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7.常住法身

发布时间:2024-08-31 01:21:01作者:心经问答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7.常住法身

(一)公案本文

牛头山法融师问四祖道信大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大师说不要做禅观,那境起心应时该如何。)

四祖道信大师曰:「境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一切境界并无好或丑之相,有好或丑相生起,都是吾人之心所起。心若能不强给此境界一种名相,那吾人心内之妄情诸见如何会起呢?妄情之见不生起,吾人本具足的真心,将任意生起心通力,而能无所不知。你只要随其心该如何就如何,而无有丝毫的罣碍,即能自由自在,不必要去对治此心。如此,即名常住法身,此法身并无有变异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法的修证都有境界与层次,若无善知识指导,小者迟滞不前,虚耗时间,或走错路,住于世间禅定中,心有灵知灵觉,现起光之异境,但终无有缘认知佛性。牛头山法融禅师一入山即有百鸟衔花迎接之异相现起,后来终日打坐禅修,虽已有甚深禅定,但总是住空守寂。

一日,四祖道信禅师目睹牛头山方向有异人在,即前往探寻。经人指引说有一懒融者,都不屑理人,每天自行打坐禅修。四祖即前往见法融师,法融师一见四祖知其是禅宗嫡传法脉,即请问佛法大要。

四祖本自要解其心结而来,故说佛法法要。只见四祖说道:「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瞋贪,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由四祖对于法融师之开示,不难了知:初步的禅定功夫是省不得的,也就是要能得戒、定、慧门。一得戒、定、慧门后,即不能再沉空住寂,也就是在证得空三昧后,当转而入无相三昧,让心能遇缘起心动念,不再强压此心不起,永住无际空境。如此,佛心即应缘而感知,知后不起瞋贪、愁虑,无一法可黏,无一法可住,如此之境总是佛心之相。

问题是「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若没有经过像法融师这样的数年或一、二十年的禅定功夫,就让自心随境缘起灭,虽有所感知,却总是妄想、习气相应,瞋贪、愁虑相随,如此并非佛法解脱之道。故孰先孰后,定要省察,不经四祖开示,法融师遂让自心去应缘起法,这样是没办法使习气断尽,清净法身活起,怎能有神而通之心用。

2.释题

本公案名为「常住法身」,「法身」梵语dharma-kaya,指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乃是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之一。法身又称作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等。一般而言,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始可称为法身,即证无漏、真如无为、无生无灭之理。《大乘起信论》中言:「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法身无形亦无相,与空体一如,故称常住不变空性法身,简称为「常住法身」,因为空性始能称为常、永恒不变,住于虚空之中。

若以华严宗派来说法身,是要具足十身才能称为获得清净法身,此十身者即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等十,而具足此十身者仅推毘卢遮那法身佛,故华严世界是以毘卢遮那佛为教主,当然华严宗主张此十身相,即融摄于法、报、应化三身中,依其本体、福德、功用相而分成此十身。

禅宗虽讲「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但末法时期要谈法身活起,是很不简单的事。且一个刚开悟的行者,法身虽然活起,但尚不能用,元音老上师称此为「素法身」。此素法身虽然与自性清净法身无别,但因一刚开悟行者,微细、极微细、极极微细妄执心病未全灭故,故法性身尚不能起用。祇有证到无漏智、真如体现前时,始能依因缘而让自性真如徧一切处,应一切众生缘,此真如法性身随众生缘而起。

声闻、辟支佛能知一切智,菩萨能知一切智、道相智,只有佛能徧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萨婆罗智,或称萨般若智),故佛的法身能随众生缘而施作,作后即离施作想。一个开悟行者,虽也能依不全清净法身,体知一些相境况,但若不证得无漏智,是不能得解脱知见的,即是能知不能离、不能转,所以说没有解脱知见。

我们知道「常住法身」是何义后,就不会妄自肯定自己的修为,就是禅宗祖师们所言的「常住法身」意思,也还没有佛陀所证法身之境界。但此公案内容应对我们禅修者,可以有所指引,稍为认知法性身约略是什么。

3.语体文解

牛头山法融师问四祖道信大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牛头山法融师听四祖道信禅师如上所言后,立即产生疑惑,因他是以世间禅定的修法在修禅观,可依真如体透过世间禅定中来观世间一切境况。现在四祖却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法从心地起,这种心地法门第一次听到,法融师不能理解,故继提出问题说:「既然不许作禅观,那当缘境起境时,此心也会感召而起心念,那将如何对治呢?」

按语说:大师说不要做禅观,那境起心应时该如何。世间禅境界行者,因色身未破,故都会以其真如性见光、见境,见此世界天上、人间等,或者进入四禅时也可生起诸神通,但对境时因未修空观、解脱道,会妄执一切境为真,此时心对此境要如何来对治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是世间禅与佛禅最大的不同处,能知佛性及不知佛性是什么的分野,能面境不当真,不起善恶念相应,这就是解脱禅定。

四祖道信大师曰:「境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四祖道信大师即开示说:「当面对境时,不管此境由心生或境起,此境也许是人事物,也许是超世间的众生法尘事,不管怎么样,此境终归是仅止于境而已,不会有好看或丑陋之分别相,若面境有好看或丑陋等心生起,那就是由我们的习气中的分别心起。若觉知心不强将一名相加诸于此境上,此境仅是境而已,不会有好看或丑陋之心生起。若真的面境心生起好丑之念想,随之妄情即从心地生起,这就是所谓的住境生心,妄想、情见怎会不起来呢?所以此觉知心不会强加给境相一名称,例如美丑、好坏境界等概念,既然不执取名相、不安一名相在境上,那妄想、情见怎么起得来呢?若妄想情见不会起,就能以此觉知心任您徧知一切事。你现在要学的是要如何让觉知心面境时,不管它善恶、美丑都要能自在,不必怕心起,心起境就要对治它,要对治的是自己的妄习性、妄执性。若没有妄习及妄执,则此觉知心是佛性真如所现之境,对此境仅要了知,不加以分别,这就是佛法所谓的常住法身已现,一得此常住法身空体,就不会再起变异之相,也不会退转于所修证之佛道。」

按语说:「一切境界并无好或丑之相,有好或丑相生起,都是吾人之心所起。心若能不强给此境界一种名相,那吾人心内之妄情诸见如何会起呢?妄情之见不生起,吾人本具足的真心,将任意生起心通力,而能无所不知。你只要随其心该如何就如何,而无有丝毫的罣碍,即能自由自在,不必要去对治此心。如此,即名常住法身,此法身并无有变异也。」

佛法除世间法外,真正的佛法是在教导无为法,不以一法对治一切境,那行者心空即能应缘现起心念,只要读取其心念,不要有好坏想,也就没有所谓的烦恼心生起,这就是菩提觉知又能超然的境界。有禅修经验者,要去学习佛法解脱道的知见,若不得此知见,不知用此知见,怎能认知如如佛?

(2004 年 2 月 18 日 撰于 法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