是在还债,所以身体不会很健康的,等到你业障过了,你整个身体会光亮,看很多法师红光焕发,有吃也好,没吃也好,吃的也是那些不太营养的东西,但是他们就是长得光光滑滑的,这是病痛灭後的现象。
「心」方面呢?习气毛病灭了,才能够回到本来空体,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个性、习气、毛病一大堆,有所执就没有办法解脱,所以我们说:不把这些习气毛病灭的话,就无法成就。过程中,会有两个心,一个扮演警察(觉知心),一个扮演小偷(妄执心)一样,此贼常常在破坏你所做的功德,很多人自己造了功德,但也很多都是自己把它破坏掉了,为什麽呢?因为内心不清净,贪、 、痴、慢、疑等毛病一大堆,做了很多的好事,偏偏又给这些毛病来把它砸掉。
所以很多内心不清净的人,等到内心清净了,这个人的凡心已经没有了,剩下来的是空性,就是刚刚讲的「空」。那永远空也不对呀!所以要再回过来「灭」的境界,那清净的心跟空两个就结合在一起了,也就没有两个心了,这时候只有一个心,祖师大德讲这时候的心就是佛心,「即心即佛」就在讲这个时候的心。所以这个心很重要,不是你那个乌漆抹黑的妄想心,要得的是这个真心,他可以结十方一切因缘,所以到这时候都在讲心,没有讲根发通或是什麽神通的,起心动念就是佛心所现,所以你可以掌控很多事情,也没有什麽神通,而心越清净也就越灵光。这样修行过程,就是佛法真正要走的路。
2. 释题
本公案名为「人牛合一」,人者人之心,牛者心之性,也是体空之本性,两者能合而为一之境是什麽?「人牛合一」有两种情况,一者凡人之心,将牛含容而混成为一,此时体性不显,妄心、妄执挂帅,造业无量而沦转於六道中。二者圣人之心,能将心念不执诸法,或化为空无而融入牛中,此时圣人没有妄我之心,仅拥有一个空心,能映照一切因缘,产生种种法相。
此两种情况虽均言一心,但其心量各具不同,一者虚幻,一者真实。凡夫一执虚幻,即是烦恼;圣人映照诸境而不执,是为觉者,是为菩萨,是为佛。何以有双龙夺珠之事?行者若於修行中,无有一觉知心,能觉知另一妄想心现起,即是修行未有个入处。当世间禅之初禅境界起时,即应能有觉、有观,能觉、能观者即是真心;所觉所观者,即是妄想、执着、或习气所相应之心。当一行者开悟时,此觉知心更强、更为敏锐,故有扮演警察之相,对自己妄心、邪念起时均能觉知,觉而不随,即是禅宗所谓的「执杖牧牛」。
修行後期中,此觉知心不是永远地扮演着警察,也不是永远独立於心念上,故当自心妄执性灭时,行者对境、照境时,已无馀习与诸法相应,故此觉知心与诸境相应後,起法之心会结合为一,即自性空遇因缘时起念头,此念头是觉知心之念头,也是圆镜智照後所生心觉,因此时行者已无妄想执着心,故仅具一觉知心,是谓一真皆真,是为「人牛合一」之境界,也是即心即佛之境。人牛一合即无珠觉,行者即不再有一觉知心矣! 具有一应缘起法的心,因妄心、妄执性已去,所现心念,即是佛心所现,即入法尔现象中。
3.语体文解
有日一名佛日师者拜谒洪州云居山道膺禅师,见面後作礼而问说:「二龙争珠,谁是得者?」一个住初禅境界行者或甚至已开悟的行者,会现起两个心,一为觉知的心,一为妄想心,此两种心似如两条龙,它们在争夺一颗明珠,到最後谁是得珠者呢?觉知心只有一觉,妄心可来自於第六意识的妄分别,也可来自於第七意识对八识心田中法尘的根本妄执性。此觉知心、妄执心两者,最後谁会得胜呢?一般人以为修到後来,当然是觉知心胜利,但其实不然,两者都无胜亦无败,反而结合为一,故那时行者当无珠觉才对。我们按语说:「识起迷情於凡、圣情见,妄识人、体性牛,人牛两分离,未能和融相处,本是旅途道次。」参问者对正妄交战,何者为胜,打起妄想来,故有此一问。若行者还有凡、圣情见,前者执妄,後者执空,均非佛性本来,到最後行者空有不二,当能有人牛两合一之境。
