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寺内古建筑上的盘头雕花
香光寺正山门
姚广孝少年出家地苏州妙智庵
王道文并图
我很感谢一份缘分,美好的缘分。有段时间我因养疴住在北京房山脚下的长阳小镇,百无聊赖之中就想着到附近走走,从地图上查查,发现一座古寺,早期是一座园林。使我感兴趣的是,最早的园林主人是一位苏州人,也就是明史中那场靖难之役的策划者,甚者牵涉到后来迁都北京的重要人物——出家人姚广孝。在我到来的这一年,姚广孝正好去世600年。在寺庙附近的一些地名,如太湖、上方山也与苏州的地形地名一致,这些都促使我怀着好奇心前去一探究竟。在实际的探索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座隐于山乡之中的护国寺内还存在着大量的古代壁画,令人叹为观止。而最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里,我与友人还共同结识了一位善良的居士,一份美好的缘分还在继续之中……
香光园,亦称少师园,曾为姚广孝隐居地
记得《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曾经说过,自然,是最好的疗伤方式。当人陷入一场无以名状的病患之中时,除了求助于医术之外,便是面向自然。当我选择在房山脚下的长阳小镇暂居时,顺势而为,很快就融入到了这个位于燕京西南门户的自然小镇。
这里环境宜人,人口不多,交通还算发达。我乘坐地铁,换乘公交,再步行几里,便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山村大韩继村。从村口高大阔气的牌坊即可知道,这是一处不同寻常的村落,它依山傍水,村内建筑古朴,位于村中的一处护国寺更是直接反映了曾经辉煌的历史。
作为元明清三朝都城的北京,护国寺的数量应该不少,但是隐于偏远燕郊乡村的护国寺恐怕只此一家。到村口随便一打听香光寺,村人尽知并指引详细地址。这处位于周口店镇辖区的护国寺坐北朝南,从大门入内,依次向北延伸为钟楼、鼓楼、辅殿、古碑、大殿、后院,东西两边分别建有配殿和禅房,西部是绵延起伏的大山,环绕着整个山村,像是一座天然屏障。向东一马平川,视野开阔。
我去的那天,寺庙并未开放(双休日开放),从后院小门,遇见一位值班居士,说明原因被放进去参观。我自报家门,说来自姚广孝的家乡苏州,希望看看姚广孝曾经长居的园寺。寺内居士和和尚都熟知历史,其中一位“果”字辈的和尚还与我说起了历史渊源。
香光寺的后院很大,北高南低,几乎没有什么建筑,参天大树和各种杂草恣意的生长着,破砖瓦砾散落满地,一些古建筑构件被堆放在一棵数百年大树下,整个空间看上去有些荒凉。几只白色的小野猫在后院低矮的禅房墙缝下钻出来,怯生生地看着陌生人。
从后院可以看到大殿顶上苗木丛生,听当家和尚说,这座大殿是明代的,现在出现了漏水,即将进行全面维修。大殿底部的墙缝里放着两支秃笔,那是“果”字辈的和尚用来为新修的心经碑描金的。
当家和尚说,这里最早为唐代宝积禅师所建,原来还存在宝积佛塔,后废。到了明代永乐年间赐给姚广孝作为隐居地,称香光园,后又称少师园,因为姚广孝曾任太子少师。最早有300亩地的规模,有寺院、园林、菜地、粮田等。
步入寺庙中庭,可见两块高大的蟠龙古碑,上面清楚地记录着这座古刹的历史渊源和修复过程。据《房山县志》载:“广孝姚公,国初功臣,爵至少师,辞归山林,隐于太湖之华严寺。朝廷恩赐香光花园为其别业。久而荒废。万历奉命重修,始事于二十六年春,告成于二十八年秋九月。”
根据碑文记载,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御马监太监张公其奉命重修香光寺。说是有翊坤宫管事菩萨戒弟子于景科女,尝梦游上界,见寺题曰香光佛刹。后来皇上派张公其,遍访此寺不得。有一天傍晚偶然来到韩继村住宿,见一处破瓦颓垣之地,即为古寺基也,乡民说此为少师园也,夜或见火光,或闻虎鸣。丰草满园,毒蛇交横,乡民畏惮,任其荒芜。于是就此重修寺苑,寺东有宝塔,以为奇观。“寺之后,为之园囿,以供蔬品;附园为之寰场,以收秋禾;园之中为之虚亭,以避炎烝、而观四达。寺之南别构一院曰延寿堂,以养老病。”
浏览寺院,可见明代古物旗杆石、须弥座、辅殿上的盘头雕花等,以及高大伸向云霄的柏树,使得整个寺院显得古朴而精致。在后院的大片空地上植有国槐、香椿、枣树等树种,遥遥望去,看禅房古韵,隐约还有园囿之清气。