道膺禅师曰:「卸却业身来相见。」道膺禅师回答说,光问结果没有必要,还是先将依附在您身上的业障、妄执心去掉,即能知道双龙争珠,谁人而得之。有些境界在修行过程中,是不宜先告诸行者的,因恐其无智慧,会造成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成为所知障。故禅师不说结果,反而告诉他「卸却业身来相见。」按语说:「过恶、习气、情见未除尽,人牛何能合一?速调伏诸过、习气再来相见,若也真再来见禅师时,就不会再问此话了。」心未清净,故还有两个心,若妄心不起,则妄习已除,仅留有一心,行者证得此境时,体会此现象後就不会再问此话语了。
佛日师因未达一心故,又很想知道修证到一心後的境界如何,故随意回答禅师说:「业身已卸。」我的业障已除去得差不多了,可告诉我珠是谁人得。按语说:「仅逞口舌之能,业身净尽,那麽容易乎?」佛日师急着想知道双龙夺珠,到底谁人得,故口不择言,即说业身已卸。
禅师回答说:「珠在什麽处?」当行者修证到妄心清净後,真心能缘来应缘生法时,已无馀习相应,似无二心仅留有一觉知应缘生心,此心即是佛心,真心无妄,当然已无珠觉矣!按语说:「业身卸却,妄念、诸过、习气已除,可与牛相融矣。一融入珠,可有珠觉乎?业身卸尽,可觉知之心,即不再现,此珠在何处耶?」
佛日无对。
为什麽珠不见了?!超出他的想像,起码应该是觉知心获胜,怎会不见珠呢?证到这里,并没珠觉,刚刚还迫不及待的说业身已经卸却了,希望再进一步看禅师还有什麽招式要拿出来。结果禅师说既然业身卸掉了後,那珠在那里?就没有知觉了,也就是仅有空觉,应缘即能现心念,如是而已。这个牛的觉知心已拿掉,没有了,就靠这个起心动念来现一切法。
你心都已没有挂碍,若突然间冒出一个念头,有因缘才有念头,这时心起念就是禅机。若你心清净,不会去挂碍这念头,可体知的是「一定有因缘,空体才会起心动念相应」,相应後起这个念头,就是法尔的现象,也就是菩萨,就是心佛、佛心。
我们按语说:「光说无益,速除业识,证入无所有相为要」行者至无所有相是这样的境界,以空的体去面对不空的境,内心能够如如不动,这是所谓无所有相,也就是住境不生心。有境不生心,这样是世间禅的境界,你要慢慢练到心能应缘,应缘後没有挂碍,能不即不离,觉知离念。修佛法,更进一步就要学一点神通,学一点灵通,甚至於进入无相密法的咒语,遍学一切陀罗尼门、叁摩地门,甚至心更清净,就能化身无量,可以到十方世界,来来往往,故到心清净後才能真正学密。
现在的人不是这样子,动不动就是灌顶、修密法什麽的...,如这样跟念佛是一样的,只是在修些去习、断恶的表面功夫,净体与密没有什麽分别的。行者念佛时,也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跟他灌顶,你修密念咒有金刚护法给你灌顶都是一样的,没有什麽不同,等到打开色身,修的还是心,去掉你内心的妄想习气毛病,等你的一切习气灭尽了,回到空性体净後,这时候就要修无上密咒,像心中心法中六个手印加上咒语,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德力,如果你修得内心清净,像元音老上师一样好的话,你结了第叁印念咒後,手印指向在坐各位,那每一个人的病痛都会好的。为什麽您用了後,心法起不了作用,因你修得不够清净,心不清净就起不了灵通心力。
(86 年 8 月 13 日 讲於 龙潭)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