从后院退出,在院外兜兜转转,可见寺院外围已经是商铺林立,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错觉,问及周围居民是否知道这座护国寺与姚广孝的渊源,多是摇头否认。我打开手机地图查询定位,在香光寺正西方向有两个地名吸引住了我,上方山森林公园、太湖山水。要知道在苏州西南方向有上方山森林公园,并有太湖湖泊。有资料显示姚广孝曾在北京上方山华严寺修行,而把香光寺作为别墅使用。这些地名是否与姚广孝有关,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僧人姚广孝,苏州也有与他有关的寺庙
历史上的姚广孝被人称为“黑衣宰相”,似乎他一直有从政的野心,且在政治上有所抱负。但从他的成长经历看,他从小经历坎坷,父母双亡后,他出家当了和尚。后来遇到了朱棣才算是背靠大树,从此专心当起了谋士。直至力助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并夺取政权,登基称帝,后来又辅助朱棣迁都北京,对新的帝都做了全面的规划。再后来担任《永乐大典》的最高编撰官。当一切功成名就后,他却退隐政坛,躲在燕郊西南的山里专心做起了和尚。不知道那个时候的姚广孝是否还能记起他最早出家时的样子?
在苏州相城区盛产大闸蟹的阳澄湖镇的湘城老街深处,有一处隐于旧粮仓里的小寺庙,妙智庵,虽然仅剩下一座主殿,但它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这里走出去的最著名的僧人就是姚广孝。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妙智庵旧址内发现了两块古碑,一块碑中的“皇帝御祭文”碑,即明御祭姚广孝文碑,就是永乐帝对于姚广孝去世的纪念。碑文中显示“识察天运,言屡有验,一德一心,弘济艰难,辅成家国,其绩居多”等用词,可见朱棣对于姚广孝的感激之情。另一块碑则是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炽的“与姚广孝书信”碑,朱高炽在继位后曾去信慰问老师,并赐良剂治疗。
姚广孝在历史上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甚至还提及家乡人在他功成名就后不认他的传闻,说就连他的亲姐姐和知己之交也不愿意理他。这样的说法显然是自有其历史背景和伦理传统的。但如今的家乡人对于姚广孝这样的人才还是颇为敬仰的,当地政府修复了妙智庵,并把御碑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搬离旧址,先期保护起来。
在妙智庵里,立着姚广孝的塑像,称为一代禅师。在墙壁上悬挂着姚广孝助力朱棣取得天下并规划京城的传奇,甚至还有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的姚广孝剧照。地上还放着镌刻好的石碑像,姚广孝身材宽阔,面相丰满,表情慈和,上写着“五十五世独庵道衍禅师、明太子少师——姚广孝”。
根据苏州地方史志载,姚广孝为长洲人(苏州),本名天禧,世代以行医为业。在天禧十四岁那年,父母双亡,由此他去了附近的妙智庵出家当了和尚。姚广孝法名道衍,又号独庵老人。
今天的家乡人无疑会把姚广孝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名人来纪念,毕竟发挥名人效应对于提高地方知名度有一定的帮助。阳澄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非常重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目前是修复了姚广孝出家的寺庙,未来几年还会继续对周围环境进行整合,希望能够成为一处亮丽的景区。
不妨回头去看看另一位苏州人顾炎武对姚广孝的评价:“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
在后人修撰的《明史》里也可以看到姚广孝的淡泊心思,朱棣登基后一再要重用他,“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十六年三月卒,帝震悼,以僧礼葬。”
总觉得姚广孝骨子里还是有着江南读书人的心思,犹记得他力谏朱棣不要杀方孝孺的言论:“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可惜,这件事最终还是残忍地发生了。
(下转35版)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